上海小學語文教材引爭議:外婆是方言,改成姥姥?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昨天(20日),微博網友@鋼筆様子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搜索課文原文可以發現,作者文章中寫的全篇都是“外婆”。



網友@白兔老爸曬出女兒7年前的課本,那時候還是“外婆”,並沒有做改動。



那麽,為什麽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

有網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針對這一問題的答複,上海教委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匯,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



這篇課文出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課本(滬教版)小學二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教材。



微博網友@小阿_小圓圓補充道,同一本教材的第6課《馬鳴加的新書包》,也全部用的“姥姥”這一表述。



上海的網友表示對“姥姥”這一稱謂感到很不習慣:



網友們表示,把“外婆”改成“姥姥”以後,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表述,都變得怪怪的……



而且,在許多網友看來,“外婆”和“姥姥”都是方言,真正的書麵語應該是“外祖母”。

還有網友表示疑問:不管出於什麽理由,修改原作者的文章,經過作者同意了嗎?



觀察者網就這些問題向上海教育出版社和上海市教委求證,截至發稿未得到回複。

根據維基百科,現代中文對母親的父母親的正式稱呼是外祖父母,不同地方及方言有不同稱謂,南方稱作外公、外婆,北方則為姥姥(或姥娘)、姥爺。

更細的劃分是這樣:

吳語區稱外祖父母為外爺、外婆;

中國北方官話大多稱外祖父母為姥爺、姥姥/姥娘;

四川多數地方稱稱外祖父母為家公、家婆;

客家話中稱外祖父為姐公(d͡za-gong),祖母則為姐婆(d͡za-po);

粵語稱外祖父母為公公、婆婆或阿公、阿婆;

閩南語不論是祖父母還是外祖父母都稱阿公(a-gong)、阿嬤(阿媽/a-ma)(外祖父母也可較專一地稱外公(ggua-gong)、外嬤(ggua-ma));

湘語稱外祖父母為外公外婆。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出版的《漢語方言地圖集》,也將“姥姥”和“外婆”一起歸入“外祖母”的方言表達中。




圖片來源:微博網友@和澤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