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藤校女博士因母親一句話跳樓 多少父母不會說話(組圖)

藤校女博士因母親一句話跳樓 多少父母不會說話

文章來源: 北美留學生日報 於 2018-06-19 09:30:5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很多時候父母們

  不知道孩子有多脆弱

  一句責備

  可能是壓死駱駝的

  最後一顆稻草

  “從未被表揚,即使我拚盡全力。”類似的打擊式教育,在中國並不少見。

  看到一則消息,一個藝術家的女兒在與母親爭執後跳樓自殺。

  這個母親事業有成,追求完美,對獨生女兒要求也很嚴苛。

  這次,她去美國看望正在常春藤讀博士的女兒,不知怎麽就指責起來。

  麵對母親的不滿,女兒回:“我是不是永遠都沒法讓你滿意?”

  “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嗎?”

  聽到母親的話,女兒轉身跳下陽台。

  每次在外人麵前對女兒很自豪的母親,不知為何就是不願當麵表揚女兒,讚美也從不肯當麵說給女兒聽。

  說話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難的事。

  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忘記了如何對至親之人平和對話。

  01

  你輕易說出口的責罵

  也許會擊垮你的孩子

  前段時間有一則類似新聞:一名27歲的女孩,因為不堪父母的辱罵跳樓自殺。

  女孩本有著大好前途,長得漂亮學曆高,也有不錯的工作,父母卻說:嫁不出去,就是奇恥大辱。

  在父母的逼迫下,她參加了無數次相親,相親失敗,父母就會罵她“廢物”、“垃圾”,語言極盡羞辱。

  長此以往,女孩心理嚴重失衡。

  最後不堪重負的她留下一封怨氣滿滿的遺書:“你們安排冥婚吧”,從樓上縱身跳下。

  蔡康永曾對說話價值做出這樣的評價:“把說話練好,是最劃算的事。”

  生活中少不了雞毛蒜皮,當惡毒的語言指向自己的孩子,小事可能升級成悲劇。

  在大多數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不懂事的,需要自己引導。這是孩子被當做了一個附屬品,而不是需要被尊重的個體。

  父母們用“打壓式教育”在孩子麵前豎立權威,用粗暴的語言達到自己的目的,對孩子造成傷害不自知。

  曾有人在網上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第一次月考,考了全校48名,開心地打電話和媽媽分享,她卻說‘怎麽才48名?’

  電話另一邊的我一下傻掉了,隻能拚命忍住眼淚。

  從此之後,我考得再好也不願意跟她交流了。”

  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顯示,孩子在與“父母溝通”“同伴交往”“教師交流”三者中,存在問題比例分別是10.6%、7%、3.9%。

  也就是說,孩子與父母溝通時,問題最大。

  言語有時候是殺傷力最大的利器

  一項《小學生家庭教育》調查結果則顯示,父母對孩子在“情緒情感關注度”一項,隻占整體關注度的12%。

  他們給孩子定下各種各樣的“KPI”,安排各種各樣的人生軌跡,期盼孩子早日成龍成鳳,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想法。

  選秀節目《明日之子》亞軍馬伯騫的父親是一名身兼多職的社會名人,一開始他並不讚同兒子選擇演藝道路。

  在一次采訪中,他說:“我們倆一起看了一個電影,然後進行了一場深刻而平靜的談話,我才開始理解和支持他,現在我是他的頭號粉絲。”

  稍微注意一下說話的方式方法,放下家長的“權威”,父母可能就會發現,自己一直想要牢牢拴在身邊的孩子,並不像想象得那樣“不懂事”。

  02

  我想和你相濡以沫

  你卻對我惡語相向

  重視“說話”的人們,在學習著把技巧用於身邊人際關係的同時,常常一不小心忘記了身邊人——比如自己的伴侶。

  作家王朔在《過把癮就死》中有一段描寫:

  “吵到最後我們什麽都說出來了,就像一對不共戴天的仇敵,我們互相太熟悉了,因而刺傷對方的刀刃格外鋒利,彈無虛發,沉重打擊了對方。”

  語言的強大之處在於,它能讓你愛的人更愛你,也能讓你愛的人離開你。

  在電影《那些年》裏,柯景騰為了在心愛的沈佳宜麵前表現出自己最強的一麵,舉辦了一場“自由格鬥賽”,結果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

  心疼不已的沈佳宜皺著眉頭教訓他“幼稚”,“什麽都不懂”。

  而心灰意冷的柯景騰走到了大雨中,一開口是同樣尖刻的語言:“對啊,我就是笨蛋”“我就是什麽都不懂啊!”

  爭吵中,兩個相愛的人傷害對方,也被對方傷害。

  心理學家 Bartholomew King 把兩性之間的依戀類型分為四種類型:安全型,恐懼型,超脫型,和多慮型。

  後三種類型人群在親密關係中極度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這可能導致他們在處理親密關係時的非常態心理。

  由於強烈的自我保護欲,他們會變得更加易怒,更容易衝身邊的人發火。

  除此之外,缺乏尊重,也是導致爭吵的重要原因。

 
  曾經朝思暮想的夢中情人如今每天躺在枕頭邊,像日升日落一樣理所應當,漸漸的,人們忘了要尊重對方。

  丈夫會想,在外麵拚死拚活地為家奔波一天,回來還要跟你斟詞酌句?沒必要吧。

  妻子也想,在公司被上司的白眼翻了一天,難道回到家裏還要聽你的冷言冷語?

  如此一來,矛盾和爭吵一觸即發。

  2018年2月,重慶發生了一起令人唏噓的事故,一名男子被車輛撞擊身亡,撞他的人,是他的妻子。

  事發前妻子想駕車離開。即使他阻攔在車前,妻子也沒有減速,最終,他後腦著地死亡。

  導致這場悲劇的原因,隻是簡單的夫妻吵架。

  對一段演講片段印象深刻: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麽話是最具有傷人的力量的,一刹那一條線穿過了我的太陽穴,我想到了和前任爭吵的那個場景,這個答案讓我自己都毛骨悚然。”

  愛人為了逞一時口舌之快,會輕易上演一場唇槍舌劍。

  刻薄的言辭成了他們最有力的武器,抓起來一下下地往對方心窩子裏戳。直到把對方戳得千瘡百孔,敗下陣來。

  可再看看一場大戰後頹喪的自己,才發現結局其實是兩敗俱傷。殺敵一千,自損一千。

  03

  除了造成無痕傷害

  也會帶來致命威脅

  被冷言冷語傷透的心,像是被釘子紮爛的籬笆牆 ,拔下釘子也撫不平傷痕。被紮的傷口漸漸看不見摸不著了,卻藏在身體裏悄悄腐爛。

  一項針對未成年人的調查發現,在家經常被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25.7%的孩子表現出“自卑”,22.1%表現出“冷酷”, 56.5%的孩子性格“暴躁”。

  如果父母雙方均采用極端方式與孩子溝通,自卑、冷酷、暴躁這三種特質便會在孩子身上集中體現。

  除非有極強的外力幹擾,否則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隻會越來越嚴重。

  看似無形的傷害累積久了,可能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大錯。

  2016年7月,楊女士在家做了早飯,丈夫發現她做了燒茄子非常生氣,一邊吃一邊謾罵。

  由於長期積怨,楊女士隨手抄起家中臂力器將丈夫砸死。

  在浙江省工作的石某夫婦兩人,因為家庭瑣事發生了爭吵。情緒失控的石某趁妻子上衛生間,用刀片割喉殺害了兩個隻有5歲的雙胞胎兒子。

  這些悲劇發生的原因,大多是親人間長期無法有效溝通。

  親密關係中,大多數人都不太善於表達自己。大家心照不宣:都相處這麽多年了,很多事情不必說出來。

  社會心理學家 Irwin Altman 認為,人際關係的建立需要經過四個階段:定向階段、情感探索階段、感情交流階段和穩定交往階段。

  家人之間跳過了感情交流,直接停留在穩定交往階段。但事實上,缺乏足夠“感情交流”的家庭,關係仍然越發疏離。

  親密關係是我們一生都要經營和學習的課程。

  會說話的人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找出一萬種辦法緩解你的悲傷或憂慮,也能用一萬種語言讓你下垂的嘴角上揚。

  願天下的兒女都能和父母和諧共處,願文章開篇裏的悲劇,不再重演。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因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 大連工業大學開除學生學籍
印度空難 飛行員詢問同僚“為何切斷發動機燃油供應”
小紮開2億讓他跳槽 庫克連挽留的嚐試都沒有做
夫妻千萬房產被獨生女抵押貸款換取加拿大永居卡
法國外長拒絕和王毅握手?這一幕引發中說紛紜

24小時討論排行

劉曉波去世八周年:重溫他留給中國人的精神遺產
選民已放棄民主黨?民主黨自家民調數據敲響警鍾
加薩平民領物資"當場遭以軍爆頭"!醫院淚訴:24人被擊斃
聯合國:加薩近800人取物資時遇害 多命喪糧援站
印度航空墜機事件:為何駕駛艙錄音讓事情更加撲朔迷離
幼兒園鉛中毒案,我能回答所有疑點
川普關稅一波波,為何美股不跌反漲?專家揭背後"心理戰"
中美外長會晤約1小時 美媒:為特朗普訪華做準備
簡評人民日報呼籲“同誌”稱呼重歸主流
石破茂硬剛特朗普,日本究竟有什麽籌碼
民工大爺寫高考作文《我的母親》爆火 千字感動全網
越來越多企業這樣做:在中國加工成稀土零部件再出口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宣布對墨西哥、歐盟收30%關稅
川普重課30%關稅!歐盟警告反製,馮德萊恩:仍盼8/1前達協議
歐洲熱死人了,但還是開不起空調
沒想到吧?農村還有800萬億財富在沉默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藤校女博士因母親一句話跳樓 多少父母不會說話

北美留學生日報 2018-06-19 09:30:56
  很多時候父母們

  不知道孩子有多脆弱

  一句責備

  可能是壓死駱駝的

  最後一顆稻草

  “從未被表揚,即使我拚盡全力。”類似的打擊式教育,在中國並不少見。

  看到一則消息,一個藝術家的女兒在與母親爭執後跳樓自殺。

  這個母親事業有成,追求完美,對獨生女兒要求也很嚴苛。

  這次,她去美國看望正在常春藤讀博士的女兒,不知怎麽就指責起來。

  麵對母親的不滿,女兒回:“我是不是永遠都沒法讓你滿意?”

  “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嗎?”

  聽到母親的話,女兒轉身跳下陽台。

  每次在外人麵前對女兒很自豪的母親,不知為何就是不願當麵表揚女兒,讚美也從不肯當麵說給女兒聽。

  說話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難的事。

  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忘記了如何對至親之人平和對話。

  01

  你輕易說出口的責罵

  也許會擊垮你的孩子

  前段時間有一則類似新聞:一名27歲的女孩,因為不堪父母的辱罵跳樓自殺。

  女孩本有著大好前途,長得漂亮學曆高,也有不錯的工作,父母卻說:嫁不出去,就是奇恥大辱。

  在父母的逼迫下,她參加了無數次相親,相親失敗,父母就會罵她“廢物”、“垃圾”,語言極盡羞辱。

  長此以往,女孩心理嚴重失衡。

  最後不堪重負的她留下一封怨氣滿滿的遺書:“你們安排冥婚吧”,從樓上縱身跳下。

  蔡康永曾對說話價值做出這樣的評價:“把說話練好,是最劃算的事。”

  生活中少不了雞毛蒜皮,當惡毒的語言指向自己的孩子,小事可能升級成悲劇。

  在大多數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不懂事的,需要自己引導。這是孩子被當做了一個附屬品,而不是需要被尊重的個體。

  父母們用“打壓式教育”在孩子麵前豎立權威,用粗暴的語言達到自己的目的,對孩子造成傷害不自知。

  曾有人在網上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第一次月考,考了全校48名,開心地打電話和媽媽分享,她卻說‘怎麽才48名?’

  電話另一邊的我一下傻掉了,隻能拚命忍住眼淚。

  從此之後,我考得再好也不願意跟她交流了。”

  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顯示,孩子在與“父母溝通”“同伴交往”“教師交流”三者中,存在問題比例分別是10.6%、7%、3.9%。

  也就是說,孩子與父母溝通時,問題最大。

  言語有時候是殺傷力最大的利器

  一項《小學生家庭教育》調查結果則顯示,父母對孩子在“情緒情感關注度”一項,隻占整體關注度的12%。

  他們給孩子定下各種各樣的“KPI”,安排各種各樣的人生軌跡,期盼孩子早日成龍成鳳,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想法。

  選秀節目《明日之子》亞軍馬伯騫的父親是一名身兼多職的社會名人,一開始他並不讚同兒子選擇演藝道路。

  在一次采訪中,他說:“我們倆一起看了一個電影,然後進行了一場深刻而平靜的談話,我才開始理解和支持他,現在我是他的頭號粉絲。”

  稍微注意一下說話的方式方法,放下家長的“權威”,父母可能就會發現,自己一直想要牢牢拴在身邊的孩子,並不像想象得那樣“不懂事”。

  02

  我想和你相濡以沫

  你卻對我惡語相向

  重視“說話”的人們,在學習著把技巧用於身邊人際關係的同時,常常一不小心忘記了身邊人——比如自己的伴侶。

  作家王朔在《過把癮就死》中有一段描寫:

  “吵到最後我們什麽都說出來了,就像一對不共戴天的仇敵,我們互相太熟悉了,因而刺傷對方的刀刃格外鋒利,彈無虛發,沉重打擊了對方。”

  語言的強大之處在於,它能讓你愛的人更愛你,也能讓你愛的人離開你。

  在電影《那些年》裏,柯景騰為了在心愛的沈佳宜麵前表現出自己最強的一麵,舉辦了一場“自由格鬥賽”,結果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

  心疼不已的沈佳宜皺著眉頭教訓他“幼稚”,“什麽都不懂”。

  而心灰意冷的柯景騰走到了大雨中,一開口是同樣尖刻的語言:“對啊,我就是笨蛋”“我就是什麽都不懂啊!”

  爭吵中,兩個相愛的人傷害對方,也被對方傷害。

  心理學家 Bartholomew King 把兩性之間的依戀類型分為四種類型:安全型,恐懼型,超脫型,和多慮型。

  後三種類型人群在親密關係中極度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這可能導致他們在處理親密關係時的非常態心理。

  由於強烈的自我保護欲,他們會變得更加易怒,更容易衝身邊的人發火。

  除此之外,缺乏尊重,也是導致爭吵的重要原因。

 
  曾經朝思暮想的夢中情人如今每天躺在枕頭邊,像日升日落一樣理所應當,漸漸的,人們忘了要尊重對方。

  丈夫會想,在外麵拚死拚活地為家奔波一天,回來還要跟你斟詞酌句?沒必要吧。

  妻子也想,在公司被上司的白眼翻了一天,難道回到家裏還要聽你的冷言冷語?

  如此一來,矛盾和爭吵一觸即發。

  2018年2月,重慶發生了一起令人唏噓的事故,一名男子被車輛撞擊身亡,撞他的人,是他的妻子。

  事發前妻子想駕車離開。即使他阻攔在車前,妻子也沒有減速,最終,他後腦著地死亡。

  導致這場悲劇的原因,隻是簡單的夫妻吵架。

  對一段演講片段印象深刻: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麽話是最具有傷人的力量的,一刹那一條線穿過了我的太陽穴,我想到了和前任爭吵的那個場景,這個答案讓我自己都毛骨悚然。”

  愛人為了逞一時口舌之快,會輕易上演一場唇槍舌劍。

  刻薄的言辭成了他們最有力的武器,抓起來一下下地往對方心窩子裏戳。直到把對方戳得千瘡百孔,敗下陣來。

  可再看看一場大戰後頹喪的自己,才發現結局其實是兩敗俱傷。殺敵一千,自損一千。

  03

  除了造成無痕傷害

  也會帶來致命威脅

  被冷言冷語傷透的心,像是被釘子紮爛的籬笆牆 ,拔下釘子也撫不平傷痕。被紮的傷口漸漸看不見摸不著了,卻藏在身體裏悄悄腐爛。

  一項針對未成年人的調查發現,在家經常被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25.7%的孩子表現出“自卑”,22.1%表現出“冷酷”, 56.5%的孩子性格“暴躁”。

  如果父母雙方均采用極端方式與孩子溝通,自卑、冷酷、暴躁這三種特質便會在孩子身上集中體現。

  除非有極強的外力幹擾,否則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隻會越來越嚴重。

  看似無形的傷害累積久了,可能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大錯。

  2016年7月,楊女士在家做了早飯,丈夫發現她做了燒茄子非常生氣,一邊吃一邊謾罵。

  由於長期積怨,楊女士隨手抄起家中臂力器將丈夫砸死。

  在浙江省工作的石某夫婦兩人,因為家庭瑣事發生了爭吵。情緒失控的石某趁妻子上衛生間,用刀片割喉殺害了兩個隻有5歲的雙胞胎兒子。

  這些悲劇發生的原因,大多是親人間長期無法有效溝通。

  親密關係中,大多數人都不太善於表達自己。大家心照不宣:都相處這麽多年了,很多事情不必說出來。

  社會心理學家 Irwin Altman 認為,人際關係的建立需要經過四個階段:定向階段、情感探索階段、感情交流階段和穩定交往階段。

  家人之間跳過了感情交流,直接停留在穩定交往階段。但事實上,缺乏足夠“感情交流”的家庭,關係仍然越發疏離。

  親密關係是我們一生都要經營和學習的課程。

  會說話的人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找出一萬種辦法緩解你的悲傷或憂慮,也能用一萬種語言讓你下垂的嘴角上揚。

  願天下的兒女都能和父母和諧共處,願文章開篇裏的悲劇,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