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地區的貧困問題、教育問題、童工問題等,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曝出相關的信息。筆者曾經親曆大涼山的困境,看到了孩子在那裏悲慘的境遇:隻能吃土豆涼薯、無法洗澡、人畜同居、很多孩子沒有父母。隻要你去親身經曆,就大概能夠了解,為什麽會有大量的涼山童工出現。不過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地一次伐山的活動,看完讓我十分觸動,或許這才是當地問題的關鍵。
根據涼山布拖縣當地的政策,居民可以在每年固定的一天,去采集山上的樹木,作為家用。那次采集活動還是很壯觀,一大早七八點的樣子,當地居民就開始浩浩蕩蕩地采集木頭了。
不過定睛一看你會發現,所有參與其中的人裏,幾乎都是老弱婦孺,幾乎沒有強壯的男丁。這是為何?
根據當地的居民翻譯過來說:大涼山的男人,在家裏地位極高,這種活兒他們一般不做。有的家裏的男人都出門賺錢去了,即便留在家裏的人,也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這就很奇怪了,男人作為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不是正應該扛起一家的大旗嗎?怎麽這種粗重的體力活,讓女人、孩子在忙活呢?
在私下閑聊過程中,涼山的一些朋友也搖頭無奈。“還是懶。”他們說,“涼山的男人,大男子主義嚴重,地位高,但又懶惰,好逸惡勞。這不是說每個人都這樣,但確實是一種普遍現象。”
一個地區,之所以貧困,肯定是多方麵原因造成的。而涼山的問題,除了曆史、地理等原因外,人本身的問題,也不能忽略。其實,各種善心、捐助、政府補貼,在涼山地區都是非常多的,但這種“施舍”越多,當地的人越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