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被稱為"印度劉德華"的男人 在中國大火了起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近年來寶萊塢電影在中港台成為一股熱潮,印度演員阿米爾?罕(Aamir Khan,又譯阿米爾?汗)成為重要品牌。他的多部電影作品涉及意識形態反建製、挑戰權威,探討印度社會、家庭、弱勢及女性議題。

  “我相信隻要你願意,創作人可以改變社會,”阿米爾?罕近日在香港大學一個論壇上表示:“電影可以改變人心。”

  這為他贏得“印度良心”的美譽,在國際享負盛名,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頻繁與各地元首會麵。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會晤時,也公開向對方表示自己看過阿米爾.罕的作品《摔跤吧!爸爸》,很喜歡這部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備受熱捧,創下近13億人民幣票房的記錄,是印度本土票房的兩倍多。

 

  4月15日,香港影視紅星劉德華和印度著名演員阿米爾·汗共同出席電影《神秘巨星》(香港譯名《打死不離歌星夢》)在香港舉辦的慈善見麵會。香港天王與印度天王相遇,吸引大批"粉絲"前來,幾乎塞爆現場。圖片版權CNS

  

  阿米爾?罕有“印度劉德華”之稱。

  不少評論指出,阿米爾?罕的電影探討社會、性別、教育議題,華人社會容易產生共鳴,然而,在世上眾多這類社會批判性的電影中,為何他的寶萊塢電影能夠打入華人市場?他的電影填補了中文電影界的哪一塊空白?而他所呈現的印度,又是否印度的真實麵貌?

  記者采訪了幾位專家,探討這位印度巨星為何能在華語世界造成風潮。

  引起中國觀眾共鳴的寶萊塢電影

  在阿米爾?罕揚名之前,印度的寶萊塢電影在華語世界一直比較小眾,很少被市場接納。

  2009年,阿米爾?罕主演、探討填鴨式教育及精英主義問題的電影《三個傻瓜》(Three Idiots,又譯《三傻大鬧寶萊塢》、《打死不離三兄弟》),因題材引起中國大陸網民共鳴,透過網絡傳播在中國爆紅。被正式引進到中港台三地院線後,《三個傻瓜》創造了寶萊塢電影罕見的票房佳績。

  阿米爾?罕從此進入華語觀眾的視野,開拓了華語世界對印度、寶萊塢電影的想象。

  

  習近平說很喜歡《摔跤吧!爸爸》。

  2017年,《摔跤吧!爸爸》(Dangal,又譯《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打死不離三父女》)在中國大陸上映,上映19日內就衝破8億(人民幣,下同)票房,最終創下近13億票房,相當於印度本土票房的兩倍多。新作《神秘巨星》(Secret Superstars,又譯《隱藏的大明星》、《打死不離歌唱夢》)票房亦達7億。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講師譚以諾則向BBC中文指出,阿米爾?罕的電影能夠以本土題材走向全球的原因,在於它們能將社會性與娛樂元素較好結合,即使探討的議題深刻而嚴肅,其文藝及娛樂特性始終相當豐富。

  專門研究印度的媒體人任其然認為,阿米爾?罕的電影在中國取得成功,是由這些印度題材在中國人心中的特殊地位造就。

  同為崛起中的亞洲大國,印度與中國有很多可以互相比對的社會議題。《三個傻瓜》中對大學功利化、學生人生選擇受限描繪深刻,《摔跤吧!爸爸》講述嚴父以強迫手段將女兒培養成摔跤選手,針對男性主導家庭、女性社會地位、國家體育體製機械化等議題,這些都是中國觀眾容易代入的題材。

  任其然分析指出,中印兩國在人口、經濟發展上相似,中國一直視印度為重要競爭對手,但同時又認為印度整體水平不如中國,對印度抱輕蔑態度 ── 正因為這種心態,看到阿米爾?罕的電影反映的現實竟然跟自己的生活很相似的時候,中國觀眾便會想:“為甚麽中國沒有這種電影?”

  

  印度國寶級影星阿米爾·汗來到四川成都,開啟了他體驗中國四川行成都站的係列活動。圖為阿米爾·汗給大熊貓喂食。

  中國能不能出一個阿米爾·罕?

  《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爆紅,中國輿論熱議一個問題:為甚麽中國出不了阿米爾?罕?

  譚以諾說,近年印度電影受到國際注目,而中國電影未能達到同樣成績,與兩地電影業界取向不同有關。“好萊塢較愛吸收一些他們本身沒有的敘事、拍攝元素,來豐富自己的電影。但中國近年一直在參考好萊塢的製式,所以難以向國際輸出自己的元素。”

  他又指出,中國較受歡迎的“愛國”電影,事實上很難跨過民族邊界,為其他文化的觀眾所接受。

  

  阿米爾.罕到四川成都學打青城太極拳。

  事實上,中國不乏探討社會議題的電影,但很少以幽默諷刺的形式去表達。

  譚以諾指在大陸,不觸碰嚴肅主題的娛樂、商業片,與探討社會問題的嚴肅電影,基本上無法混和:前者可以通過審查,後者則注定處於體製以外。

  他以去年在境外備受讚譽的《嘉年華》為例:“一旦決定不在製度內玩,就不會隻滿足於談家庭倫理,會針對權力關係、社會麵向、官商貪腐等社會結構性、中國製度的大問題。”

  “中國就是有一條這樣嚴格的線,把兩種電影分得很開。”

  任其然亦認為,以娛樂方式來處理中國社會問題,這樣的電影手法在中國的成效始終存疑:“可能恰恰因為阿米爾?罕的電影在講外國的故事,但又跟我們很像,旁敲側擊去麵對我們的問題,這樣的形式反而更吸引中國觀眾。”

  任其然說,討論“中國能不能出一個阿米爾?罕”,實際模糊了一些重點。我們首先要問,阿米爾?罕有多大反映了印度文化,以及印度今時今日的實況?

  阿米爾?罕鏡頭中的印度有多真實?

  西方媒體傾向歌頌這位印度電影人的貢獻,例如美國《時代》雜誌,曾把阿米爾?罕列作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並問:“他能改變這個國家嗎?”

  在國際社會上,阿米爾?罕被譽為“印度良心”,但在國內卻是備受爭議的人物。

  2012年,阿米爾?罕主持電視節目《真相訪談》(Satyamev jayata / Truth Alone Prevails),以脫口秀以及新聞報道方式,討論印度社會的敏感、禁忌話題,包括女性墮胎及同性戀等。他亦經常為公共議題發聲,在選舉中鼓勵國民投票,更曾在總理會麵時,當麵提出清道夫應否處理排泄物等議題。

  

  阿米爾.罕成為了反莫迪派別聲援的對象。

  

  阿米爾?罕傾向開放、進步價值的取態,不能取悅所有人。2015年,阿米爾?罕在網上為平權發聲,指印度“容忍度低”問題愈來愈嚴重,社會彌漫一股“恐懼”和“令人不安”的氣氛 ── 這則言論引來保守派大舉抨擊,反對者在示威活動中燒毀他的照片,並揚言要他這名穆斯林“滾回巴基斯坦”,時時受到網絡攻訐。

  這幾年,阿米爾?罕與他的進步電影在國際社會大受歡迎,但印度國內的政經環境,在強人莫迪治下,不斷右傾。反莫迪的一方傾向認同阿米爾?罕,但保守勢力則對他窮追猛打。

  

   電影能改變社會嗎?

  任其然說,阿米爾?罕所代表的是印度城市中產與精英的文化,崇尚多元,屬中間偏左的聲音,與今天印度整體右傾的意識形態,具一定對抗性,但亦越來越被邊緣化;論國內受歡迎程度,阿米爾?罕也不可能及得上強調經濟發展的現任印度總理莫迪。

  任認為,即使他的娛樂作品帶有政治理想,但在印度能產生的效果,可能越來越有限。

  

  阿米爾.罕2010年獲印度政府頒授表揚公民貢獻的蓮花裝勳章。

  印度影評人安娜?維蒂卡(Anna Vetticad)亦向BBC指出,毋須過份抬高阿米爾?罕的影響。維蒂卡認同他的電影,有別於隻求刺激或娛樂的主流電影,更傾向觸及印度公共討論中不常出現的話題,部份作品對推動印度女性平權問題亦有幫助;但若說電影能一夜之間改變印度社會,不免流於誇大。

  對於這個問題,阿米爾?罕自有體會。雖以影視為主業,但他亦有采取實際行動介入社會議題,與太太創立基金會,關注印度的孤兒、食水、難民危機。

  “電影可以打動大眾、令他們明白一些東西,這是電影能夠做到的最大效果之一,”阿米爾.罕在港大論壇上表示:“但如果你想推動更多,就必須走出音樂、電影、電視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