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攝影師拍的清朝美女!150年來首次公布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一百五士多年前,旅居中國的英國攝影師拍下了當時的清朝,從市井生活到風景肖像,留下了19世紀中國的珍貴瞬間。

據“華聞派”微信公眾號17日介紹,如今,一場在倫敦舉辦的展覽,終又讓更多人見到這些老照片。倫敦當地人更是被當年的清朝女子驚豔到了……

全文如下:

一百五十多年前,蘇格蘭攝影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禦用攝影師約翰·湯姆遜來到了中國。

他在旅居中國的10年中,也用鏡頭記錄了清朝時期,福建、浙江、北京、港澳台等多地的風景、肖像和市井生活。

最近,在倫敦舉行的一場展覽上,這批老照片難得與世人見麵,讓我們得以看到19世紀中國的珍貴瞬間。



“那時候我是一個教育機構的負責人,很多人邀請我去看不同的收藏。有一次,我去到倫敦威爾康圖書館,看到一個不起眼的藍色小房間裏,那麽多那麽美的中國婦女的照片,怎麽可能?”

在《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與暹羅攝影展》上,中國策展人姚詠蓓接受我們采訪時,這樣說起與湯姆遜結緣的經曆。



▲策展人姚詠蓓

說起這段經曆,姚詠蓓還心有餘悸。這些珍貴的曆史記錄,兜兜轉轉,差點沒逃過被破壞的宿命。



珍貴曆史照差點被毀

原來威爾康圖書館收藏了100多萬件文物,空間有限,80年代有人建議將這3箱“破玻璃”(當時的底片)扔掉。館長威廉慧眼識珠,堅持將它們保留了下來。但因工作繁忙,這3箱底片還是處於被遺忘的狀態。

某一天,姚詠蓓在威爾康圖書館參觀,因為是中國人,威廉就拿出一些玻璃底片給她看,和一些衝洗出的小照片,她一看就覺得很美。

這150張在中國晚清時期的珍貴影像,充滿生活感的這些照片,令她著迷。



看到姚詠蓓十分欣賞這些老照片,威廉突然萌發一個主意。威廉問她是否能策劃展覽,將這些照片送往中國展出。從沒做過策展人的姚詠蓓因此被推上了“舞台”。

當時從事教育的姚詠蓓跑去跟老板說想要6個月的假期,去北京做展覽再回來工作,直到現在她也沒回去工作。

“這個展覽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150年後,一個海外華人把一個英國人,拍攝的這麽美的中國展示給世界,好像兩個循環匯聚到原點。”



第一批去中國的外國攝影師

約翰·湯姆遜從1868年開始了他的中國之旅,他是最早一批去過中國的外國攝影師,同時也是遊曆最多的一個。他19世紀60年代到的中國,在那旅居了10年。他很有冒險精神。

他記錄了晚清時福建、浙江、北京、港澳台等多地的風景、肖像、城市街頭的生活。

這些照片是首次在倫敦展出,從150多張作品中精選了一些最有代表性的照片,其中包括官員、女性、市井人物的肖像和生活照,並特邀攝影評論家鮑昆對這些影像進行分析解讀。

“那個時代,這樣的技術,拍出這樣的照片,我真的佩服湯姆遜。”姚詠蓓說。



被問到這次展覽中最喜歡哪幅作品,姚詠蓓帶我們來到隔壁的一個房間。這次展出,有一個房間專門展出中國“女人”。

姚詠蓓說,這些老照片不僅非常具有曆史價值,更充滿了人文關懷。

她以兩張女性人物照片舉例說:“這張照片裏的女孩看上去隻有十幾歲,她就要結婚了,可以看得出她生活在富貴的家庭,但是你看她的眼神,透露著悲傷,因為今後她就要在這個後花園裏度過一生了。”



“而你再看對麵牆上掛著的這幅照片,拍的是一位南方女子,樸素貧窮,她生活在船上,以捕魚為生,但她的眼神是多麽自由。所以,在150年前,作為一個外國人,能夠從眼神讀懂這些被拍攝者的內心,我覺得太有價值了。”



晚清時,攝影的難

今天,我們隨時隨地都在用手機攝影。可早在150年前,一個西方白人男子,想要拍攝中國晚清的婦女,難度是相當的大。

首先是設備。湯姆遜拍攝的這些照片使用的是最早的“濕版攝影”,玻璃版是當時的底片,要在曝光前塗上布乳膠劑,在那時攝影需要隨身攜帶大量笨重的設備。

衝洗過程也很複雜。在當時,做攝影師不僅需要好的審美,更需要好體力。湯姆遜帶著自己的照相機、玻璃版底片和一個移動暗房,克服了重重困難,為當時的西方世界展現了一個神秘的東方。



其次,在當時保守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拍攝女子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尤其對一個西方男人來說。

姚詠蓓認為,湯姆遜一定是一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她說:“清朝的時候,中國女人怎麽會讓別人來為她們拍照?那個時候都說拍照會把人的靈魂帶走,而且還是一個不會說中文的老外。但在湯姆遜鏡頭裏的男女老幼,看上去都那麽安詳自然。可以想象,他一定很善良。”



去一場老照片展,讓時光悄悄地回到從前

湯姆遜的照片拍出來非常細膩,技巧也非常好。因玻璃底片保存完好,在當今利用數字技術就能放大細節。所以展出的照片尺寸都比較大,可以清晰得看到很多細節,清朝人的眼神,150年前的中國街景。

走進展廳的時候,仿佛穿越時空。

香港出身的策展人姚詠蓓,如今在英國定居生活了30年。她的世界好大,曾在瑞士讀中學,美國讀大學。去過無數個地方,她卻說沒有一個地方,像她出生的土地那麽特別。

她說這番話的時候,情真意切。



姚詠蓓帶我們來到此次展覽的另一個房間,是晚清時中國的城市風光。

她帶我們來到一幅攝影作品前,那是1869年的香港。

她說:“1869年香港,當時的德輔道中,能看見水,又有船隻,挺有現在威尼斯的感覺。而今天的維多利亞港口遍地高樓。”

通過影像,找回封塵百年的舊時光,這也是它們珍貴的地方吧。



▲1869年的香港維港



▲1835年澳門大三巴



▲1870年福建福州



▲1869年廣州



▲1869年北京

還原中國清朝社會群像

湯姆遜的攝影作品難能可貴的是他眼中沒有階級。

湯姆森後來成為了知名的人像攝影師,在1881年時成為皇家維多利亞女王禦用攝影師,然而他既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禦用攝影師,又熱衷拍倫敦最貧窮最底端移民的生活。

有人評價說,他這個人各個層次都溝通得很好。



作為首批記錄19世紀中國的西方攝影師之一,湯姆森的鏡頭裏不僅有晚清達官貴族,如恭親王奕䜣和兩廣總督瑞麟,也有街頭挑擔子的小販和裹足的婦女。

用影像記錄了遠東的人、風景和文化。沒有他的到來,我們就無法擁有如此豐富的影像資料了解“晚清”這樣一個獨特的時期,他的影像告訴了我們封建王朝與百姓一同經曆了什麽。



▲湯姆遜(左)

“我看過不少西方攝影家19世紀的中國攝影作品。我感到,鴉片戰爭之後,大多數有關中國的西方攝影作品都是比較負麵的。展示的大多是比較落後和醜陋的畫麵,而湯姆遜的攝影作品就不一樣。他給人們留下的中國晚清社會畫卷,有力地捕捉了當時中國那種鮮為人知的美和活力。”



湯姆遜於1921年離世,享年84歲。多虧了他的冒險精神,才為世人留下如此珍貴的畫麵。

倫敦展覽開幕的這天,他的曾孫女也到了現場。雖然行動不便,她還是堅持要來看看。

她說,雖然自己畢生都沒有去過中國,可能此生也無法完成了。但透過祖輩的眼睛,好像也曾親身到過一樣。



▲湯姆遜的曾孫女(左)

華聞君想,這就是親眼看到這些攝影作品後,最直接的感受吧。

你我都未曾參與那個朝代,但與這些珍貴記錄對視的時刻,我們仿佛也能透過湯姆遜的眼睛,回望一百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和過去。





攝影留下的那一個片刻,隻是一顆種子,能引發的是更多的思考和想象。好的攝影作品呈現的,從來不是平麵的影像,而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視”。

“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與暹羅(1865-1872)”攝影展將於2018年4月13日開始首次在倫敦展出,為期三個月。免費。

展覽時間 :2018年4月13日至6月23日

展覽地點 :Brunei Galley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Thornhaugh Street,Russell Square,WC1H O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