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基本不收費 特朗普基建計劃恐成無米之炊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公布了總額高達1.5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這既是特朗普的競選承諾,也是繼稅改之後最大的一項施政倡議。美國基礎設施陳舊老化早已不是新鮮事,但在美國財政赤字不斷飆升的當下,特朗普基建計劃的關鍵在於:錢從哪來。

美國躋身全球最大經濟體已一百多年,因而基礎設施的底子可謂相當雄厚。根據全球經濟論壇最新年度報告排名,美國基礎設施評分在全球經濟體中排名第9。雖評分低於新加坡、日本、韓國等,但考慮到美國國土麵積之大,這樣的排名已經相當不錯。

美國基礎設施的優點在於覆蓋麵廣,從太平洋到大西洋,基礎設施水準相對均衡;但問題在於陳舊。美國第一條貫穿大陸的鐵路完工於1869年,紐約地鐵始建於1863年,全國州際公路係統的建設也發端於1950年代。因此,年久失修成為主要問題。

如今,全美總長約658.7萬公裏道路中,約三分之一路況欠佳;612萬座橋梁中,約5.6萬座存在結構性不足;8.3萬座水壩中,約1.4萬座具有潛在高危險性。據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發布的國家基礎設施狀況“成績卡”,美國基礎設施打分連年是D,即“大多數情況下低於標準”。

因此,早在奧巴馬總統競選期間,基礎設施就已成為熱門話題。然而,多次呼籲要“重建美國”的奧巴馬執政8年,也終未能拿出切實措施來升級完善亟待修繕的設施,其核心問題就是錢!

如今,號稱要建設全球“首屈一指”公路、鐵路、橋梁、機場的特朗普,麵臨的仍是同樣問題,且解決難度甚於奧巴馬政府。根據2月12日公布的計劃,特朗普政府計劃在十年內出資2000億美元,來撬動地方政府和私營部門投資,實現其總額1.5萬億美元的總投資目標。

這種“公私合營”的思路在全球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頗為常見,其好處在於利用私營部門資金補足公共資金的不足。但問題在於杠杆率,按照特朗普政府計劃,聯邦政府每出1美元,地方政府和私營部門就要配套6.5美元。

由於基礎設施投資大、回報低、周期長,如此之高的杠杆率在很多分析人士看來並不現實。例如,紐約市已經討論多年的連接曼哈頓和新澤西的隧道項目,投資至少達250億美元,如果不能獲得至少一半的聯邦補助,項目便很難啟動。

並且,即便單論聯邦政府支出的這2000億美元,籌措也絕非易事。特朗普上台短短一年,美國政府財政赤字便直線飆升。去年底推出的減稅法案,將在未來十年內至少令美國政府稅入減少1.5萬億美元。而上周特朗普剛簽署的預算協議,則將在2018和2019財年增加3000億美元開支,尤其是國防開支大幅增加。

一方麵減稅,一方麵增支,其結果必然是債務失控。據美國盡責聯邦預算委員會估算,到2019財年美國財政赤字將達1.2萬億美元,且此後將長期維持在萬億美元大關之上。在這種情況下,要國會再批準一份2000億美元的基建新開支,其難度可想而知。

減稅、增支、基建,特朗普的“三板斧”,具有無法調和的矛盾。特朗普將第一優先給了減稅,第二優先給了增加國防開支,此後即便他再如何鼓吹,實現基建計劃的可能性也非常之低了。

由此,可以發現美國的矛盾之處。美國政府有時很富,例如給大企業和富人減稅,一出手就是1.5萬億美元,未來兩年光軍費漲幅就高達1650億美元,更不用提奧巴馬政府時期就定下的美國核武庫更新計劃,僅此一項未來30年至少支出1萬億美元。

但美國政府有時又很窮,基建的2000億美元很難籌措,實現全民醫保的“奧巴馬醫改”也因“浪費錢”而麵臨被廢壓力,特朗普治下國家公園係統、環保局等都因政府“沒錢”而被砍預算。所以說,美國政府並非沒錢,隻不過很多錢用不到該用的地方罷了。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Adie Tomer的研究顯示,美國聯邦政府基礎設施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持續上升,一度達到2%的高位,這期間正好是美國州際公路係統建設時期。此後,這一比例就持續下降,如今已跌至1%以下。

美國龐大的州際高速公路係統基本都是不收費的,其養護、維修成本驚人。如果政府不出錢,便隻能上調用於道路維護的汽油稅,否則如此巨額的開支根本沒有可能籌措。但在美國這麽一個幾乎人人開車的國家,上調汽油稅將影響到每一個人切身利益,這在一個民選社會幾乎是一個“自殺性”的政治選項。

筆者每天從弗吉尼亞的阿靈頓開車到華盛頓市區上班,一路上坑坑窪窪不少,環華盛頓的道路質量跟北京相比,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美國貴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但卻連首都的道路都維護不好,頗令人感歎。

在華盛頓,政客總是將關乎所有居民福祉的基礎設施當作競選的口號,但一旦掌權後開支安排卻總是優先流向大企業、富人、軍隊等既得利益集團。盡管美國似乎並不差錢,但基礎設施建設錢從哪來,卻仍是一個無解的問題。特朗普的重振基建計劃更像是一頓無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