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性侵陰影的女孩,她的“名字”改變美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近日,國外多起性侵案件引發輿論廣泛關注。全球範圍近來為何會掀起一場圍繞“性侵”議題的熱烈討論和反思?是什麽原因使得越來越多的受害者敢於敞開心扉、直麵過去?除了個人,家庭、社區、社會組織和機構,以及國家層麵的因素,又在發揮著怎樣的影響?這些受害者們又麵臨著怎樣的困惑、掙紮和無奈?“澎湃國際”今起推出“透視美國性侵案”係列報道,從個人、群體、機構、立法及國家層麵等多角度,考察美國社會在麵對這類特殊案件時所展現出的溫情、憤怒、反思、調整以及困境和局限。

“我在高中時曾麵臨一個選擇,是自暴自棄、讓不幸的回憶永遠影響我的人生,還是嚐試做出改變,做些積極正麵的事。我自己選定的目標,就是幫助性侵幸存者打破沉默,幫助我們之中最年幼、最脆弱的那群人。”33歲的艾琳·梅林(Erin Merryn)隔著屏幕對記者得意地翹起大拇指,露出一個輕鬆的笑容。

和其他一些外出闖蕩的美國年輕人不同,美國女孩艾琳在伊利諾伊州出生、長大、讀書、工作、成家。但在家庭之外,她的足跡已遍布美國,她的聲音也通過3本著作和主流媒體采訪廣為傳播。以她為名、預防兒童性侵的“艾琳法”(Erin’s Law)已在美國31個州通過,並被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在聯邦層麵簽署。

這些成就卻有一個不幸的源頭:從6歲到13歲,艾琳曾遭到鄰居和家人的長期性侵。而艾琳的遭遇並非特例,據美國最大的反性暴力組織RAINN最新數據,美國1/9的女孩和1/53的男孩在18歲以下遭到成人性侵或性騷擾,每8分鍾,有關機構都會收到兒童被性侵的報告。此外,還有大量兒童被年齡稍長的未成年人性侵。

近日,美國奧運體操隊前隊醫性侵200多名運動員的醜聞再次把這一問題推上輿論焦點。艾琳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視頻專訪時表示,這樣的爆炸性醜聞隻是一場“沉默的流行病”的冰山一角。而這位曾經曆過抑鬱、自殘甚至自殺未遂的受害者,正在以幸存者和勝利者的姿態努力打破這種沉默。



艾琳在賓夕法尼亞州議會作證。本文圖片除標注外均為采訪對象供圖

“噩夢”童年

艾琳童年的許多瞬間都被她母親用鏡頭保存了下來:無論是生日聚會還是學校表演,這個金發小姑娘總是笑容燦爛,和兩個姐妹在修剪平整的草坪上嬉鬧玩耍,或者對著一堆拆開的聖誕禮物手舞足蹈。這些後來都被艾琳上傳到了個人網站的“回憶”頁麵上。

但還有另一些回憶發生在鏡頭之外。6歲的一天,她受邀和鄰家小女孩阿什莉一起過夜,在看了動畫片《小美人魚》後,她去阿什莉的房間打地鋪。半夜醒來時,她發現阿什莉的叔叔理查德(化名)進了房間,示意她噤聲後,對她進行了性侵。

“不會有人相信你的,”近30歲的理查德威脅她說,“我知道你住在哪裏,艾琳,我會來找到你的。”

艾琳害怕地保持了沉默。阿什莉是她當時最好的朋友,她仍想乘理查德不在家時去找阿什莉玩,但不是每次都能順利避開加害者。從6歲到8歲半,她又多次被理查德性侵,包括被他強奸。她不敢告訴自己的父母,而當她終於忍不住告訴了阿什莉時,阿什莉也害怕地懇求她不要告訴任何其他人,兩人拉鉤發誓保守秘密。

8歲半,她終於搬家遠離了這場噩夢。但同樣的事情竟在她11歲時重演:在去祖父母家聚會時,她半夜驚醒,發現自己尚未成年的表哥布萊恩(化名)正躺在她身邊。此後近兩年時間裏,布萊恩又對她進行了多次性侵,通常是在過節家庭聚會的時候,布萊恩會把她堵在地下室、廁所和臥室裏,同樣以“沒有人會相信你”為威脅。

艾琳不知道自己該怎麽辦。她在學校學會了如何應對自然災害、交通事故、火災,記住了拒絕毒品的8種辦法,也知道要警惕陌生人,保護好自己。可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中,她從沒學過要如何應對熟人甚至是家人的侵犯,也不知道應該在什麽時候、如何向其他人舉報這些行為。

據RAINN最新數據,在執法部門處理的兒童性侵案件中,93%的加害者都是熟人,其中34%為家庭成員,59%為其他熟人。隻有7%的加害者是陌生人。此外,兒童保護服務(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每年也處理6萬多起主要由父母及其他親屬造成的兒童性侵案。



艾琳的回憶錄。

打破沉默

艾琳在13歲時終於看清了事情的嚴重性。她11歲的妹妹突然偷偷對她說了一句:“布萊恩好惡心。”艾琳立刻意識到,被侵犯的不止她一個人,在沉默中,正有更多小女孩在遭遇同樣的恐懼、羞恥和痛苦。

她和妹妹一起向父母說出了真相,父母報警後,被介紹去了當地的“兒童呼籲中心”(Children’s Advocacy Center),這是美國處理兒童性侵案的一大主要渠道。

據美國全國兒童呼籲中心網站,這一係統由時任阿拉巴馬州麥迪遜縣地區檢察官巴德·克萊默(Bud Cramer)於1985年創立,目前已在美國各地設立了1000多個中心,並延伸到近30個國家。這些中心在當地與執法部門、兒童保護服務、醫療及精神健康工作者合作,處理虐童事件。據美國全國兒童聯盟(National Children’s Alliance)數據,美國各地的兒童呼籲中心在2016年處理了21.6萬起兒童性侵指控。

艾琳和妹妹當時就在兒童呼籲中心接受了問詢。她介紹說,如果兒童受害者去警察局接受問詢,可能需要對不同調查員重複多次自己的遭遇,造成二次傷害,同時也會對警察產生心理陰影。而兒童呼籲中心則有能讓孩子放鬆下來的玩具和遊戲,也有善於與孩子打交道的專業人員。而由於警方與兒童呼籲中心直接合作,被錄下的證詞可以用來作為呈堂證供,這同樣可以避免受害者出庭當麵作證,保護其隱私,再度防止其遭受二次傷害或對法院產生心理陰影。



美國國家兒童呼籲中心。該組織供圖

艾琳回憶說,當她踏進中心時,還在為自己的遭遇恐懼而憤怒,但在講述的過程中,她的羞恥感被漸漸打消。之後,中心為艾琳和妹妹安排了互助小組,讓她們和其他遭遇類似的兒童共同接受心理治療。她們的父母也參加了專為受害者家長開設的互助小組,努力跨過難關。

兒童呼籲中心讓艾琳踏出了第一步,但真正走出陰霾仍不容易。表哥布萊恩承認了罪行,但顧念到布萊恩還是青少年,又是家人,艾琳的父母並未對其提出刑事控告,他隻是接受了心理治療,並未得到懲罰,繼續去讀了大學。而鄰居理查德則因時間久遠、缺乏證據而無法追究。

然而進入叛逆期的艾琳開始反抗父母給她安排的各種治療,一方麵怪罪自己造成了父母的痛苦,也不願多和父母及谘詢師談心。她噩夢連連,逐漸陷入抑鬱,甚至在16歲時嚐試自殺,在未遂後又轉向自殘,認為和可怕的夢魘相比,身體上的疼痛“並不算什麽”。

父母發現她的自殘傾向後及時介入,帶她找了心理醫生。她按醫囑假裝給表哥布萊恩寫了一封信,宣泄了對其所做作為的憎恨,以及對他未獲懲罰的憤怒,並且沒有像醫生建議的那樣把信毀掉,而是直接寄給了布萊恩。

這封信開啟了她和布萊恩的郵件往來,布萊恩向她道歉,請求她的原諒。“大部分受害者都不會得到這樣的道歉,”艾琳坦言,也正是這些通信讓她意識到,憤怒並不會影響任何其他人,隻是在傷害她自己而已。

根據美國反兒童性侵組織“從黑暗到光明”(D2L)數據,隻有38%的兒童受害者會告訴別人自己遭到性侵,兒童保護服務隻會調查55%的案件,其他的通常因為證據不足或其他原因未受處理。



艾琳對學生演講。

從寫書到推動立法

高三那年,艾琳拿出兒時記錄了自己“無數秘密”的日記,開始寫書。她想告訴和她經曆類似的幸存者們,“這不是你們的錯。如果(因為羞恥和汙點)保守秘密不告訴任何人,這隻會延長痛苦,加大傷害。”

然而向父母和調查人員傾吐秘密,與向公眾講述自己的過去截然不同。盡管在警方的保密和父母的保護下,艾琳不再恐懼加害者的報複,但她擔心出書可能會影響到她的家庭、親人和學校,但最終,她認為發聲的好處大於風險,於是將相關人員改名換姓後,她將自己的經曆寫入了2005年出版的第一本書中。

艾琳的這一行為令一些親戚震怒,責怪她揭了家醜,但她的書贏得了更多外界的支持者。許多人告訴她,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曆,或者意識到應該和自己的孩子談談這個話題。

也是在這時她進入了媒體的視野中。2006年,她受邀接受了美國廣播公司(ABC)“早安美國”節目的訪談,此後開始在各種媒體上講述自己如何走出創傷。這些內容後來構成了她在2009年出版的第二本書的主題。

她的勇氣與日俱增,醞釀起了更直接的行動。2009年,她開始研究家鄉伊利諾伊州的相關法律,發現法律規定學校教兒童預防災害、遠離毒品,但卻沒有規定教兒童如何防範性侵。她給伊利諾伊州的每一個州議員發了郵件,希望立法規定所有公立學校教授防性侵知識,包括如何區分安全和不安全的觸摸,是否應該“保守秘密”,什麽時候需要用什麽方式報告越界行為。為了全力推動立法,她還辭去了青少年谘詢師的全職工作。

但這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有議員直接表示,“艾琳法”不可能通過,因為人們不願談論兒童與性的話題,更別提在課堂上教授。她不得不反複解釋,這不是要教6歲小孩性知識,而是要教他們基本的防身策略。

事情在2010年有了轉機。由於在“艾琳法”上的努力,她受邀參加了著名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的脫口秀,而奧普拉本人也曾在兒時遭到多名家人性侵。這檔美國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產生了一種神奇的“奧普拉效應”,艾琳接連拿到美國有線電視網(CNN)等各大主要電視網的采訪,引起了更多立法者的注意。

在3年的努力後,伊利諾伊州於2013年通過了“艾琳法”,時任州長在當初幫助過艾琳的兒童呼籲中心簽署了法案。



艾琳與奧普拉。采訪對象供圖

奧巴馬簽署法案撥款支持

與此同時,艾琳也在其他各州努力著。她參照美國地圖,找到各州議會網站,逐個給議員們發郵件,如果6個月收不到回複,就重發一封。她去各州議會提供證詞,和議員們互發短信,跟進每個州的投票情況,因為美國各州時差不同,常常要忙到深夜。而這一切都是由她一人完成,沒有再雇傭其他助手。

艾琳此前並沒有法學和政治學的背景,所學專業是社會服務。但在與議員們的周旋中,她找到了自己的策略。她在2012年被英國《魅力》雜誌評為年度女性,又在2014年被美國《人物》雜誌評為改變世界的女性之一,與希拉裏·克林頓和奧普拉齊名。她總把這些榮譽寫在郵件開頭,增加自己的話語權。近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州通過“艾琳法”,她開始遊說其餘的州議員說,“你們可不希望成為最後一個通過‘艾琳法’的州啊。”

在各州的旅行也讓她親眼目睹了美國政治的複雜性。她發現州和州之間的差異竟如此之大,簡直就像不同的國家。她在懷俄明州一口氣就得到了8個聯署議員,在部分其他州則得不到一條回複。有些州在沒有要求她出麵的情況下就直接通過了“艾琳法”,有些州則陷入僵持:例如紐約州議會的所有參議員都投票支持,但負責教育委員會的議員卻認為,這不應由議會而應由州教育委員會決定,所以每年都拒絕就此法案進行投票,至今已拖延了5年。

政治潛規則也使這份法案不再單純。有議員認為支持“艾琳法”有利於自己的政治形象,所以在選舉前鼎力支持,但在連任後卻毫無作為。而今年,由於中期選舉即將到來,有些支持“艾琳法”的州議員為規避風險,決定等11月中期選舉後再進行審議。

而在紛雜的各州政治之外,艾琳的努力打動了國家層麵的立法者。主演美劇《傲骨賢妻》的女星瑪格麗斯(Julianna Margulies)聽說“艾琳法”後,將艾琳介紹給熟識的紐約州參議員吉利布蘭德(Kristen Gillibrand),吉利布蘭德與她合作起草法案,在國會要求聯邦政府為各州實施“艾琳法”提供資金。2015年12月,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簽署《讓每個孩子成功法》,撥款4億美元,其中部分將用於“艾琳法”在各州的實施,這樣一來,各州議會無法再以資金不足為由阻礙“艾琳法”的通過。

然而法案簽署後,美國進入了總統大選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後,截至目前,這筆聯邦撥款尚未發放。



艾琳在密歇根州議會作證。

“艾琳法”帶來的改變

在艾琳的立法努力中還有一處空白,那就是對加害者的追究。盡管艾琳希望加強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但正像她的加害者並未受到懲罰一樣,她無奈地表示,有這麽多加害者可以不為性侵兒童的行為付出代價,“這是最泛濫的流行病,也體現出了司法體係中的缺陷。”

艾琳表示,她個人希望兒童性侵指控的法定時效得到延長,尤其是因為許多兒童受害者不敢及時出來指證。她已向參議員吉利布蘭德提出了這一想法,希望可以在聯邦層麵出台法案。

有人建議她去從政,“艾琳法”似乎證明了她的政治天賦,而奔走各州的曆程也會使許多其他候選人望塵莫及。但她卻表示,反兒童性侵是她毫不猶豫選擇的事業,除此之外,她並不想參與“政治鬧劇”。

對媒體、對政府、對公眾的一遍遍講述賦予了艾琳更多力量,讓她完全接受了自己的過去,放下羞恥和恐懼。更重要的是,她正在目睹“艾琳法”帶來的改變:2016年,馬裏蘭州通過“艾琳法”。10個月後,一名12歲女生在學校聽講防範兒童性侵知識期間突然若有所思起來,之後就向學校報告了遭到教師性侵的經曆,其他學生也紛紛發聲,揭露了同一人15年來在該校性侵學生的情況,最終這名教師被判48年監禁。這樣的事例也發生在了通過“艾琳法”的其他各州。

在“攻堅”最後10多個州催促其通過“艾琳法”的同時,艾琳的人生還在繼續著。她的下一本書是關於自己如何戰勝陰影、擁抱幸福生活。而艾琳的家人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憶起與丈夫的初識,艾琳難掩甜蜜,曆數與丈夫第一次見麵、訂婚和結婚的紀念日。6年前,他們在一家咖啡店裏偶遇,聊起天來一見如故。見麵9個月後,他們就訂了婚,又在之後一年不到的時間裏結婚,如今已生下了兩個女兒。

丈夫全力支持她的付出。在向她父母提親時,他就說過,自己被艾琳的信念震撼了,她辭職去保護那麽多別人家的孩子讓他深受觸動。如今,在艾琳不得不去其他州為“艾琳法”作證、一時又找不到臨時照看女兒的人時,她丈夫會請年假待在家中,支持妻子外出奔忙。

如今,艾琳已不再為自己的童年做噩夢了,相反,她依然珍視那些美好的童年瞬間。“有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樂、生活最幸福的人’”。她笑著對記者說道。



艾琳·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