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挖的糞窖成了聖物!當年怎麽如廁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內地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不論是對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城市如廁這件事都是一個挑戰。當時的廁所條件簡陋,基本是無隔擋的集體上廁所模式,幾堵圍牆,一排蹲坑,臭氣熏天。即便是首都北京,胡同巷子的人家共用一個廁所是常事,冬天尿液結冰,夏天臭味彌漫,附近居民戲稱通往廁所之路為"尿尿路"。

  當時外國人來中國旅遊,在鄉村就是野地解決;在城市則靠鼻子帶路:隻要聞到屎尿味,意味著廁所在附近,循味尋去便可。

70年代習近平在陝西延安梁家河插隊時,也是因為不習慣當地村民滿山遍野隨地屙屎尿,專門自費去四川學習沼氣池,回來後帶村民建了一口沼氣池:一來將村中人畜糞便收集,二來把這些糞便轉化為沼氣,用來照明、煮食。這個習近平帶頭建起的沼氣池,不但是陝西第一口,現在更成為當地"捧習吹習"的寶井,被列為陝西紅色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物件。

  但在當時內地大部份城鄉,上廁所的體驗就是4個字─哭、笑、叫、跳。哭,惡臭讓你淚流滿麵;笑,眾人一起蹲坑,麵麵相覷;叫,夏日裏廁坑裏的蛆不停蠕動,讓人驚叫;跳,髒水彌漫,立足之地甚小,跳躍著上廁所。即使這樣,能及時趕上空位還是件幸運的事,很多公廁外一到早晚高峰期都排長龍。

  為了解決這一尷尬,借助1990年亞運會舉行,北京開展了一場浩大的廁所整治行動,即"廁所革命"。不過,在很多城市,廁所建設還沒有納入城市規劃環節,且總體技術應用水平落後,衞生水平不高,水電耗費嚴重。而在農村,尤其在北方農村,仍以收集式旱廁為主,很多不合格、不衞生。

  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專家指出,農村廁所問題不僅僅是氣味難聞,更重要的是衞生隱患大。農村80%的傳染病是由廁所糞便汙染和飲水不衞生引起,其中與糞便有關的傳染病達30多種,常見的有痢疾、霍亂、肝炎、感染性腹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