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年紀就該幹什麽事,耽誤了多少中國人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周六早上睡得暈暈昏昏,醒來已是中午。打開手機,發現全是老媽的消息:

《那些單身的女孩子後來都怎麽樣了》

你那個XX同學結婚了,生得孩子好漂亮

《一個女人是否幸福,要看家庭》

媽媽是很傳統的中國女性,也是世俗標準中,最按部就班的那種賢妻良母。她一直覺得,什麽時候就該幹什麽事,我一個快邁過25門檻的女生,早該結束單身生活。

按照以往的氣性,我肯定直接回絕。

但盯著天花板想了很久,還是不忍讓媽媽傷心,遂回嗯,知道了。

什麽年紀就該幹什麽事。

我掙紮了很久,似乎也無能為力地被年齡漸長的惶恐裹挾。

怕最終不能掙脫這樣的魔咒,墜入標準化的生產河流中。

而在中國的土地上,恐怕有千萬人,正在經曆和我一樣的困頓。



17歲喜歡的那個女孩,27歲的時候再也遇不到了。

之前在後台,有讀者給我分享了一個故事:

17歲的時候讀高三,成績很好。同桌是剛從外校轉來的女生。皮膚很白,紮馬尾,大眼睛,整個人都小小瘦瘦的,說特別標準的普通話,抹的護手霜是檸檬的味道。

高三課業很緊,女孩就喜歡往課桌裏藏小熊餅幹,趁著老師不注意偷吃一塊,還偷偷塞給他一塊,調皮地笑。

那塊小熊餅幹是高三繁重苦澀生涯裏唯一的一點甜。



年少時的情感純真青澀卻又不受控製,兩個人的交流逐漸多了起來,但兩個人都沒有逾矩,隻是說一起努力,說好考同一所學校。

後來這件事被男孩媽媽知道,家裏所有長輩都來語重心長地找他談心,兩人的座位被分開,連多說一句話都是禁忌。

關鍵是我倆真的什麽也沒幹,我倆學習都很好啊。

後來聽媽媽的話,學了金融,進了體製內,做了份談不上有什麽感覺的工作。現在27歲,又讓我趕緊結婚,可我實在找不到當年那種感覺。

在中國,早戀是一大禁忌,韓寒曾對早戀這一詞做過駁斥: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早戀或者偷食禁果。無論什麽樣的年齡,隻要雙方喜歡,心甘情願,任何的感情或者性行為,都是天賦人權,那是人類最大的權利,是不能被別人幹涉阻止的。這就是我前衛荒唐的觀點。

然而,什麽時間,就該幹什麽事。這句話被根植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裏。



大學畢業之前就該好好讀書,嚴禁戀愛;畢業之後就要快快穩定,成家立業,好像愛情是大棚裏的蔬菜,隻要你想要,永遠都有。

這樣的成長邏輯,讓很多人還沒有學會如何處理感情,就被送入婚姻。

據統計,中國單身人士已近2億,有四分之三是男性,他們麵臨著比女生五倍還多的相親壓力。

尤其是春節期間,90%以上的人會進行相親,56.7%的人將相親超過8次甚至是10次。25歲單身族相親壓力達到峰值,90後單身族壓力最大,因為他們已經進入了傳統認知中結婚生子的標準年紀,無時無刻不受到來自家長親朋的催逼。

而根據中商商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離婚大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全國新婚558萬對,同時有185萬對離婚,高達33%。而離婚原因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一方出軌、家庭暴力、性格不合。

為了符合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標準,多少人被綁架進婚姻的圍城。沒有經過磨合,就草草選擇在一起過一輩子,這樣的婚姻如淺灘之船,遇到些許風雨就會擱淺。

有一個豆瓣小組叫從沒談過戀愛的人,小組成員有十五萬之多。

它是這樣描述的,不知道自己是愛過還是沒愛過,被愛過還是沒被愛過,好像記憶裏,有人疼過,也疼過人,可就是,沒有明明白白戀愛過。

循著什麽年紀就該幹什麽事的規則,那些本可以自己體會、經曆、成長的機會被剝奪了,就再也不可能重來。



別瞎折騰。

不止一次聽過這句話。

你現在的工作不是很好嗎?別瞎折騰、你都四十多歲的人了,瞎折騰什麽呀?、女孩子家,結婚生子最重要,聽話,別折騰。

前兩天看新聞,以世界那麽大,我要去看看火遍網絡的女老師有了最新消息。兩年前,她留下了這兩行最有情懷的辭職信,離開了熟悉的河南老家,離開了中學老師的崗位,走出了體製。辭職後,她遊曆了大半個中國。現在,她是一個古鎮客棧的老板娘。

我要不被外界的意見綁架,我要認真生活。她說。

兩年前,一些網友隻是像看熱鬧一樣看她,覺得她是窮折騰;還有一些人,羨慕她的勇氣,然後依舊按照日常軌跡生活。

有多少人不敢走出既定的生活軌跡,千篇一律地活著。

求職節目《非你莫屬》有一期讓我印象深刻。

求職者是位40多歲的大叔,還和人合夥開過公司。過去幾年,這位大叔一直在自駕遊,順帶攝影。拿到節目現場的相機鏡頭,價值就高達幾十萬。

現在,他想重新安定下來,求得一份月薪10萬的軟件工作。這樣的經曆,這樣的求職崗位,讓現場的BOSS們一下子就炸開了鍋:這樣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能行嗎?

而此時主持人塗磊說的一句話,也很值得咀嚼。

他說:我不認為有什麽通用的求職者標準,什麽年紀就該做什麽事,這種人生態度很虛偽。

《ELLE》主編曉雪在《我選擇和時間做朋友》中講到:36歲時,拿到了夢寐以求的ELLE offer,那時候,她的家、她的朋友、她的親人,全在北京。而接受這份工作,就意味著大部分時間要在上海。

很顯然,她的媽媽很反對。在所有媽媽的心目中,36歲的女人,最大的事是結婚,是穩定。

她的媽媽說:你不懂,一個家庭,對一個女人有多重要,比一份工作重要啊...你不是16歲,不是26歲,你36歲了啊!

對於36歲的女人而言,夢想是奢侈品,但曉雪堅持了,並且成功了。



所謂什麽年紀就該做什麽事,應該就是用現世安好,何必折騰來安慰自己,但本質上還是想不清自己熱愛什麽,或者愛不起吧。

根據蓋洛普本月進行的一項全球民意調查顯示,隻有6%的中國雇員積極地投入到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中。在另一個覆蓋22個亞洲國家的工作滿意度調查中,中國排名墊底隻有49%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滿意。

人越大,膽子越小,那些荒誕不羈,貪玩無謂的行為,隻敢留給年輕的自己。



如果這個世界還給了年輕人一點寬容,等年紀漸長,就愈發嚴苛。

你都一把年紀啦,穿這麽花花綠綠幹嘛!

美國節目《Dr.Phil Show》上,23歲的女兒泰勒向主持人控訴自己46歲母親穿著太暴露:我很不舒服,她穿得比我還少,讓我很丟臉。並在現場展示媽媽的超短褲。

那位母親則辯解說,我為我的穿著感到自豪。

《說說而已》裏麵也有網友提問:我媽將近50。特別喜歡短裙,那些年輕小妹妹穿的短裙。我覺得每個年紀都有每個年紀的美,追求與自己年紀不相符的美是不太好的。可是我該如何去改變我媽的觀點,讓她不要穿那麽短的裙子呢?

在女兒的眼裏,母親這樣的行為是為老不尊,這似乎是主流向非主流的一次控訴,從傳統社會標準來說,女兒占據了主流觀念的高地。

如果年輕人打破常規,堅持不隨大流,還能獲得一些年輕人不懂事、年輕人該闖闖之類的理解,那麽換在父母輩身上,同樣的事情,就會變成冒天下之大不韙,哪怕他們做的絕不違法,對社會無害。

這是一種在東西方社會中都存在的優先鄙視權現象。長輩以過來人身份敦促小輩,而小輩也反過來以都老了,就不該xx的句式來約束長輩。

想起去年春節,收拾家中舊物,翻出了媽媽年輕時候的照片。二十出頭的老媽穿著當時最流行的喇叭褲,上身是一件酒紅色的毛衣,一頭黑色的大波浪,塗著大紅唇,笑得燦爛,驚豔時光。

而現在,媽媽的衣服都是最基本的老年款。給她買的一條新款的圍巾,她也覺得太花了,不像話。



記得2015年,在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有一個滿頭白發卻身材健碩的79歲老人王德順,他是中國史上年齡最大的模特。

24歲做話劇演員,44歲學英語,49歲創辦造型啞劇,50歲開始健身,79歲的他可以遊泳20圈。

他說:自己為走T台走秀這一天,準備了60年。

48歲的許晴總是因為少女心被網友羞辱。都老成這樣了還到處賣萌、裝可愛,real惡心!、你都多大年紀了!什麽年紀做什麽事。我90後都沒你這麽作。王菲、林誌玲等都曾被人這樣罵過。罵王菲都快半百的女人了還這麽浪,孩子爸換了一個又一個;評林誌玲為裝嫩,娃娃音好惡心

我始終不明白,歲數的增長為什麽會成為被人羞辱的理由?年齡隻是一個數字,和你成為什麽樣的人沒有必然關係啊。

如果到什麽年紀做什麽事,那到老了是不是就隻能混吃等死。



李健說:一個毫無背景的年輕人靠自己的努力想在30多歲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有所成績,談何容易。

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幾年,所從事的事情和專業都沒有關係,和自己的愛好也無關。這段經曆,你可能會指責他浪費光陰。

但李健說,這是一段寶貴的經驗。

正是在這段看似無用的時光裏,李健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老祖宗說,三十而立,三十歲立不起來,別人就會指責你,給你建議,告訴你完美的人生到底該怎麽過。

他們看不到,大器晚成的大有人在。

之前網上有段很火的話:

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穩定的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CEO,卻在50歲去世。

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然後活到90歲。

有人單身,同時也有人已婚。

奧巴馬55歲就退休,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統。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麵,也有人看似走在你身後,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沒有人可以用年齡框住你的人生。

而排除萬難,那些毀滅不了我的,終將成就我的百毒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