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央黨校學者:從高育良到郭文貴 中共反腐3大底線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中紀委打虎記”專題頁麵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反腐風暴”專題頁麵

反腐是習近平任內的一個重大舉措。自2012年以來,王岐山一直領導著共產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負責反腐運動。

前不久的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漢東省委書記沙瑞金對反貪局長侯亮平說,對腐敗分子是“上不封頂,下不保底”,查到什麽人,不管他職務多高,資格多老,隻要他違法犯罪,就一查到底,絕不姑息。而在電視劇中,該省主管政法的省委副書記高育良、省公安廳廳長祁同偉等一幹大老虎因腐敗而被繩之以法,算是兌現了諾言。

不過證之現實,雖然類似的表述在領導人的講話中也出現過,但從迄今為止落馬官員的層級來看,也許“下不保底”做到了,但“上不封頂”的“頂”與大眾的期待以及與中國實際存在的腐敗來看,尚有很大差距。

中共十八大以來的這輪反腐,是中共建政以來力度最大、波及麵最廣的。根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因腐敗落馬的省部級及以上官員(含軍隊),超過了200名,包括多名現任中央委員,以及上屆常委周永康、上屆軍委副主席郭伯雄和徐才厚等。然而,即使如此,民間對此輪反腐仍然頗有微詞,從領導人發起反腐伊始,一些指責反腐的聲音就不絕於耳,如運動式反腐、選擇性反腐,領導人借反腐清除異己、搞權力鬥爭等。隨著本屆領導人第一個任期接近尾聲,對反腐的上述看法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有強化趨勢。

客觀地看,我們不應懷疑領導人對腐敗的痛恨及反腐決心,以為那些對反腐的宣言式表態是在唱高調,而非出於真誠,如果這樣來看待本輪反腐,是囿於曆史成見。根本上,反腐不是由於哪個人喜歡,而是腐敗本身危及到執政黨的統治,是出於保政權之需要和目的,正如領導人多次強調的,不反腐,將會“亡黨亡國”。如果這話在過去僅是說說而已,但這次確實讓領導人感到有“亡黨亡國”之危險。從這個角度看,不論誰當選中共最高領導人,都必須開展一場聲勢浩大的反腐運動,以贏得黨心民心。

但是,前述對反腐的各種“微詞”並非沒有道理。反腐到目前,遇到了“天花板壓力”或者瓶頸。這個詞是我造的,指的是反腐遲遲受製於現有層級的壓製,突破不了,一旦突破,整個政治生態的平衡係統就有可能被打破,會引起一種不可預料的政治後果。就好像天花板被捅破,整個被天花板遮蔽的一切會暴露,那些日久結成、附著在天花板上的“塵埃”掉下來一樣。

那麽,反腐為什麽會存在“天花板壓力”?或者換種說法,“天花板壓力”是在反腐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的,還是一開始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傾向於後者,但也認為隨著反腐的推進,最高層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印象。

這裏涉及反腐的底線問題。在我看來,盡管這場反腐敗運動轟轟烈烈,而且至今尚未見到收尾跡象,但領導人和執政黨高層在發起這場反腐運動之初,是預設了三個底線的,無論如何,它們不能突破。這三個底線是:紅二代不能反、現任的政治局成員不能反、退休的中共元老不能反(周永康案之後)。

先說第一個底線。在至今落馬的官員中,未見紅二代子弟。紅二代自己的解釋是,紅二代比較清廉,江山意識強。這個解釋是經不起推敲,也不符合事實和傳言。的確,紅二代從小生活在優越的環境裏,有一部分對財富的觀念相對淡薄,但作為一個群體,如果說紅二代中沒有貪腐現象,是不可信的。人性從本質上都一樣,沒有人天生就是貪官,斷言農民的子弟更容易貪腐,是一種腐敗上的“血統論”,不可取。從腐敗的發生來看,越接近權力,腐敗的機會更多。不說那些高級官員,以小官巨貪為例,像國家發改委煤炭司副司長魏鵬遠就是一個典型,隻是因為掌握著項目的審批大權,幾年時間就貪腐2億多元。

因此,紅二代中至今不見貪官,解釋隻能是,反腐敗有意避開這一階層,或被阻擋。因為對於領導人而言,紅二代是紅色政權的天然支持者。本屆政權特別強調江山意識,強調祖宗打下來的江山不能在這一代丟掉,這恰是整個紅二代的思維和意識形態,故無論如何,反腐敗不能指向他們,如果紅二代中出現落馬腐敗分子,一方麵會引起整個紅二代的不滿,動搖領導人的支持力量,另一方麵,它也無法向民眾證明,紅二代的“基因”天然正確。

相比反腐不下紅二代帶有意識形態的因素在內,現任政治局成員和前任元老免於腐敗指控,則更多帶有權力平衡、維持整個高層團結和整體大局的考量。本輪反腐到目前,落馬官員最高層級隻到現任政協副主席令計劃和蘇榮,雖然政協副主席也是副國級,但其權力含金量無法同政治局成員相比,甚至比不上一個大權在握的省委書記,如近兩年落馬的原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或者天津市委代理書記兼市長黃國興。而在江胡時代,都有現任政治局委員落馬,如陳希同、陳良宇等,雖然他們的落馬是權力鬥爭的結果,腐敗不過是披個外衣,但畢竟觸及了政治局這一層級。

造成本輪反腐不動政治局奶酪的原因,據我觀察,在於領導人發動的這次大規模高強度反腐,必須得到高層支持,如若領導人為討民眾喝彩,把腐敗矛頭指向權力核心層,在權力寡頭裏進行反腐,難免會引發政治內鬥,造成黨的分裂,出現又一個“薄熙來事件”。假如這樣,反腐不但推行不開,還有可能引發政治危機。這樣做也是為了避免反腐傷害到執政黨。雖然官僚隊伍腐敗嚴重,但如果執政黨核心層沒有出現腐敗,至少能給社會一點好印象。從這個角度看,海外不時爆料某個政治局成員涉腐,將不久被拿下,如果不是像官方指責的“別有用心”,就是不了解本輪反腐的目的和高層權力的運作。從海外的曝料來看,不排除有被曝料對象的政敵有意要將反腐引入更高層,但曝料這麽久遲遲未見曝料對象落馬,說明反腐一旦涉及權力核心層,就會被領導人過濾掉。

既如此,如何看待周永康案?這應該是個特例,因為他牽涉薄熙來案,根據一種說法,拿下周是前朝的核心和實力人物共同作出的決定,我認為這種說法成立的。另外,周長期掌管的政法係統作為強力部門,如果不拿下周,清除周的勢力,對領導人威脅很大。而且拿下周永康,從領導人來看,通過周案(以及令計劃案、徐才厚案、郭伯雄案)可以對權貴敲山震虎,令他們對自己尊重。但也正因周案震動太大,所以不能讓反腐在權力核心層和退休元老中擴大,出現第二起“周案”,以免權貴們孤注一擲,聯手反擊,造成雙輸。畢竟元老們的能量很大,一旦元老倒下,犧牲的就是一大片。搞得不好,會造成整個權力體係的不穩,甚至崩盤,故可說,不會有退休元老步周後塵。

我認為,這三個“底線”保證了反腐至今推行起來很順利。若不出現大的意外,今後它們也應不會被突破。然而,在威權國家,沒有單純的反腐,與反腐伴隨的,是權力的重新洗牌,因此,威權國家反腐的一個特征是不可預測,假如在反腐過程中某個環節沒有控製住,就如郭文貴最近在海外頻頻曝料,不排除反腐會突破“天花板壓力”,屆時,反腐是否會導致政治失控,就很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