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名嘴王誌麗江市長任期將屆滿 一年政績曝光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09p/PhotoN/090124/090124098a_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圖為2007年7月5日王誌在中國傳媒大學給學生講課(資料圖片)。據悉,2009年1月24日,央視著名主持人王誌出任麗江市副市長已滿三個月。 中新社發 郭海鵬 攝

  2008年10月24日,王誌走馬上任。同年11月5日,麗江市下發了市政府領導分工的通知,身為副市長的王誌“負責招商引資、審計、政策研究和法製工作;協助分管文化、廣播、電視工作。分管市招商引資辦公室、市審計局、市政府研究室、市政府法製辦公室。”

  去年10月22日,王誌抵達麗江,在麗江市副市長的職位上掛職鍛煉一年。從此之後,這個關注度很高的央視名嘴就銷聲匿跡了近一年的時間,在網上幾乎找不到一星半點關於他的消息。而就在他掛職任期將滿,公眾對他接下來何去何從充滿好奇之時,王誌再一次回到了大家的視野中。而這一次他的“亮相”,是本報記者親赴麗江實地調查六天的“王誌當官·在麗江副市長任上的一年”的調查報告。

  “我隻是到雲南來的博士的八分之一,是第九批博士服務團成員的140分之一,更是從1999年至今的919分之一。”這是王誌去年10月24日正式就任麗江市副市長職務後的發言。此前,同為名人的牛群曾以掛職鍛煉的方式擔任過蒙城縣副縣長,但裸捐、圈地、撈錢的負麵新聞也層出不窮。那麽,王誌當官一年的情況如何?這一年,他在麗江幹了什麽,為麗江做了哪些世紀的工作?麗江人對他評價如何?

    “仇人”宣科給王誌打80分

    探訪·第1站

    宣科的莊園

  -宣科:“有一次我跟王誌說,你現在就是個新聞人物,他說,我最怕的就是這個,我的要求就是不要報道,主要是幹事。”

  記者到達麗江的第一站就是宣科莊園,去年王誌到麗江後的第一件事也就是拜訪這位納西古樂的“活化石”,這件事還被當地媒體以“仇人見麵,分外親熱”為題大肆報道了一番。原來,早在2004年,當王誌在央視《麵對麵》時采訪過宣科,狠狠質疑了宣科,令後者大為光火,曾經撂下狠話“饒不了他”。不過去年王誌到麗江幾個小時之後就帶著四條中華煙前去“拜碼頭”,兩人握手言歡。

  當記者前去拜訪時,宣科正在家中休息,得知記者來意後,宣科從頭至尾地把自己和王誌的故事講了一遍。宣科表示,一年來他不時和王誌在各種會議上碰麵,王誌後來還專門到他家裏拜訪過他兩三次:“去年過年前,他還帶著水果來拜訪我,因為上次他來送了4條中華煙,而媒體報道的是6條,我還跟他開玩笑說,你還欠我兩條煙哦,他說,一定補上。”宣科說,今年他80大壽的時候,王誌還來給他拜壽,但是當記者問王誌帶了什麽壽禮時,宣科說:“當時人來的太多了,我忘記了。”

  宣科表示雖然沒有和王誌詳談過工作方麵的事,但對王誌的工作情況還是時不時有所耳聞:“聽說前幾個月他還在考察烤煙的問題,還有農村基建的情況。有一次,我的幾個學生來看我,他們在寶山當老師,教中小學。他們說在寶山看到了王誌,沒有什麽官架子。聽說他還是比較任勞任怨,平易近人。”記者問起為什麽很少看見王誌的相關報道時,宣科回憶起了一個細節: “他行事低調,本身就主張不要報道。有一次我跟他說你現在就是個新聞人物,王誌說,我最怕的就是這個,我的要求就是不要報道,主要是幹事。”

  在王誌任期將滿之時,宣科也為王誌打了個分數,“我給他打80分。他的人生道路還很漫長,不過他要把《麵對麵》的風格全部拿掉,不要教訓別人,非要別人把他想要的話說出來,他把這些作風、語氣丟掉,他麵對的不單單是《麵對麵》的前途。作為他來說,又做一個新節目,他的人生會出現新局麵。”

    探訪·第2站

    王誌的掛鉤扶貧鄉

  -永勝縣鬆坪鄉鄉黨委羅書記介紹:在王誌的努力下,鬆坪鄉拿到了金額高達7000萬元的整鄉推進項目,成為全省整鄉推進16個試點之一。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yl/news/2009/10-22/U149P4T8D1924181F107DT2009102209215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2008年10月24日,王誌獲得麗江市人大通過正式上任麗江市副市長


  永勝縣鬆坪鄉,距麗江市約100公裏,以傈僳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山區鄉,轄鬆坪、樹底、上啦嘛、下啦嘛等共8個村委會52個村民小組。2002年,永勝縣被列為國家扶貧重點縣。

  據記者了解,作為市裏領導,鬆坪鄉是王誌的掛鉤扶貧點。當記者企圖包車前往鬆坪鄉時,兩三個司機都以路不好走為由拒絕了記者,後來好不容易才租到了一輛小麵包車。

  果然有一段路況非常不好。100公裏的路,記者卻用了3個多小時。在進入鬆坪的岔路口,記者看到路口赫然立著一塊牌子,寫著“道路施工”。此後大約有 20公裏的蜿蜒崎嶇的山路十分難行。到達鬆坪鄉後,記者又遇到了另一個難題:因為當地人口音很重,交流相當困難。記者在司機的幫助下才知道這裏是上箕頭村,是鬆坪鄉所屬的小村子。記者問起王誌,村民們都是一副茫然的樣子,記者提示是中央電視台的主持人王誌,他們依然不認識。這時,老村長走過來,告訴記者:“我知道王誌副市長,是麗江市的副市長嘛,他沒有到我們村來過,但是他去過鬆坪村。”

  稍後記者又去到了鬆坪鄉初級中學裏,談起王誌,楊校長很是興奮,“王誌是名人啊!我們早就從電視上認識他了,他到我們這裏來了兩三次。”校長指著操場上的一棵樹說:“當時他是從那邊走過來的,我們一起在這棵樹下合了影。他還和我們的老師、學生交流,他一邊走一邊問鄉上領導問題,那些問題都很實際,很有他電視上的風采。”

  隨後記者前往鬆坪鄉政府了解王誌的工作情況,不過鄉黨委的羅書記卻婉言謝絕了記者的采訪,稱“王市長專門囑咐了這個事情(不接受采訪)的。”不過記者還是打聽到,王誌曾經三次到鬆坪鄉考察工作。據了解,在王誌的努力下,鬆坪鄉拿到了金額高達7000萬元的整鄉推進項目,成為全省整鄉推進16個試點之一。而記者在來時路上看到的“道路施工”正是整鄉推進項目的內容之一,對此,羅書記連聲感謝王誌:“這個我們要感謝王誌副市長,他親自去為我們跑項目跑資金。”談起對王誌的印象,羅書記連說“務實”“樸實”:“對夥食一點兒也不講究,就吃我們的職工食堂。”而工作人員還把當時王誌過來時的照片珍藏在電腦裏,在記者的請求下,工作人員將幾張當時的照片點出來給記者看,照片中王誌表情嚴肅,幾乎不見笑容。

  羅書記很有信心地表示,有了整鄉推進項目,在一到兩年後,鬆坪鄉的麵貌會有很大的改變。雖然村民們並不認識王誌,但是他帶來的這個項目很快就會極大地改善他們的生活。

    探訪·第3站

    王誌的辦公室

  -麗江市政府副秘書長洪衛東透露,麗江目前已基本完成了今年招商引資的任務。

  周一上午,記者來到麗江市政府準備采訪王誌。麗江市政府的大樓有前後兩棟,前麵一棟是一般工作人員,而後麵的三層樓房則是領導們的辦公地。記者提前打探到,王誌的辦公室在後麵一棟樓的二層。然而正是上班時間,記者卻沒有見到王誌。記者致電負責協助王誌工作的市政府副秘書秘書長洪衛東,他告訴記者:“王副市長沒有在家,他到昆明出差了。”

  稍後,記者在麗江市政府與洪衛東副秘書長進行了接觸。據了解,王誌麗江上任時,便是這位洪副秘書長負責協助王誌在麗江展開工作。雖然洪衛東態度親切,但是卻明確地拒絕了記者采訪王誌的要求,“王誌在我們這裏掛職鍛煉擔任副市長,奉行幾個原則,第一是低調,第二是務實。”不過洪衛東還是感歎說:“今年的招商引資工作完成得很好,到現在我們基本已經完成了年初的目標。麗江的招商引資工作也有困難,現在麗江的名氣也很大,不是招不到商,而是招商的門檻提高了。”

    [王誌·印象]

    人太低調了

    印象深刻的隻有酒窩

  -關於他的報道很少,圖片很少,一個經常見他的女孩說起對王誌的印象,僅僅隻是,他“臉上的酒窩好大”!

  記者在麗江采訪期間,偶然看到這樣一段文字:“沒有想到,柔軟麗江給我認識,居然是從這樣一個如麗江化身的‘一米陽光’的客棧老板開始的。這個柔弱的美麗女子胡掌櫃,與麗江市委書記及麗江市長王誌(實際是麗江市副市長),還有當紅影星孫儷等的合影照片,赫然在客棧的牆上掛著。”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yl/news/2009/10-22/U149P4T8D1924182F107DT2009102209214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麗江市副市長王誌送“雪桃”進京獻禮(圖片來源:互聯網)

  記者按圖索驥找到了這個客棧,並在其分店水靈居中看到了兩張胡掌櫃和王誌的合影,合影用鏡框裝裱起來掛在牆上。記者詢問照片背後的故事,服務員卻有些茫然,隻說胡掌櫃不在,他們也不知道這照片是怎麽回事。記者一直堅信,凡人走過必留下痕跡,但意外的是,這竟然是記者在麗江采訪期間看到的極少幾張與王誌有關的照片。為什麽一年來,竟沒有一張麗江遊客或當地人與王誌的合影被放到網上?為什麽記者收集了半個月的《麗江日報》,上麵關於王誌的報道一篇也沒有?

  這所有的疑問,隻有一個可能的解釋,那就是,在麗江擔任副市長的一年,王誌超乎尋常的低調。記者從麗江同行處了解到,即使出去調研,王誌也不帶記者,自己帶個尼康相機就出去了,即使是在麗江本地,他的新聞也很少見報:“我記得就是他去年剛上任去拜訪宣科那次寫了一下,之後就很少了,一般有他的內容也很簡單,就是一句話帶過。”據了解,有一些諸如開業慶典之類的活動請王誌去剪彩他都拒絕了。

  在采訪中,有個在麗江古城管理局旅遊服務亭工作的小姑娘的講述很有意思:因為工作關係,她常常能看到王誌,“我以前不認識王誌,後來聽遊客說央視的著名主持人王誌在我們這裏當副市長我才知道。前幾天,省上的領導來木府,我們負責把他們從古城口送到木府。我的同事給我說王誌來了,我這才知道哪個是他,後來還專門上網查了他的照片。”而王誌留給這個小姑娘的最大印象是酒窩很大:“他笑得好燦爛啊,酒窩好大,酒窩那麽大。”她比著動作。

  這種特別的低調,造成的一個結果是,在麗江,很多人知道王誌是副市長,但提起他一年來為麗江做的事情,相當一部分市民都搖頭表示不知。隻有很少人提到了“40億工程”、賣雪桃等。而一位當地的出租車司機對此評論道:“麗江已經建設和開發得很好,要在短短一年中幹出像當年申遺這樣的能被老百姓深刻記住的事很難。大家可能記住的隻是一個央視的著名主持人在麗江當過副市長。”

  來看看王誌這一年在麗江幹了什麽?

  對40億龍源發電項目“功不可沒”

  王誌:“用我這張臉換一些真金白銀進來。”

  去年10月24日,王誌在走馬上任之後,在短短一年中能有怎樣的成績頗令外界懷疑,輿論普遍認為要想有政績,借助自己的名人效應不失為一個捷徑。

  王誌的央視著名主持人的名氣顯然有助於分管招商引資,王誌自己也不諱言這一點。此前有媒體報道王誌牽線搭橋,和中國國電龍源集團簽署風力發電合作開發協議,總投資額高達人民幣40億元,這無疑是一樁很牛的政績。不過也有人懷疑,王誌真有那麽大的能耐?記者聯係上麗江市招商引資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了解到項目達成的來龍去脈。

  去年龍源的項目負責人到雲南考察,發現麗江適合風力發電,於是通過自己在央視的朋友聯係到李瑞英,再通過李瑞英輾轉找到了王誌副市長,於是很快促成了這樁項目。記者了解到,合作開發協議在今年6月簽署,現在前期的工作已經在開展,有9個測風塔已經建立起來,麗江的古城區、玉龍縣、永勝縣、寧蒗縣都有可能建設風力發電站。

  如果王誌不當麗江的副市長,麗江能否拿到這個項目?這位工作人員用了“功不可沒”四個字來形容王誌在此事中發揮的作用:“風力資源開發、新能源開發是大勢所趨,可能時間上也要推遲一點,不像現在已經轟轟烈烈在做了。王誌副市長是名人嘛,洽談好了之後公司的高層對這個事情也很重視,立即過來簽約,王副市長功不可沒。”談起王誌留給他最深刻的印象,這位工作人員哈哈大笑著說:“王誌副市長很隨和的。他到我們招商引資係統調研時曾開玩笑說他要用他那一張熟臉換一些真金白銀進來,他這麽說了,也這麽做了。王誌副市長一些在北京、上海的一些企業家朋友都來了,很看好麗江,很多項目都在洽談中。”

    將麗江雪桃推銷上了國宴

    副市長親自護送10棵雪桃樹進京

  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慶60周年招待宴會上,每位貴賓席前都擺了一個鮮豔欲滴的桃子,很多觀眾好奇這些桃子來自哪裏。原來,這些上了國宴的桃就是麗江雪桃,是麗江近年開發出來的新品種,利用國家濕地公園麗江市拉什海地區獨特的自然條件,選用玉龍雪山下獨有的山毛桃為砧木優化培養出來的新型水果。麗江雪桃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之際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國宴用桃”,很多麗江市民認為這和王誌的大力推介有很大的關係。

  記者找到了王誌出席“麗江雪桃向國慶六十周年獻禮啟運儀式”上的照片,其中一張王誌手上拿著一個桃子,正在大快朵頤。稍後,王誌就充當“保鏢”親自護送10棵雪桃樹進京。為了推銷雪桃,9月22日,王誌還在昆明機場接受了記者采訪,熱情地叫賣:“看這個桃子如何?用我們雲南話來說,叫實沉。”這是他從政以來極少數公開露麵的情況之一。在麗江采訪時,記者專程買了麗江雪桃嚐鮮,在當地賣8元錢一斤,而一般情況下,兩個桃子就可達到一斤,一口咬下,果然香甜爽口。

    找來投資修了好幾所希望小學

  王誌:“我這個副市長像是白得的,我要把白得的變成不白得的。”

  記者了解到,除了自己的分管工作外,王誌在教育方麵也幹了一些事,通過他穿針引線找來投資在玉龍、寧蒗修了好幾所希望學校。

  王誌有一個民間身份,百年職校的理事,他利用自己的這個身份聯係百年職校到麗江辦學。記者在雲南省政府信息公開門戶網站找到了一篇記錄王誌視察寧蒗寧海民族中學的文章,文章提到,王誌兩次到該校視察,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立誌成才。文章提到王誌令人吃驚的幽默和直率,他說:“我這個理事是自己努力掙來的,而我這個副市長倒像是白得的。現在我就要把白得的變成不白得的,因此我在第一次來民中後,又把這次‘百年職校’的理事們拉到民中來,讓他們首先考慮把花不了的錢放在民中,放在民中這些渴求學習又家境貧寒的學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