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病呻吟:武漢大學教授批《常回家看看》歧視女性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核心提示:在日前召開的女性維權交流會上,武漢大學羅萍教授批評歌曲《常回家看看》歧視女性,稱歌曲“唯小人與女人難養”觀念的“現代版”,麻痹了社會。這一觀點引發網友熱議,而歌曲創作者表示沒有想過男尊女卑的問題。

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1月4日報道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歌曲《常回家看看》膾炙人口。在日前召開的女性維權交流會上,武漢大學羅萍教授卻從中看出了“不和諧音符”——性別歧視。羅教授此言一出,立刻引發爭議。尤其春節臨近,這首歌又將被頻頻唱響,是否將聽出新的含義?

女性專家:《常回家看看》反映女性歧視

“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哪怕幫媽媽洗洗筷子刷刷碗”“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羅萍是武漢大學婦女與性別研究中心主任,長年研究女性維權問題。她逐句點評:“在大家心目中,愛嘮叨的是女性,該受累的也是女性”。而對於爸爸這個男性,羅萍說,歌詞上是這麽寫的,“哪怕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雖然隻是一首歌,但卻反映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女性歧視。羅萍認為,這些“唯小人與女人難養”觀念的“現代版”,麻痹了社會。

網友激辯:過度敏感VS早有同感

羅教授的這一觀點,成了網絡上的熱門話題。“長江短笛”撰寫博文“《常回家看看》怎麽成了問題歌?”認為:“事實上,響遍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既表達了歸家兒女孝敬父母的心情,也表達了家中父母關愛晚輩的感情需求。從客觀事實看,由於男女生理性格上的差異和承擔社會角色不同,媽媽愛‘嘮叨’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性別特點,關心在外兒女生活瑣事是當媽媽的一般心理。兒女們回家給爸爸‘說說工作的事情’,給媽媽‘說說生活的煩惱’,正是這兩點在瞬間擊中了父母和兒女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引起了強烈的情感共鳴。”許多網友爭相留言,引發了一場激辯,一網友稱“性別‘差異’輕易上升為‘歧視’,的確是過度敏感了!”還有網友打趣:“真要較真的話,那歌詞裏還有‘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呢,爸爸不也同樣做家務的嗎?”也有人提議:“又一個春節即將來臨,遠方歸來的遊子遊女不妨試試,反唱《常回家看看》,給爸爸說說你生活的煩惱,給媽媽說說你工作的事情,不讓父母發愣才怪。”雖然90%的網友都抨擊了羅教授的觀點,但也有網友支持羅教授的觀點,網友al59就留言:“我媽媽已是88歲的老人了,她老人家最反感這首歌,她在10年前就有此看法了。我是女性,我也有同感,所以從來不喜歡它:為什麽煩惱是給媽媽說,工作的事就是給爸爸說的?媽媽就隻會嘮叨嗎?一桌的好飯有幾家是爸爸做的啊?簡直就是胡扯!”

歌曲原創:沒想過男尊女卑的問題

昨晚,記者采訪了這首歌的原唱者陳紅與張邁,兩人都認為歌中並不存在歧視女性的問題,“男字是一個田字一個力字組成,下田種地的男人很辛苦,應該給他們捶捶背,這是女兒對父親的孝順。女人天生愛嘮叨,這是一種心靈上的情感傾訴。”張邁說:“我在家裏最愛我媽媽嘮叨了,有時甚至把爸爸支走,專門和媽媽擺龍門陣。”

記者電話采訪了《常回家看看》的詞作者車行,這位著名的詞作者對羅教授的觀點表示尊重,但他說:“《常回家看看》剛剛獲得了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流行金曲勳章,這首歌創作於1995年,這首歌就是提倡孝敬文化,提醒80後的獨生子女別忘了孤獨的父母,希望他們常回家看看,根本沒想過什麽男尊女卑的問題。”

網友博客:駁武大教授指《常回家看看》歌詞有性別歧視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歌曲《常回家看看》膾炙人口。在去年12月26日召開的女性維權交流會上,武漢大學羅萍教授卻從中看出了“不和諧音符”——性別歧視。

“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哪怕幫媽媽洗洗筷子刷刷碗”“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羅萍是武漢大學婦女與性別研究中心主任,長年研究女性維權問題。她逐句點評:“在大家心目中,愛嘮叨的是女性,該受累的也是女性”。而對於爸爸這個男性,羅萍說,歌詞上是這麽寫的,“哪怕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雖然隻是一首歌,但卻反映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女性歧視。羅萍認為,這些“唯小人與女人難養”觀念的“現代版”,麻痹了社會。


《常回家看看》歌詞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

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

帶上笑容帶上祝願

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

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

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

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呀

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

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呀

一輩子總操心就奔個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