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在西方建築史上,一棟建築施工建造時間的長短和建築的永恒性本來是沒有關係的。以西方建築史溯為源頭的古埃及為例,最古老的左塞爾金字塔(PyramidofDjoser)大約用了30年,最大的吉薩金字塔(PyramidsofGiza)用了20年左右。考慮到巨大的工程量和四千年前人類的技術水平,這是非常驚人的;古羅馬人兩千年前建造的羅馬鬥獸場用了8年,最大的卡拉卡拉浴場隻用了5年,這樣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23-08-24 08:07:13)

哥特區(GothicQuarter)是巴塞羅那的老城區。隨著中世紀的老舊建築日益破敗,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這裏進行了大量改造工程,也造了些托哥特之名的假古董,所以要發思古之幽思還得費一番工夫。舊城保護之外,這裏也有二十世紀建築的一些傑作。 圖一濱地中海的伊莎貝爾二世大道(Passeigd'IsabelII)是哥特區的東邊界。街邊的一棵火紅的樹是這次行程的起點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8-09 08:59:09)

標題黨一回。講的還是建築啊,想看時裝的讀者可能要失望了。 住的旅館在ParcdelTuró公園附近,正對著的街是Av.dePauCasals。走不多遠就和Av.Diagonal交匯。夕陽下街對麵鱗次櫛比的公寓樓甚是明亮耀目,中間的一棟尤其吸引人。 圖一Av.dePauCasals北側建築。左邊一棟除了頂層的窗頂山花,幾乎就是完全的現代主義風格。中間的一棟有趣的多,是典型的折衷主義。水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2023-07-24 08:58:19)

一直想看看西班牙建築師卡拉特拉瓦(SantiagoCalatrava,1951-)的鯨魚骨架建築,這次終於有機會到他的老家了。從上學時候就知道有這麽一位建築師/工程師。他的建築像是生物骨骼,大概可以歸入小沙裏寧一類有機建築/象征主義建築。小沙裏寧設計完紐約TWA航站樓,窮思竭慮,累死了。以後文丘裏,斯特恩成了潮流,再以後德裏達,艾森曼又取得了話語權。曆史脈絡,哲學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7-19 09:06:46)

DaveHurwitz是一位資深古典音樂愛好者。他搞了一個ClassicsToday.com宣傳古典音樂,自命founderandexecutiveeditor。近兩年來在YouTube上出了不少視頻。因為古典音樂的式微,他的宣傳鼓動頗有些聲嘶力竭,用詞直白,且都是最高級。視頻係列叫做TheUltimateClassicalMusicGuide。近期的一組評論名為TheMostImportantRecordingProjectsEver。 前一段時間,他的一組視頻名為“如果為一位作曲家選一首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7-06 06:56:37)

十二世紀時西班牙南部在穆斯林的阿爾摩哈德(Almohad)王朝時期。塞維利亞與科爾多瓦和格林納達為王朝在西班牙的三座主要城市。1172年,大清真寺在塞維利亞動工,到1198年完成時,達到135米X113米的巨大規模,幾乎和科爾多瓦清真寺一樣大。天主教王國征服伊比利亞半島後,1402年拆除了清真寺,曆時117年建立了號稱世界最大的哥特式教堂。 圖一阿爾摩哈德(Almohad[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6-23 12:11:35)

科爾多瓦(Cordoba)在今天不過是西班牙一個中等城市,可是在中世紀,在穆斯林哈裏發的治下,它曾經是西歐最大的城市。十一世紀阿拉伯史學家Al-Bakri記述,十世紀時的科爾多瓦城方圓10公裏,有清真寺471座,平民住宅21萬3千棟,貴族府邸6萬零300棟,商店8萬零455間,這些建築中最大的就是保留到今天的大清真寺。 那個時候的地中海世界和十七世紀後的相反,地中海南岸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23-05-15 07:26:12)

物理學家BrianGreene寫的《TheElegantUniverse》是一本介紹物理學弦論的科普讀物。除了物理學的知識外,從中我們也能一窺物理學家對物理學理論架構的審美經驗。什麽是物理理論的美呢?那就是能以簡明的公式,概念表達出宇宙萬物無盡紛雜表象下的規律。它超越時空,在宇宙中任何空間點,任何時間點都適用,這就叫“Symmetry”。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1919年被光線經過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2022-10-04 08:38:17)

這篇大概題為“回憶看展覽”更貼切些。 我喜歡沒有人的博物館,一個人都沒有,寂靜中慢慢陷入遙遠的地方和久遠的年代中去。DC的FreerMuseum(弗利爾博物館)就是這樣一個地方。記不清去過多少次了,可是有幾次的經曆經年不忘。 二十多年前,我離開本來很喜歡的設計事務所,跳槽到了一家更知名的大事務所。就是想有更多機會做不同類型的建築設計。一年後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2-05-11 08:57:34)

吾生也早,小時候聽爺爺奶奶輩的談話,一斤等於十六兩的事仍有所聞,民國的市製廢用不久,好像一些小販仍然在用十六兩的秤,不過年深日久,記不清了。 那時候一杆棗木的秤大約所值不菲,所以雖然改製,小販們不願破費,半斤雞蛋給八兩,買賣雙方都明白,也就將就了。這個道理,就是美國今天依然沿用英製的原因。一說改製,大家紛紛跳出來抱怨,我們的機器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
[2]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