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想一二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博文
(2010-11-17 20:35:25)
我的兒子兩歲了,長得跟他父親---也就是在下,一模一樣:大大的腦袋,小小的眼睛,走起路來搖頭晃腦,與我不同的是,長著一對小酒窩,笑起來的時候顯得特別的天真可愛,尤其是兩眼,每當笑容洋溢的時候,那一對無邪的小眼睛,充滿頑皮,熱情的光芒。作為父親,每當看到孩子笑時,總有種說不出的滿足感,套用一部電視的名,那感覺就如:幸福像花兒一樣。每當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9-03 19:09:41)
我的兒子一歲9個月了,正是呀呀學說話的時候,進來學會了不少詞,並且時時出人意料,語出驚人。這幾天帶他到附近的小溪旁喂野鴨子,小家夥樂此不疲。開始時喂些麵包屑,這天家裏沒麵包了,我拿出兒子最喜歡吃的零食--沙其馬對兒子說:寶寶,家裏沒麵包了,我們拿你的沙其馬喂鴨鴨,好不好?小家夥看了看我手裏的他心愛的零食,想了想,最後堅定的說:好!於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8-08 19:46:10)
8月1日,龍應台在北京大學紀念堂發表演講,談到她的"中國夢",這個夢希望中國的崛起不是來自於軍事力量或經濟富強,因為這樣的大國“很危險”;她希望,中國的“大國崛起”是根源於文明的崛起。龍應台指出,她看一座城市的文明尺度是,這座城市怎麽對待精神病患、對待民工、盲流;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的程度也有很清晰的尺度,就是國家怎麽對待弱勢群體、怎麽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8-03 20:57:05)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是詩經王風黍離的一句,我想可以做為我寫博克的一個很好的注釋.偶然的一個新聞,讓我開始了博克的寫作,其實,這種衝動是醞釀很久,隻是由於一個偶然的契機而使我投身博客.所有的博克文章,基本上都是自己所思所想或者覺得有意義而轉載,所寫文章都是一揮而就,並不太講究文法和修飾,但俱是本人所想所思.這裏沒有風花雪夜,也沒有高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7-31 20:22:47)
讀小學的時候,進入學校的樂隊,當時,見過我的音樂老師拉小提琴的姿態,那悠揚動聽的小提琴,讓我聽得是如癡如醉,完了,配上老師瀟灑地一甩搭拉下來的額前長發,簡直是帥呆了,於是便萌發了要學小提琴的想法.誰知,進了樂隊,老師一看我的手,說,你的手指太短了,你隻能適合拉板胡.板胡有點象二胡,但琴皮不是象二胡用蛇皮,而用的是板,故而音質較柔和的二胡和小提琴都不同,比較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近聞名醫鍾南山在北大建校112周年上,麵對一些當年被無辜打成“右派”的校友,諄諄教導:這個賬怎麽算?找誰算?我的養生之道,第一條就是要學會忘記過去,忘記苦難,要有好的心態,要滿足現在的好日子。並且以現身說法來教導人:自己的母親也在文革當中死去。非常富有誘惑力的現身說教,不僅想起了挺流行的一句話:團結一致向前看。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7-07 21:03:07)
又逢7.7,這個令中國人難忘的日子,感慨萬千,難以言表.隻是看多了墨寫的謊言,聽慣了無恥的粉飾以後,我已經不再憤怒,我有的隻是輕蔑,因為如果自詡位"中流砥柱"的某黨,哪怕能拿出本人博客當中抗戰英烈錄的四分之一或者說是十分之一吧,我的輕蔑也將不複存在.本文僅就聽爛了的"中流砥柱"的說法,從曆史真實的角度來探討一下,究竟誰是中流砥柱的問題.
1,關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講個故事,春秋時代的齊國,有個叫棠公的死了,這棠公是王公貴族,這可是大事,驚動了當時齊國的大臣叫崔杼的,官階可能相當於政務院總理一級的吧,親自到他家去吊唁.話說這棠公死了,卻留下個美豔無比的寡妻,怎麽個美豔法呢,史書沒講,但當時的情況可能就是把個本來吊唁的崔總理的眼都看直了,於是乎,不顧倫理和輿論,放下總理身段,強娶這棠公的寡妻回家.這美貌妻子娶回來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國軍陣亡師級以上將軍名單
八年抗戰,國軍師級以上將軍陣亡兩百人,陸軍總共陣亡、負傷、失蹤三百二十一萬一千四百一十九人,空軍陣亡四千三百二十一人,毀機二千四百六十八架,海軍艦艇幾乎全部損失。自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從中央軍校畢業了大約二萬五千名軍官,這些軍官中有一萬名犧牲在一九三七年七月至十一月。在八年全麵抗戰中,國軍和日軍有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國旗的聯想:「記得嗎?你的國家-中華民國。」
當我嗟歎那沉寂的曆史,當我仰望那飄揚的旗幟,當我細想百年來的滄桑,總會有一股辛酸湧上喉頭,總會有一句話徘徊心中:「記得嗎?你的國家-中華民國。」
  我聽別人說,百年前的一位青年,脫下了潔白的醫袍,大聲呼喚。他要叫醒的是那條沉睡的巨龍,他要救治的那葉瘦癟的海棠。他的熱血燃燒成明亮的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