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淘寶實錄

介紹在美國收藏中國古玩的經曆,分享收藏的快樂。歡迎交流cnantique@gmail.com。
博文

富家女的煩惱認識Nancy是通過一個dealer朋友介紹的,這個dealer在一個海邊富人區開店,Nancy當時拿了幾件東西讓他賣,dealer於是介紹給了我。第一次見麵是在一家Starbucks,Nancy是個50上下的白人,穿著頗為講究,隨身帶來了一個盒子,裏麵放了10來件東西,大部分都是價值一般的普品,但有件玉璧很不錯,玉質瑩潤潔白,一麵是鼓釘紋,一麵是螭龍銜芝紋,雕工嫻熟精湛,顯然是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一個外州的dealer發信來,說是在當地一個藏家那裏看到一個乾隆宮廷禦製的漆雕盒子,但價格很高,問我有沒有興趣。以前從這個dealer手上買過一些東西,但都是普通的,對他說的所謂宮廷禦製的漆雕盒子,當然也是比較懷疑的,但興趣肯定是有的。於是讓他去照些照片發來看看。第二天照片發來了,那個dealer說這個盒子是當地一個老太60年代在賓洲一家古玩店買的,dealer說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紙上看到一家EstateSale的廣告,似乎有些亞洲古玩,於是到了那天提前半小時就到了那家門口,沒想到門口已經黑壓壓站了一大堆人,門口桌子上放了個sign-upsheet,過去簽到發現前麵已經有四五十人了。門口等著的人群裏看到一個亞洲老頭,聊起來他也是來買亞洲古玩的,是個韓國人。他說他業餘做亞洲古玩20多年了,在網上網下都有交易。他說他提前2,3個小時就來排隊了,等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從05年開始,到ebay上來買中國古玩的,開始日漸增加,到06年以後,人數大大增加。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有陌生的ID加入競拍的行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時ebay收購了中國的易趣網,很多易趣網民於是來到了ebay。來的人多了以後,同胞們把善於內鬥的國粹,也搬來了網上,一時間江湖規矩大亂。往往一件稍好點的東西,一幫人互相抬價,有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出個高價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最早注冊上Ebay,大約是98年了,當時從Ebay買過別人自己攢的電腦,收到後大約用了1個星期,主機燒壞,交涉退貨無效,於是從此遠離Ebay。從02年開始玩瓷器,注意到Ebay有列有不少中國古玩,於是半懂不懂的開始瞎買一氣,記得大概開始買的10件,後來證明都是新仿,買了一陣,有些灰心喪氣,於是罷手,請人從國內寄了一大堆瓷器鑒賞的書,開始研究。經過幾個月學習之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上門收購古玩舊貨的,古玩行裏稱為鏟地皮。筆者有幸,在美國也鏟了一趟地皮。先是在當地主要報紙上做了一周的廣告,說是高價收購亞洲古玩,並且可提供免費估價(FreeAppraisal)。之所以寫亞洲古玩而不寫中國古玩,因為很多老美是分不清中國古玩和日本古玩或其他亞洲古玩的。留下了手機和郵箱。廣告見報不久,就開始陸續收到電話,多數是衝著這免費鑒定來的。好些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從網上買下了一件清代玉瓶,價格不低,遠遠超出了paypal的支付限額,賣家反饋不多,不敢把款先打過去,於是和賣主說好當麵交易。賣主在Phoenix,想著那裏沒去過,可以順便轉一圈看看能不能淘到點中國的古玩。於是定好了周末當天往返的航班。早上到達鳳凰城後,先去Scottsdale和賣主完成了交割。事先在網上查了Scottsdale的古玩店,有幾家An
tiqueMall,照著查好的路線一家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和大多數來北美的中國人一樣,筆者來到這裏同樣也是經曆了求學,工作,辦身分等等幾部曲。忙忙碌碌間歲月不經意的悄悄流逝,忽然一天塵埃落定,似乎大多數人有的咱也有了,也不需要象以前一樣忙碌了。不覺感到幾分空虛,似乎缺了點什麽。筆者小時候喜歡收集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先後收集過郵票,火柴盒貼,香煙盒,糖紙這類的垃圾。有一年回國,去北京潘家園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1)

剔紅
剔紅是雕漆工藝的一種,就是在器物上刷上一層又一層厚厚的朱漆,等幹後再雕刻出浮雕的紋樣。這是一種曆史很悠久的工藝,在春秋戰國時的墓葬中就有出土,但大量運用也是在明清兩代。海外常能見到的剔紅器物,基本都是清代以後的,大部分都是民國以後出口的,包括很多現代出口的工藝品。收藏價值高的是明代或清代早期的作品,尤其是出至宮廷的器物。下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瓷,玉是古玩中比較大的2大收藏類別(還有比較大的2個類別書畫和家具,筆者都是外行),除此之外還有些較小的類別,通稱雜項。雜項的範圍很廣,基本上除了瓷,玉,書畫,家具之外的都可以歸入雜項。雜項主要包括銅器,佛像,掐絲砝琅,煙壺,剔紅,文房用具,竹,木,牙,角雕等等。
先來說說銅器,筆者把銅佛和銅胎掐絲砝琅也歸入銅器類。從收藏價值來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1)
[1]
[2]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