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孟的預言與聖經的預言 (摘)

(2006-04-04 07:43:06) 下一個

   《孟子盡心章句》最後一段,也是《孟子》全書最後一段∶原文: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   

   我們先來看第一句的前半句∶“由堯舜至於湯,五百餘歲”。舜在禹登帝王之位之前去世。而禹是建國公元前2205年前後中國第一朝夏朝的第一位帝王。根據曆史年代,殷商第一位帝王湯王卒於1753年。湯王去世之前五百年,則為公元前2253年。而這個年代正與堯舜在中國曆史上發揮影響的年代相吻合。考慮到《聖經》所記載的巴別塔的年代,大約是在公元前2247年這個因素。《聖經》上說到耶和華上帝“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創11∶9);中國史書對此卻無記載。我們若相信《聖經》的話,就能看出,中國人也必從此而來。公元前2253年前後,應該正是中華祖先從當時的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的巴別塔(今伊拉克境內)所在地,由西向東大舉遷徙到中國境內的時候。對於這一遷徙,中國古經並無記載。

   再看後半句:“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這裏所說的禹就是民間傳說的大禹治水的那位治水英雄,中國夏朝的第一位帝王。皋陶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是輔佐舜和禹兩位帝王的兩朝重臣。說是大臣,其地位卻又異常的特殊,常常教導舜和禹。(見《尚書·皋陶謨》)與《聖經》中的先知地位極為相似。他們與舜和禹生活在同一時代,故得親自見到並曉得堯舜之道。

   我們在這裏看到了一幅孟子所描述的“聖道”薪火相傳的美妙圖景。湯是這個鏈環中的關鍵性的第一環。夏朝的最後一位帝王桀,親女色,疑直臣,荒淫無度,濫殺忠良。湯會合諸侯,起兵滅桀,取而代之,夏滅商立。這就是曆史上所謂的“湯武革命”。孔子說∶“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周易·革第四十九》)。湯王是一位聖明的君王,堯舜之道在湯身上得以發揚光大,普照天下。湯在位十三年崩,即公元前1753年。到湯時堯舜早已作古,故湯之於聖道乃聽人傳說而得。這裏同時告訴我們,早期的聖道是囗頭相傳的,並無文字記錄。

  第二句∶“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   中國帝王年譜上雖無文王之名,可他卻是周朝真正的開國元勳。《詩經》上卻充滿了對文王的讚揚。例如《皇矣》。

   文王名昌,乃商紂王時期的位於今陝西岐山縣東北的一位諸侯,世稱周。世伯篤仁敬老,德威顯世,紂王因此對這位世伯昌甚為忌恨,曾將其囚於今河南省湯陰縣。文王被囚期間,作易爻辭,成為現在流傳的《周易》的作者之一。商紂王無道,文王之子起兵伐紂,滅商立周。據史書所載,文王生於公元前1229年,卒於公元前1132年,終年97歲。(注一)因此,從商湯(卒前1753年)到文王出生共曆524年。

   第三句∶“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我們看到,孟子在講論聖道傳承鏈環時是謹慎而恭敬的,旨在向後世說明,“孔子之道”就是最初中華祖先承天所啟的“堯舜之道”,或“聖人之道”。

   從文王去世的公元前1132年,到孔子出生時的公元前551年,其間相距共581年。太公望、散宜生都是歸服文王的周朝開國大臣,他們乃親受文王教誨,故對“聖人之道”是見而知之。而孔子則是從古籍和向當時的人學習而得“先王之道”。可惜到了孔子時,先王之道中的“大道”以及真正的祭天之禮已經失傳。

   孟子看到上天所賜的“聖人之道”,如此精妙地保存傳世,深知上天不絕此道。雖然孔子已去,到他的年代未見其他的聖者興起。然而他仍然充滿信心地預言說∶

   原文∶“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在世者。”譯文∶“那時有天時,現在也有天時。五百年必有聖王興起,而其間必有一些有德之人出現。”《孟子·公孫醜章句下》

   依孟子的看法,從堯舜到成湯,其間五百餘年;從成湯到文王其間又經過了五百餘年;從文王到孔子也是五百餘年; 上天所賜的聖人之道,必不因日久而昏暗;恰恰相反,將以更明亮的光輝照亮世界。那麽,孔子之後的將五百年將要興起的這位“王者”,必如中天之日,光彩照世。

   孔子卒於公元前479年。據太史公記載“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複盡哀;或複複留。唯子貢廬於塚上,凡六年然後去。”(注二)依此推算,孔子喪禮終日應當往後推六年,即公元前474年。五百年之後就是公元27年(沒有公元0年,因此加上一年),正是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期間。劉秀雖於公元25年重建漢室江山,但以他的文治武功,不堪稱為孟子所仰望的聖王。光武帝在位十五年,並非有驚人的建樹。事實上,中國曆史上再沒有出現任何功過三朝聖王的帝王將相。

   那麽,孟子的這個預言是否落空了呢?如果沒有,那麽,這位“王者”會是誰呢?如果在中國的曆史上找不到這樣的一位“聖王”,又當從何處尋找呢?孔子似有所一段話指點迷津。

    原文∶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歟?”孔子曰∶“聖則丘弗知,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商太宰曰∶“三王聖者歟?”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丘弗知。”曰∶“五帝聖者歟?”孔子曰∶“五帝善任智勇也,聖則丘弗知。”“三皇聖者歟?”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時者。聖者則丘弗知。”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動容有閑,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丘疑其為聖,弗知真為聖歟?真不聖歟?”商太宰嘿然心計曰∶“孔丘欺我哉!”

   譯文∶商太宰來見孔子,問道“孔丘是聖人嗎?”孔子問答說∶“聖人,孔丘不敢當,不過孔丘博學而多識。”商太宰又問∶“古代的三王是聖人嗎?”孔子說∶“三王是善智勇的人,是不是聖人,孔丘不知道。”又問∶“五帝可謂聖人嗎?”孔子說∶“五帝是善用仁義的人,是不是聖人,孔丘不知。”又問∶“三皇是聖人嗎?”孔子說∶“三皇是善用天時的人,是不是聖人,孔丘不知道。”商太宰大為吃驚地問∶“那麽,誰才是真正的聖人呢?”孔子大為激動地答道∶“西方有一位聖人,不治而不亂,不言而有信,無需教化而自行(天道)。此人之偉大,百姓無法用合適的話來描述。孔丘認為他可能就是那位聖人,不知是否為真?”商太宰心中暗笑道“這孔丘是在欺騙我!”

  《列子·仲尼》列子書中與孔子對話的這位商太宰,是當時宋國的官員。具體姓是名誰,現已難以考證。他雖然求教於孔子,可是對孔子所說的“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並不相信,以為孔子是在騙他。這位官員不敢相信,為何中國人所津津樂道,從古就一直向往的聖王竟然不是中國人,而將生在西方!列子所記的這段經文,曆來未受人的注意。其中的原因眾多,很多人也以為,孔子所的“西方之聖”乃為戲言。然而,孔子卻是認真的。《列子》上說“孔子動容有閑”,足見孔子論到這位聖者時的激動與向往的神情。

   孔子不僅指明了聖王的方位,而且還題到了他施行王政的時間上的特點:    原文∶“如有王者,必世後而仁。”   譯文∶“若有真正的聖王興起,他將等候三十年,然後將仁愛之道昭示於天下。”《論語·子路第十三》

      孔子所說的這位西方聖王,為何要等三十年才將仁愛之道廣播於天下?孔子所說的究竟是甚麽意思?孔子說的西方又是指哪一國呢?與孔子同時代的釋迦牟尼,後來被一部分中國人奉為“西方聖者”,甚至有人不惜千辛萬苦去“西方取經”。然而釋迦卻是一位否定天道的人物,不大會是敬畏天道的孔子所說的“聖者”。相對於中國的地理位置來說,以色列乃是中國的西方。我們不妨將眼光以色列,從中國先知的預言轉向希伯來先知的預言,或許可以從中找到一些線索。     查世界各國之經典著作,隻有古希伯來的《聖經》中才有一段跨度超過二千年的關於一位至高的聖王預言。這段預言出自《舊約聖經》中的《但以理書》一書中。

   大先知但以理生於公元前587年,他與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恰為同時代的人;正值猶大國(以色列)曆史上的所麵臨的生死存亡時期。當時,猶大國的京都耶路撒冷被強悍的巴比倫圍困。後來耶路撒冷被攻陷。年少的但以理與許多以色列人一起做了巴比倫人的俘虜,於公元前605年離鄉背井,被解往巴比倫帝國。可悲的是,猶大國末後的四位國王,不敬拜他們的創造主上帝,卻反倒拜起了偶像,拒絕上帝的恩典與保護。因此上帝允許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攻占了他們的國家。

   前此一百多年,那位曾經在秦王朝出現五百多年之久就預言到了秦朝存在的上帝藉大先知以賽亞,(見賽49:12)曾向當時的統治者發出了這樣的警告∶“日子必到,凡你家所有的,並你列祖積蓄到如今的,都要被擄到巴比倫去,不留下一樣。這是耶和華說的。並且從你本身所生的眾子,其中必有被擄去,在巴比倫王宮裏當太監的。”(賽39:6-7)

   但以理雖然身在異邦,卻靠上帝給他的智慧,解開了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自己做過卻完全忘記了的一個夢。但以理被公認為天上上帝的真先知,而且因他所表現的超人智慧,不僅得到王的器重,還做了巴比倫國的總理大臣(見但2:48,49);而且在尼布甲尼撒王之後連任首相,成為三朝重臣。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王之孫為王的第三年,上帝借天使向他說了一段可怕的預言。結束時又給了他一段與時間有關的預言說∶“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但8:14)

   對後這段預言,但以理百思不解,並因此病了數日。(見但8:27)他清楚知道猶大國將在巴比倫為奴七十年,因有先知耶利米預言說∶   “全地必然荒涼,令人驚駭,這些國民要服侍巴比倫王七十年。”(耶25:11)

   但以理在給尼布甲尼撒王釋夢時,曾預言巴比倫國到時必被瑪代波斯所取代。而這一預言亦在他眼前實現。此時的但以理已是年過花甲,他一生有上帝的靈與他同在,政績赫赫,榮神益人。在瑪代族大利烏王元年,年近百年的但以理知道七十年被俘的年歲將滿,便禁食,披麻蒙灰,定意向上帝祈禱懇求∶“主啊,大而可畏的上帝,向愛主守主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主啊,求你按你的大仁大義,使你的怒氣和忿怒轉離你的城耶路撒冷,就是你的聖山。…求主垂聽,求主赦免,求主應允而行!…”(但9:4,16,19) 上帝應允了但以理的禱告,並派天使加百列迅速飛來,對他說∶“但以理啊!現在我出來要使你有智慧、有聰明。…我來告訴你,因你大蒙眷愛,所以你要思想明白這以下的事和異象∶為你本國之民和你聖城,已經定了七十個七,要止住罪過,除淨罪惡,贖盡罪孽,引進永義,封住異象和預言,並膏至聖者。”(但9:22-24)

   但以理聽罷一定大驚!天使所說的是什麽意思呢?“為你本國(猶大國)之民和你聖城,已經定了七十個七,要止住罪過,除淨罪惡,贖盡罪孽,引進永義,封住異象和預言,並膏至聖者?”莫非這位聖者就是那位等候已久的彌賽亞(受膏者、或救世主的意思)?天使加百列繼續向但以理解釋道∶“你當知道,當明白,從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的時候,必有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正在艱難的時候,耶路撒冷城連街帶濠都必重新建造。”(但9:25)

   不錯!加百列所說的正是那位等候已久的彌賽亞,那位聖王!那位在人類的始祖偷吃禁果後上帝向他們所應許的救主!可是,他會在什麽時候降臨呢?可以想見但以理一定非常著急地想知道下文。

   “過了六十二個七,那受膏者必(原文與英文此處有“不因自己”而)被剪除,一無所有。必有一王的民來毀滅這城和聖所,至終必如洪水衝沒。必有爭戰,一直到底,荒涼的事已經定了。”(但9∶26)

   但以理心裏一定會思想∶為什麽那位受膏者(聖王)必被剪除,卻又不是因為他自己呢?來毀滅這城和聖所的意思是明顯的,不必多作解釋。可是聖城與聖所不是被巴比倫人毀壞了嗎?而且連人都被擄到了巴比倫!難道說要再建聖所又再度讓它被毀不成?不過,加百列的信息尚未結束。請繼續聽∶“一七之內,他必與許多人堅定盟約;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與供獻止息。”(但9:27)

   這裏所說到的預言論到了太多的將來要發生的事,但以理雖然不能全然明白;但毫無疑問,他深知這段預言的重要性,因為它關係到那位將要到來的救贖之主,那位聖王!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是何其有幸,得以有機會在《聖經》的光照之下,解開這段預言!

   論到時間的預言,《聖經》中有個原則:“一年頂一日。”(民14:34)或“一日頂一年。”(結4:6)因此預言中所說的2300日,也就是2300年。而從其中所截出的一段,“七十個七”,也就是490年。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尋找這490年的起點。請再讀但9:25∶“你當知道,當明白,從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的時候,必有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

   可見這490年的起點在從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的時候。讀者諸君,在但以理的時候,耶路撒冷乃是一片荒涼。所以這裏所說的重建其實也是一個預言,並且這個重建的預言後來得到了實現!根據《以斯拉記》,關於重建耶路撒冷的命令有三次:第一次是公元前538年由波斯王塞魯士(古列大帝)發出的(拉1:2-4);第二次是大利烏王在公元前519年左右發出的(拉6:1-12);第三次是波斯王亞達薛西第七年,即公元前457年發出的(拉7:11-26)。最後發出的這個命令賦予了猶太人在波斯治下的政治宗教和司法權。以斯拉也於這一年回到了耶路撒冷。

   第二∶請再回到但9:25節後半部:“必有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這裏將490年又進一步分割。七個七等於49年。六十二個七是434年。事實上,耶路撒冷的城牆與街道的重修花費了49年的時間,直到公元前408年才完成。公元前408年再加上434年就到了公元27年。

   那麽,公元27年發生了什麽大事呢?現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所采用的日曆,都是羅馬曆。以耶穌基督的誕生為公元元年,並以此為分界點,分公元前與公元紀年。不過,羅馬的史學家們在確定耶穌誕生年時把時間弄錯了。耶穌實際出生的時間是公元前四年到五年之間。根據《路加福音》所載:

   “耶穌開頭傳道,年紀約在三十歲。”(路3:23)

   在耶穌正式出來公開傳道之前,接受了他的先鋒施洗約翰及聖靈的洗。約翰是在耶穌之前上帝差到以色列人那裏去的最大的一位先知。約翰作見證說:

   “我曾看見聖靈仿佛鴿子從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先前不認識他,隻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上帝的兒子。”(約1:32-34)

   耶穌受洗時,不僅有聖靈的降臨,天上也有聲音說:“你是我的兒子,我喜悅你。”(路3:22)耶穌的受洗就是受聖靈的膏,成為受膏者。耶穌受洗之後三年半,也就是公元31年,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成為祭祀的羔羊為人類的罪而獻上,使預表他偉大犧牲的祭祀與供獻從此止息。

   公元34年,一位名叫司提反的信徒(見徒7:52-58),因傳講福音被猶太人用石頭打死,為耶穌的福音殉道。至此,福音傳向猶太人以外的外邦各國。劃定給猶太人的490年到公元34年也就結束了。保羅的悔改,大約也發生在這一年。論及於此,保羅有話對猶太人說:

   “上帝的道先講給你們原是應當的;隻因你們棄絕這道,斷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們就轉向外邦人去。因為主曾這樣吩咐我們說:‘我已經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極。’”(徒13:46-47)

   耶穌在世傳道時,曾幾次引用但以理這段預言的話。有一次門徒彼得問他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太18:21-22)耶穌實現了預言中的一切。   但以理書中的這段預言,預言了耶穌第一次以人形降世的確實年代。這段預言在曆史上準確應驗了!關於這些年代,本章的圖解或許會給您一些幫助。

   但以理的這段在耶穌降生前五百多年所作的預言,乃是基督教的的基石。沒有這則預言的應驗,就少了一個最有力的證據,證明耶穌就是那位將要降世的救世主。而預言中關於救主之受膏、受死、除去罪孽引進永義等使命在耶穌身上的應驗,正說明基督就是那位要來的彌賽亞。世人可以歡喜地說:

   “啊,這是我們的上帝?我們素來等待他,他必拯救我們。這是耶和華,我們素來等待他,我們必因他的救恩歡喜快樂。”(賽25:9)

   孟子在這裏盼望王者興起是有原因的。上古的中國人似乎很早就在等候這位王者的來臨,因他來就要將百姓從罪罰之中救出來。孟子引《書經·仲虺之誥》上的話說:

   原文:“奚我後,後來其無罰。”

   譯文:“恭敬等候我們的君王,君王為了我們就不再受罪惡的殺罰了。”《孟子·騰文公章句下》   這種對王者的期盼,也正是以色列人的素願。

   “眾城門啊,你們要抬起頭來!永久的門戶,你們要被舉起!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那榮耀的王是誰呢?萬軍之耶和華,他是榮耀的王!”(詩24:7-10)   這位王者將怎樣來臨?在何處加冕,他的王國又是怎樣的呢?耶穌降生前五百多年,以色列的另一位先知撒迦利亞預言了那榮耀的王的來臨的方式。

   “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亞9:9)   這段預言在耶穌離世之前榮進耶路撒冷時得到了應驗。這時,耶穌按著聖經上所預言的君王的加冕儀式,騎上了驢駒,在眾門徒的擁戴之下,朝著耶路撒冷走去。那些見過耶穌所行的神跡的門徒和百姓都歡呼起來,手舞著棕樹枝,大聲讚美上帝。跟隨耶穌的人群與世上君王得勝歸來的隊伍不同,這裏沒有被打傷的殘兵敗將為俘虜,而隻有被他所醫好的人成了他慈愛的戰利品,以及他從魔鬼手下所拯救出來的俘虜,跟隨著這位不動刀兵的君王。他們大聲歡呼∶“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路19:38) 然而,耶穌卻沒有象民眾所期盼的那樣登大衛的寶座,揭竿而起,率領以猶太人推翻統治他們的羅馬政府,建立一個地上的王國。四天後,他被交到羅馬巡撫彼拉多手裏受審。彼拉多問道∶“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問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隻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彼拉多再問∶‘這樣,你是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約18:33-37)   耶穌在這裏莊嚴地宣告自己是真理王國的王!是凡聽從真理之人的王!在耶穌的十字架上有一個牌子,上麵用三種文字寫道:“猶太人的王。”聖經告訴我們∶外麵作猶太人的人,不是真猶太人,惟有內心順從真理的人,才是真猶太人。(羅2:28,29)因此,耶穌基督乃是世界真正的聖王!

   現在,讓我們回到孟子的預言∶孟子的預言沒有落空,原來他所仰望的那位將在孔子後五百年降世的王者,不是別人,正是從天而降的真命天子耶穌基督!令我們大感驚奇的是∶孟子與但以理,這兩位生活在不同國度的先知所發的預言,竟同時應驗在耶穌基督身上。這難道又隻是另一個驚人的巧合?!孔孟的預言向人們提供了第二個可信的證據,使人們確信,耶穌就是那位從遠古就一直被人仰望的那位聖王!耶穌真是那位“萬國所羨慕的。”(該2:7)

FROM <<上帝與中國古人>> BY 王敬之 http://cclw.net/gospel/explore/sdyzggr/index.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