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鄭和遠航在中非關係史上的意義——3

(2006-03-03 14:52:31) 下一個
論鄭和遠航在中非關係史上的意義 [ 2005-06-08 10:44 ]  鄭和遠航與中非關係 從上述地圖看,中國在明代已對非洲的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這種了解因鄭和的非洲之航而進一步加深。鄭和遠航共有七次,曆時近三十年(1405-1433年),耗費物力財力無數,卷入人數達數萬之多,“每次都帶回關於地理和海路的豐富信息以及來自各島和印度的各種產品”,其航程最遠處則是非洲海岸。下麵就鄭和遠航非洲的幾個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非洲之航的起始 中非關係史的前輩張鐵生曾在他的《中非交通史初探》中認為,“鄭和的船隊第四次出國後(1413-1415年)曾到東非海岸訪問木骨都束、不剌哇和麻林等國。”[xxxviii] 然而,從有關史料看,鄭和率領的艦隊很可能在第三次(永樂七-九年,1409-1411年)即訪問了非洲東海岸。世居鄭和船隊的集結地太倉的陸容曾根據當時掌握的資料記錄了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的航線:“永樂七年,太監鄭和、王景弘、侯顯等,統率官兵二萬七千有奇,駕寶船四十八艘……,所曆諸蕃地麵,曰占城國、……曰卜剌哇、曰竹步、曰木骨都東(此處“東”當為“束”之誤)、……”[xxxix] 此處的“竹步”為今索馬裏朱巴河口一帶。據《明史·竹步傳》載,“竹步,亦與木骨都束接壤。永樂中,嚐入貢。其地戶口不繁,風俗頗淳,鄭和到此地。”在鄭和此後的四次“下西洋”中,均未提及“竹步”。因此,鄭和船隊很有可能在第三次遠洋時已達索馬裏。 非洲之航的路線 從鄭和遠航是官方的活動,主要與揚威、示好和結盟有關。與此同時,各種商船的對非貿易也因此活躍。那麽,當時從中國通往非洲的航路到底有幾條呢?有的學者認為有兩條,即(1)沿南阿拉伯海岸航行抵達東非海岸;(2)橫渡印度洋,經馬爾代夫的馬累,或印度的奎隆,或斯裏蘭卡的別羅裏抵達東非。有的認為有三條,即(1)馬爾代夫-亞丁灣-埃及;(2)奎隆-摩加迪沙;(3)印度-霍爾木茲-亞丁-瓜達富伊角-東非海岸。還有的認為有五條。不過,這些航線基本一致。如果僅就中國至東非海岸而言,至少有四條航線。 (1)中國-奎隆-摩加迪沙; (2)中國-錫蘭之別羅裏(馬爾代夫的馬累)-布臘瓦; (3)中國-馬爾代夫的馬累-摩加迪沙。 (4)中國-埃及(或亞丁)-瓜達富伊角-東非。[xl] 非洲之航的結果 這主要表現在文化交流和政治關係方麵,鄭和船隊遠航使中國與非洲一些國家建立了正式的官方關係,據《明實錄》載,位於非洲東海岸的木骨都束(摩加迪沙)、布剌瓦(布臘瓦)、麻林(馬林迪)諸國“各遣使貢馬及犀、象、方物”。由於一些國家同時派遣使節同船訪華,所以,後一次航行往往要送回使節,並帶禮物回訪。作為回贈,這些國家又要送當地物產。 據南山寺碑記載:在第五次遠航時,“木骨都束進花福鹿(即斑馬)並獅子,卜剌哇國進千裏駱駝並駝雞(即駝鳥)。” 鄭和代表中國曾多次與非洲國家交往,加強了中非之間的友誼,並促進了雙方的互相了解。當然,同船帶去的禮物與當地物產的交換也使雙方受利。費信曾在《星槎勝覽》中提到遠洋船隊用各種中國特產在當地交換。在竹步國,“貨用土硃、段絹、金銀、磁器、胡椒、米穀之屬。”在木骨都束,“貨用金銀、色段、檀香、米穀、磁器、色絹之屬。”在卜剌哇,“貨用金銀、段絹、米豆、磁器之屬。”在福斯塔特所發現的明瓷中,產於永樂、宣德年間的青花瓷即有1656片,而龍泉表瓷的數量則少得多,彩瓷隻有七片。在北非、東非、中南非洲等地都發現了明代瓷器。[xli] 中國從非洲進口的則有各種當地的土特產,如象牙、犀牛角、乳香、紅檀、紫蔗、龍誕、生金、鴨嘴膽礬、沒藥等。\r 非洲之航的影響 鄭和下西洋的整體影響是巨大的,這一點學者已有論述。就對中國與非洲關係的影響而言,鄭和之行則有新的含義。這種影響可分為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就直接影響而言,中國遣使對非洲各國的訪問使非洲人對遠在亞洲的中國有了感性的了解。有感於中國的慷慨大方,這些國家或派遣使節隨船回訪以表感謝,或送上特產貢物以表尊敬。非洲的物產使中國人大開眼界,也使雙方的交流更進一步。對中國人而言,間接影響是多重的。這種交往打開了中國人的眼界,使他們對世界之大的了解有進一步提高。雖然他們仍認為自己位於世界的中心,但非洲大陸帶給他們的新奇和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更重要的是,隨鄭和遠航的費信、馬歡和鞏珍出使非洲後,回國先後寫成了《星槎勝覽》、《瀛涯勝覽》和《西洋番國誌》,他們的著作為我們提供了關於非洲地理、社會、文化、政治等方麵較為準確的資料。另一方麵,非洲的落後大大刺激了中國人的“自我中心觀”。在他們看來,世界就是如此而已,任何地方也比不上中國的富庶與強大,這種“我族中心論”使他們將非洲人的好客還禮也理解為“酋長受賜感化,奉貢方物。”[xlii] 不容忽視的是,非洲的遠航使船隊的航海知識和地理知識得到進一步積累,這可以從《鄭和航海圖》中體現出來。 鄭和遠航無疑促進了中國人對東南亞、南亞、東非及印度洋地區地理氣候的了解,對當地的風土人情的進一步熟悉,這為後來的華人移民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條件。鄭和船隊所昭示的中國國力及與他國結下的友好關係,也使已在中國周邊各國安居的華人的生活更加安全。東非沿岸的帕泰島至今仍保留著一些具有中國傳統色彩的物質文化因素,這很可能與鄭和非洲之行有直接的關係。 非洲之航的意義 鄭和的遠航船隊下西洋確實具有世界性意義,這已為國際學者所公認;它對中非關係發展的意義也是十分重大的。首先,這一遠航使帶偶然性的中非民間交往上升為定期的官方關係;在交往中,中國的強勢和主導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其次,這次遠航促使中國與北非和東非的一些國家的關係發展到相對親密的地步,雙方互派使節,互贈禮物。這為雙方關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不幸的是,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與世界範圍內的殖民主義統治中止了這種相對平和的交往。再次,鄭和之行使中國對非洲的認識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在各種論及鄭和船隊航線的文獻中,提及的非洲國家和地名有16個之多。 費信等人的遊記中不僅提到各地的地理、物產、人文,還論及當地的風俗、製度和文化。由於這些記錄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曆所了解的,所以對當時中國人了解非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最後,鄭和遠航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與非洲的商貿關係,這從各種遊記中列出的貨物單、非洲各地的考古發掘物和中國的進口貨物中即可看出。這種商貿活動促進了整個印度洋地區的海洋貿易,對這一地區的商業網絡和地區經濟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Page: 1 2 3 4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