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術爭鳴——袁仲一的辯駁:兵馬俑為誰陪葬?

(2006-03-06 14:11:37) 下一個
大開眼界的學術爭鳴——袁仲一的辯駁:兵馬俑為誰陪葬? 兵馬俑為誰陪葬 www.xawb.com 2006-02-28 09:53:37 西安日報 這一段時間,《時代人物周報》、《楚天都市報》、《鳳凰衛視》網站以及台灣等地的媒體接連報道兵馬俑坑不是秦始皇陵的,而是其祖先“宣太後陵”的這一新聞。消息的發布者就是我國建築學學者陳景元。隨後,自兵馬俑被發現就一直主持考古發掘達數十年之久、被譽為秦始皇兵馬俑之父的“國寶級”老專家袁仲一,對此一一予以辯駁,形成了讓國內外學人大開眼界的學術爭鳴大觀。   ■記者原建軍實習生馬媛媛賴玲   陳景元vs袁仲一:一個讓世人驚訝一個讓國人自豪   在厘清這段時間鬧得全國沸沸揚揚的學術爭辯前,人們有必要把事件中的兩位主角作個認識。   陳景元,我國建築學學者,1961年就曾與大學老師抵達驪山腳下,研究當地規劃、曆史。兵馬俑坑1974年發現後,其人就一直在思索研究秦陵及其陪葬坑。現有60萬餘字的秦陵及其陪葬坑的學術專著,因其不斷發表對秦陵及其陪葬坑的獨家之言,其名字屢屢出現在國內外知名媒體和學術雜誌上。   袁仲一,自1974年兵馬俑被發現以來,就一直主持秦始皇陵園及兵馬俑坑的勘探、發掘和研究工作,前後發掘了一、二、三號兵馬俑坑、銅車馬坑、馬廄坑、珍禽異獸坑等陪葬坑及墓葬500餘座,以及200餘萬平方米的宮殿建築基址和始皇陵的三道城垣等,出土文物10萬餘件。袁仲一博覽諸多中外典籍,論述著作頗豐,提出了許多有獨創性的考古觀點與見解,是斐聲海內外的“國寶級”考古專家、文史學者。   距離太近不符常規vs“三百丈”記載隻是古人約數   兵馬俑的發現地點和秦始皇陵園的距離太遠,這是陳景元對此的最大疑點。1974年傳出兵馬俑被發現的消息,但讓陳景元奇怪的是,兵馬俑距秦始皇陵封土的直線距離是1500米,“陪葬品放置那麽遠是不符合常規的”。秦始皇曾經下令將陵墓向外擴展“三百丈”。而陳景元稱,秦時的“三百丈”隻有690米,在秦始皇陵東牆1225米之外的兵馬俑,怎麽可能在“三百丈”的界址之中呢?   袁仲一說,秦始皇陵的麵積目前所知是56.25平方公裏,周圍包括兵馬俑在內的多處發現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陵園西邊有小型馬廄坑,東邊有修陵園人的墓葬,北邊有動物坑等,距離秦始皇陵封土都很遠,所以兵馬俑坑在帝陵東牆千米之外非常正常。至於“三百丈”記載,都是古人的約數,不能與今天的長度標準來換算。   俑坑發現有違“車同軌”輪距vs天下統一後有各種車型車軌自然有別   兵馬俑博物館稱,俑坑建於秦統一全國的十幾年後,但令陳景元奇怪的是,坑裏有很多不同輪距的車,這在當時是違法的行為。因為統一之前,秦國自己境內必須“車同軌”。秦始皇又怎麽會允許自己陪葬品的車軌有寬有窄呢?   俑坑中的車輪距一般都是1.9米左右,袁仲一說,然而,即使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天下也有不同類的車,有輦車、戰車、獨輪車等之別,不同類的車當然車軌不一樣。再說,“車同軌”製實行的如何,還是未知數。   武士俑紅綠戰袍不符“皆尚黑”vs以某種色為貴不是要天下人穿同色衣   陳景元說,秦始皇自統一中國後,就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的製度。但幾乎所有的武士俑出土時卻從上到下都身穿大紅大綠的戰袍,紫藍色長褲,這與秦始皇“尚黑”的命令大相徑庭。   袁仲一說,尚什麽色,是以某種色為貴,並不是規定天下子民都穿同一種顏色的衣服。曆代的輿服誌中反映得很清楚。始皇陵銅車馬上的銅俑,穿天藍色外衣,鑲著彩色的衣緣,能說這些不是始皇帝的陪葬品嗎?   解讀出土陶字為太後姓氏vs製陶人名字焉能拆開來讀   陳景元認為,俑坑是秦始皇高祖母秦宣太後的陪葬坑。據《史記》記載,羋(音:米)氏宣太後是秦昭王的生母,而且還是個“楚人”。這就解釋了為什麽兵馬俑的發式和服裝與當時的少數民族相似。而且兵馬俑的位置與史書記載的宣太後的墓葬是非常接近的。陳景元說,他在兵馬俑武士身上還找到了“羋”的繁體,這更加證實了陳景元“兵馬俑與宣太後有關”的想法。   袁仲一則笑笑應對,在俑坑中發現的陶字,應是“脾”字,非“月”與“卑”,而對方把一個字拆開,並不顧字頂端的斷裂線,把“卑”認作“羋”,是欠妥的。“脾”字隻是製陶者名。《史記》中記載:“(秦昭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後薨,葬芷陽驪山。”具體就是今天的洪慶一帶,與俑坑風馬牛不相及。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