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凸雜談

才高五鬥不覺恥,水灌一壇隻作癡。凸情不枉君付意,子誌難琢我化石。
個人資料
賈平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瀟湘晨報辛亥革命100年特刊 著名史家許倬雲談辛亥之後:南京為何讓出政權

(2010-11-03 11:26:34) 下一個
[史觀]   辛亥之後    許倬雲:江蘇無錫人,1930年生,1962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史學家,在中國社會史、中國上古史研究領域造詣精深,注重治史方法創新。著有《西周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等。    楚望台的槍聲,回音震蕩,震垮了中國兩千年的帝製,在東亞出現了一個中華民國。這一次革命,說是快,卻也是改革不見落實,人心鬱悶已久,大家知道必然出現的大變;可是,事情發生又如此突然,革命黨的領袖,一個都不在場,以致湖北新軍沒有適當的領導,竟很快就被北洋大軍壓出,不能更有作為,最後這一起義的軍隊,竟從此煙消雲散。    辛亥革命,幾乎立刻引發東南各省的響應,袁世凱才能借重形勢,逼迫清室退位,讓他坐收漁利,竊據大位,革命竟成泡影。革命後立憲的理想,也從此延遲,還未見實現。撫今思昔,能不神傷?    作為一個曆史工作者,我有打破砂鍋的興趣,但是又因為專業不是近代史,自己沒有深入研究的能力。我想提出的問題:雖然北洋大軍壓境,東南如何居然全無抵抗,屈服於北洋的要求,拱手讓出政權?東南財富之區,擁有漢陽和江南兩個兵工廠,如果以湖北新軍為主力,配合上海,安徽和江西,這三處革命黨人位據要津的武裝力量,再招募同情革命的青年,編組成軍,由黃興等人率領,則南京的新政府,又何嚐不可有所作為?    曆史學本來不應對假設未出現的事件,有所懸想。可是這一個事後追問,也許可以作為線索,讓曆史學家專研當時的各方情況,理出南京不得不而的處境。    辛亥之時,先父伯翔公(諱鳳藻)是武昌江上湖鷹炮艇的副艦長,他們幾個青年海軍軍官,送走旗籍的長官,幾艘炮艇響應起義。他對於上述這一問題,終身不得其解。我今天提問,除了曆史工作者的好奇,也是代先父向辛亥專家,提出疑問,希望對專家們幫助我們找出答案。    百年來中國政治變化的概要    李劍農(1880—1963):湖南邵陽人。1906年,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學,結識孫文、黃興、宋教仁、章太炎諸人。1916年,創辦《太平洋》雜誌,鼓吹聯省自治。1921年,任湖南省憲法起草委員會主任委員,製定省憲。自1924年,曆任湖南大學、武漢大學教授。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史、經濟史學家。    百年來中國的政治變化,大概可分為三個大段落。從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為第一個段落;從甲午後維新變法運動到辛亥革命為第二個段落;從民國成立到國民黨由廣東出師北伐為第三個段落。第一段為外力侵入,新思想醞釀的時代;第二段為革命勢力進展,清皇位顛覆時代;第三段為革命勢力與清殘餘的軍閥勢力鬥爭時代。若從這三大段中間重要的政治事變再加剖析,又可分出下列的小段落來。    第一,因為英國人擴充商場的熱望,屢為請政府所阻遏,遂以鴉片問題為導火線,惹起1840年的鴉片戰爭。結果於1842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香港一島,並開五口為通商口岸。是為外人打破中國門戶的開始。    第二,中國自受此挫辱,一方麵漢民族對於清廷的威力漸漸看破,一方麵感受西方潮流的影響,到1850年就有洪楊革命軍的崛起:洪楊戰役連亙十五年,至1864年漸告平定。是為漢民族勢力複活的時期。    第三,在洪楊戰役中,又有英法聯軍入北京,鹹豐帝避難熱河之事。平定洪楊以後,所謂中興的新人物中,頗有感覺西方軍事藝術優長的人,講求所謂洋務,在造船、製械、練兵、裕餉上盡力模仿西法。所以由同治朝到光緒中葉,可稱為洋務講求時代,亦可稱為西法模仿時代。不過這種皮毛上的西法模仿,終於不能發生抵抗外力的效能,到1894年,便有所謂甲午戰爭的大挫敗。至此中國的弱點完全暴露。    上麵是第一大段中的幾個小段落。    第四,由甲午戰敗的刺激,惹起士大夫階級裏麵一部分人對於中國政治製度的懷疑,遂有維新變法的運動;到1898年的夏間運動達於最高潮,便有所謂戊戌“百日維新”的事業。是為維新運動的初步。    第五,由百日維新的失敗,西太後再行臨朝,到1900年因為親貴利用拳亂爭奪政權,排斥新黨,惹起外國聯軍入京的大禍。是為維新運動反動時期。    第六,《辛醜和約》的恥辱,清政府始感覺維新變法的必要,於是有督撫派的維新運動;到1904年(光緒二十年),日俄戰爭勃發,結果日勝俄敗,更感覺立憲優於專製,於是有派遣五臣出洋考察憲政之舉。是為維新運動再起的時期。    第七,自拳亂以後,國民對於清政府的反感,已非虛偽的立憲招牌所能緩和了。在1905年五臣出洋考察憲政時,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自此一方麵預備立憲,一方麵進行革命,進於革命與立憲對抗運動的時期。立憲的虛偽,一天一天的暴露,革命的潛勢力,一天一天的膨脹。到1911年秋間,便有武昌革命軍的崛起。    上麵是第二大段中的幾個小段落。    第八,從1911年秋間武昌起義,到次年春初中華民國成立,為中國政權由清朝廷移入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手中的時期,是即由第二大段轉入第三大段的關鍵。    第九,由1912年春間臨時政府北遷,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與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開始鬥爭;到次年,因宋案而惹起贛寧之役,國民黨失敗,國會被破毀。是為國民黨與北洋軍閥鬥爭的初期。    第十,國會第一次破毀後,袁世凱圖謀帝製,第一步修改約法,第二步成立籌安會;到1915年秋冬間,袁氏公然要稱帝了。反帝製的各派聯合奮起,與袁氏決鬥,到次年夏間,卒將袁氏打倒。是為帝製運動與反帝製運動的對抗時期。    第十一,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的勢力依然不可侮,他們不利於舊約法,因是發生新舊約法的爭議,結果舊約法雖然恢複了,到1917年因為對德宣戰問題惹起國會第二次的解散,演為長期的護法戰爭,成為南北對立之局。是為護法運動與南北各軍閥分裂的時期。    第十二,自1920年北方直皖兩派分裂,西南軍政府瓦解,護法的戰爭雖然尚未終了,但因南北兩方都失了重心,於是進於所謂聯省自治的運動。但是這種運動,徒為割據地盤的各軍閥所利用,各軍閥間勢力擴充的鬥爭仍未能免。從1920年到1923年秋冬間曹錕篡竊大位時止,可稱為聯省自治運動與南北各軍閥混戰的時期。    第十三,自1924年春中國國民黨改組,南方的新勢力,一天一天的充實,北方曹錕顛覆後,成立一個臨時執政政府;到1926年春夏間執政政府消滅,國民黨準備北伐的工作完成,於是北洋的軍閥嫡係勢力將歸消滅了。是為第三大段的最後一段。    上麵三大段中的十三個小段落,便是近百年中國政治史的總綱目。 (選自《中國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老哥XD 回複 悄悄話 凸弟,沒有換行呢?排一下版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