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母在,不遠遊

(2007-01-12 16:39:11) 下一個
剛剛在文學城的博克上看見一位網友以這個題目寫了篇文章,大意是說他的父親胃出血,雖然治療及時,沒有生命危險,但是卻讓他忽然意識到父母的年事已高,遂決心放棄在美國的一切,回國定居陪伴在父母的身邊。

讀了他的文章,很是感動。

前陣子論壇上風風火火討論來美多年的經曆,大家均把自己這麽多年在美國的奮鬥艱辛,成果成就分享出來。看見其中一位網友的經曆引起了大家激烈的討論,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身世淒苦的他求學來美20年,竟然隻回國一次探望年輕守寡的老母,而且是在來美17年之後。麵對大家的責難和不解,他的解釋是“未成家立業,功成名就,無顏見母親,無顏見江東父老。”

也許他有自己的苦衷,可是老母又還能有多少個17年來等待自己的兒子功成名就,等待自己的兒子榮歸故裏? 人遊海外,作為第一代移民,那種艱辛,那種孤獨,的確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文化的衝擊,遠離親人朋友的寂寥,身份,工作,家庭等等問題壓在身上。“出國其實是一條不歸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選擇出國,可是一旦出來了,就很難再回頭。可能生活會好一點,可是在得到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東西,而且有些東西是幾輩子也無法彌補的,比如兒女失去了中國根,比如虧欠了對父母的孝。

我認識的很多朋友中來美十年也沒有回國探望父母一次的人大有人在,不是因為他們不孝,而都是有這樣那樣的原因,我想身份問題是最主要的。沒有綠卡,不敢回國,不願承擔風險,怕永遠無法歸美。而以學生身份來美,博士一讀就是五六年,博士後做個兩三年,再開始找工作,辦綠卡,這樣一晃就是10年左右了,所以不回國真的很普遍。而因為中國人探親簽證的困難,很多父母一再被拒簽,導致兩代十幾年都無法相見。

可是父母漸漸的老了,到了知天命的年齡。經常聽說父母的這位朋友,那位同事突然因為什麽病去世,才恍然意識到父母已經不再是我們幼時那年輕力壯的父母。他們的疾病開始多了起來;他們曾經堅實的脊梁也開始彎曲;父親滿頭的烏發開始謝頂,媽媽也雙鬢斑白;曾經炯炯有神的雙目開始渾濁;曾經談笑風聲的臉龐已然溝紋縱橫。其實我想,當我們年老時,最期盼的不過是可以和兒女團聚,看一家團圓,享受子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這兩年來美留學的學生們和我們那時大不一樣了,很多學生基本上每年都會在放假時回家。我問其中一位,“你不怕簽證簽不了,回不來嗎?”他說,“管他,回不來就不會來了唄,反正我也無所謂。”不盡慨然!依稀記得聖經上耶穌曾經對他的門徒說,“當你的財富越多,你上天堂的路就越難。”當我們奢望的,顧及的東西越多,我們的包袱就越重。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那是何其的悲哀。身為子女,可能會因此內疚自責一輩子,因為那是你永遠也無法彌補的傷痛。你可能會一輩子都內疚為什麽沒有多回去看看父母,為什麽沒有多打幾個電話,為什麽沒有......

要過年了,想家的心情更加沉重。願海外和身處異地的兒女們都能找個機會常回家看看。

看大家紛紛寫帖子,我也算是有感而發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rurumama 回複 悄悄話 很發深省!我來美八九年回去了六七次,可是還是很想念父親。母親現在美國與我同住。總怕有一天“子欲養而親不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