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隨筆寫作的四重境界

(2006-01-31 23:48:57) 下一個
 王國維先生在他的《人間詞話》裏談到的“三個境界”,甚是巧妙的借三句古詞把複雜抽象的道理表達的淺顯易懂,即引人咀嚼,又耐人尋味。這“三個境界”之說出來後,遂成了文藝專論史上曲指可數的佳例。   竊以為,要成為文學大家,抑或寫好一篇文章,是無什麽固定的模式,也無固定的方法可以套來使用的。但多多閱讀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再多多學習、琢磨、總結寫作經驗,最後多多練習,應該是最基本可供操作的一個方法。如若君再能知之又善用,在一段時間內你的寫作能力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假若要選擇一種可以輕鬆入門的文體來步入文學殿堂,鄙人覺得以隨筆為最,現代詩歌次之。但往往最容易做到的事卻又很難把握好輕重。初看“隨筆”隨來隨去,拉東扯西,凡事皆可入筆,即不需要多少文藝色彩,也無需過多的思想性。其實並非如此。許多有成就的大家在嚐試完其它文體後,又都不約而同的選擇隨筆為自己的至愛,就是看到了隨筆雖散淡自由,即能無邊延伸,卻又需張馳有度,最後還得保守歸一的。這其中可能又有一絲兒返樸歸真的意味。   細細究來,按隨筆寫作表達出作者的精神境界,可把其分為四種基本類型,一是以道聽途說,或親身經曆的一些情事為寫作素材和動力來感動讀者;二是以充分雄辯的論據加科學的邏輯推理,擺出事實講出道理來說服讀者接收;三是以所謂的正統道德去雜留精,來教化讀者不致過於偏傾;四是以或半世或一世的智慧結晶來啟迪讀者的人生。簡單概括為之,即——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化人,以智啟人。不妨說,這也是隨筆寫作的四重境界。   一、以情感人   人身為萬物靈長,有血有肉有頭腦,即會思想、思考,以往世人常杜絕的“用心去想”、“用心去愛”雲雲,其實是毫無科學道理的。想之由少及多,感之由淺至深。往往等千絲萬縷後,藕斷絲連,開始想去濁陳清時,卻又“剪不斷、理還亂”。親情、友情、愛情;師徒情、同事情、長幼情。連最一般意義上的人與人彼此之間關注交往,也可以看出“情”是隨時隨處的。情泛之時,故“歌之詠之、足之蹈之”;性至之餘,便浪漫於《離騷》,現實於《詩經》。可以說,用文字來代替口語表達人的情感,即更能引起他人的共鳴,這是以往唯一能使不同曆史時期的人與人之間傳遞感情的方式。   二、以理服人   青年朋友們涉世未深,往往血氣方剛,看不慣這渾濁人世,容不得半點兒痢疾壓身。為求個人“真理”,一已真性情,武則可以單憑體質、蠻力,或把持些許器械,打架鬥毆,出點怨氣,長點威嚴,舉點事業;文者,則非以博覽群書,持正索野,學富五車後,再經自蒸自煮,動用腦漿,引經據典,以達明誌,以示公平。   三、以德化人   道德有時比法律更為有效。在一些無法納之於“法律程序”辦事的世事麵前,大多我們還是要屈從於道德教化。可道德從來無一標準,往往以傳統約束之。特定曆史時期下的“道德”,其實已經是經過無數人扭曲和無數事變化了。前些時,又聽說有人因“是否該在大學課程內增加‘國學’,是否應該繼續學習‘孔孟’之道?”一事左右相爭,我看最根本是當今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這個地步,少了一個道德基準。還是應該看到,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上,一部《論語》,及隨後的孟子之術,程朱理學,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多麽巨大的作用。現在已經是與西方文化接軌的曆史新時期,東、西方文化碰撞,出現道德滑坡,也是情理之中,再所難免的事。有誌向的人向來是不甘心於退縮的,他們一方麵要救出傳統文化與道德於水深火熱,使其不至於從吾輩失去,一方麵又要與時俱進,持良好的“拿來主義”,即不能以一概全,又不能不擇饑渴,真是難為了他們。   四、以智啟人   一個人的生命何其有限,人生有時像條小溪,有時又像條長河,總之都會或涓涓,或源源的流過。“看浪沙淘盡”,“數風流人物”,隻是“今朝”,莫之奈何?去掉些名利之爭,多幾分超脫之氣,雖是不免被世人評說涉入“老莊無為”一途,卻也是可把山水俱抱,陶然於真性情。人人不可盡成神仙,皆是偉人,不能化腐朽為神奇,也願安步以當車,雖對世無害也無補,但之於人這一個體,卻是不無裨益的。“佛主”、“上帝”雖然非是真的神聖出來,但有此一說,又見其效果,足證這虛擬意義遠勝於物質的高樓大廈。“眾生皆是佛”、“我的上帝”聊聊數語頻頻使用,啟人良知,點人不知。   其實道理人人會講,但並非人人會用,更不用談“盡用”、“用此不用彼”了。鄙人牽強附會的這隨筆寫作四重境界,其實無明顯的界限,也無高下優劣之分。但若細細察來,其實暗合了一個文學寫作的人思想的發展過程,若想再附會一點兒,就是由情入世,據理爭世,求德育世,以智超世。   學習隨筆寫作,應該像一個人的生存一樣,不能急功近利,隻能隨心入境。但適當的有意識為之,不僅對寫作有益,也表達出了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令吾輩欽佩。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