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加拿大民主的體現:溫哥華排華暴亂

(2010-03-28 22:47:18) 下一個
環球華報/倘若沒有華人修築鐵路,今天的卑詩省可能會自外於加國。為了這條命運攸關的大鐵路,華工死去4千人。大功告成後,白人卻對華人恩將仇報,1892年,溫哥華一個華裔洗衣店有人得天花後,當局竟下令燒毀所有華裔洗衣店,並將工人逐出市區囚禁,死後也不能埋葬在公墓。這種積怨遞增到1907年9月7日,終於總爆發,衍變成一場震驚全國的排華暴亂(Chinatown Riot)。

日前主流媒體用整版篇幅,追溯這個不幸事件,他們說那個事件時時提醒人們,“我們曾經那麽不人道地對待他人”,也證明在到達“多元文化綠洲”(multicultural oasis)之前,走了一條多麽漫長的道路。

據悉,為紀念排華暴亂百年,難忘當年曆史的人士將在9月7日,重走當天溫哥華事件發生的線路,反思這段種族歧視的史實及其帶來的深遠影響。

有關方麵最近也作了一個調查,發現在新移民裏知道百年前排華暴亂的人相對不多,學生知道的就更少。但我們需要以史為鑒,作為血與淚的世紀祭奠。

那歲月太沉重

整整一個世紀前的傍晚,天空布滿霧氣,將近9千人的西人隊伍向溫哥華市政廳進發。然後頗有氣勢地挺入唐人街。他們氣勢凶凶地手持木棒、扳子或瓶子,不失時機地發出憤怒的叫囂。在華埠開始向街麵店鋪投擲石塊,毀掉帶有東方色彩的商業標誌,大肆襲擊溫哥華市內華裔聚居的地方,幾乎不放過任何一個門簾。最後惡化到打砸搶劫,乃至焚燒,有華商遭到數千元的損失,這在當時可是個大數。

在溫哥華唐人街已經居住第4代的葉老先生說,他的爺爺曾經告訴他,排華暴亂那天,“真是一個恐怖的日子!”在那些日子裏,白人根本不想在這裏見到任何亞洲人。麵對威脅,華人不得不自己武裝起來,以防不測。不少華裔店損失慘重。葉老先生說這個事件對他們家族乃至他的一生都有很大影響,像一片蔭翳籠罩在生命的旅途上。他說人不管從哪裏來,不問出生地而彼此確認包容,做到這一點真的要走很長的路。參與暴亂的人有的剛剛移民到加拿大溫哥華,基本上都是第一代移民,最多不超過20年,還沒有唐人街的華人曆史還長,但他們卻叫嚷華人滾回去。

一位譚老先生的祖上最早在1849年來到加州,那是淘金熱的時代。1880年代又來到卑詩省參與鐵路建設。他說家人談起過白人暴動的事,最讓他感到可悲的是,有些華人害怕被白人打殺,就躲到日本城(Janpantown)裏麵去,混充日本人,就因為日本政府比中國政府強硬,軍事上強大,白人不敢怎麽樣。這個具有諷刺意味的場麵總在刺激著譚老先生的神經,他說一想起來就讓他心痛!

怎一個“痛”字了得

當時是一個叫做排亞聯盟(Asiatic Exclusion League)的組織在裏麵活動,史稱“反亞裔暴亂”(anti-Asian race riots)。實際上它主要是針對華裔的,所以亦稱“排華暴亂”。排亞聯盟是一個種族主義組織,1907年夏季成立,其成員包括溫哥華貿易和勞工委員會(Vancouver Trades and Labour Council),組織暴亂者發表煽動性演說,稱亞裔為“黃色危害”(yellow peril)。

發人深省的記載是,這些暴徒在摧毀華人房舍後,來到日本人社區進行破壞,但是遭到日本僑民持續和堅決的抵抗,不得不撤走。

從某種程度上說,排華暴亂達到了那些白人的目的,這場暴亂使溫哥華的經濟幾乎停滯。盡管後來聯邦總理勞居爾(Wilfrid Laurier)就此事件公開道歉,並派勞工部副部長列農(William Lyon Mackenzie King)親赴溫哥華,分別給予華商與日本社團26000元和9000元補償,但與此同時也規定禁止再從亞洲引入合同工。然而私下加拿大卻與日本政府秘密簽定協議,允許日人進入加拿大,卻繼續封鎖華裔。

“白加拿大”的意味

一百年前暴亂的西人隊伍中,有一麵標語清晰地寫著:為了白加拿大(For a White Canada)!他們要求馬上結束從中國、日本和印度的移民。

暴動的西人怒不可遏,他們說加拿大是靠純粹盎格魯-薩克遜血統(Anglo-Saxon blood)的白人發現和營造的,現在卻充斥著從亞洲湧進來的廉價勞力,他們不想在本地看到亞裔血統的人。

事發幾天後,溫哥華自由黨議員Robert Macpherson對一個來自蒙特利爾的記者這樣說:“卑詩(British Columbia)就要成為一個白人國家。”

白人至上(white supremacy)成為一個政治工具。當年還實行“黃白分校”,政府收取五百元按金後,仍不準他們入讀西校,亦不退回五百元按金,約有四百餘華僑青年放逐出西校,其後中華會館自建中華學堂。

加拿大深受英帝國主義傳統的影響,在英國文化、機構、習俗和思想及態度等各個方麵,“白人優越論”已散播其間,那種認為亞洲人、黑人和土著居民天生低劣的思想,是英帝國主義留給加拿大的一份“傳家寶”。加拿大雖然沒有變成帝國主義一員,但繼承了英國人那種來源於“種族優越論”的種族主義傳統。白人優越論得到廣泛傳播,當時的通俗文學總是不厭其煩地把中國描繪成一個普遍貧窮的、令人惡心的疾病流行、極度虛榮、生活標準低劣的社會。加拿大報界大肆宣傳中國人是低劣的、不文明不開化的民族。

當時加拿大還受到鄰國美國的影響。在美國,優生學與種族問題緊密結合,在20世紀前十年裏,從歐洲以外來的移民被看作是對純美國人素質的一種威脅,為此他們進行了大規模限製移民的運動,在較小程度上,采取絕育法。優生學提出他們的理由是作為愛國的一種表現。他們認為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優秀特征創造了美國的製度,而下等種族的特征則對其製度潛在威脅。這一挑戰是對優生學的一種否定,優生學派要阻止國家製度被那些傳播缺陷的人所破壞。在這一點上,非常類似於19世紀農業方麵的養殖理論。有人這樣認為,相隔很遠品種的混雜會導致返祖或野種。

1900年前後,居住在加拿大西海岸的白人驚覺亞洲移民越來越多,必須要終止這種“黃色入侵”。特別是華人、日人和印度人接受更低薪的工作,威脅到白人在本地工廠、作坊、礦山和伐木廠的就業,失業的白人發現必須與之競爭,於是對他們的偏見與日俱增,終於發展到你死我活的種族仇恨。

往事沒有如煙

1907年9月7日的排華暴亂不是偶然的,追根溯源,加拿大排華運動始於1872年,正是由卑詩省開始。1873年,加出現一個名叫“反華社”的組織,要求議會修改允許華人移民法案。1875年2月,在維多利亞市有人提議修改市政案例,以剝奪華人選舉權;1876年5月,維市舉行反華集會,市長也加入其中。1879年,卑詩省長要求眾議院限製華人移民,提出報告促使聯邦通過反華立法,1884年,卑詩省議會通過兩個排華法案,即“1884年華人管製條例”和“1883—1884阻止華人移民條例”。

本來長期以來,許多加拿大人就對華人存在歧視。華人的外貌、語言及生活方式與加拿大人有很大不同,也沒有任何的接觸與交流,導致許多加拿大人對華人的錯誤看法。一些加拿大人指責華人生活在擁擠的生活環境中,身上會攜帶病菌。而且許多人認為華人的生活單一、不講究質量、生活水平低下,所以華工的工資應該比白人低。因為最早的中國移民都是男性,人們總以為他們不需要養家糊口。許多華人遭到辱罵和襲擊。

於是當地的一些白人勞工便憤憤不平起來,認為這些華人既搶了他們的飯碗,又占了他們的便宜。這些白人就組織起來個團體,到處抗議鐵路公司招聘華工。他們竟然聲稱即使不修太平洋鐵路,也不能招聘華人。

加太平洋鐵路在1885年完成後,不再需要華人苦力,除幾千名華工返回中國外,多數華工因付不起車費,隻能留在卑詩。一些人居住在鐵路沿線小城鎮裏,還有一些人則在富有的白人家裏做花匠、廚師、傭人等。他們的吃苦耐勞和勤奮肯幹就變成一種競爭性的威脅。於是一個帶有明顯歧視性質的隻針對華人移民的新稅法出台了。規定每個新移民來加的華人要額外繳納50元人頭稅。1891年這一稅款增加到1百元,兩年後又猛增到5百元。這個數目等於2003年的8千元,相當於當時一個工人兩年的工資。

加拿大種族主義者出於對華人日漸增多的驚恐而不斷製造排華事件。《維多利亞公報》在報道加州排華消息後,就要求當局禁止華人婦女來溫哥華,以免將來華人人口超過白人。

1887年2月23日在溫哥華發生的反華暴亂是加拿大華人曆史上讓人遺憾的篇章之一”。當天溫哥華一群300多人的暴徒,集結起來,要將華人趕走。他們拆毀了煤港附近的由簡陋住宅構成的小鎮,並毆打華人,一些華人不得不跳進寒冷刺骨的水中逃生。兩名警察高呼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隔在暴徒和華人勞工之間,暴徒後來退走,但他們縱火燒毀了住宅。此事發生後,很多華人紛紛遷往他處居住。

不能忘卻的紀念

今年5月14日是充滿歧視的加拿大《排華法》正式廢除60周年紀念日,聯邦四大政黨代表在國會分別發表聲明,盛讚華人對加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聯邦多元文化國務部長肯尼引用總理哈珀去年6月22日在人頭稅平反儀式上的致詞,“加拿大對排華法的實行深表遺憾,該法案是可恥的,加拿大人應該對此表示歉意。”

研究溫市排華暴動曆史的巴恩賀頓(Michael Barnholden)日前說,9月7日的“曆史之旅”行程包括溫哥華的上海巷和暴動起源地。另外,9月7日及8日在西門菲沙大學海港中心還將舉辦為期兩天的“1907年反思暴動研討會”。活動協調人Beverly Yhap說:反思百年前反亞裔暴亂的真正意義,不在於暴力事件和導致的財物損失,而在於它的影響。

現在大溫地區,5個人中就有2人來自亞洲,7.2%的家庭是由不同種族組成的,而這一比例在全國則是3.2%,所以說現在大溫地區的種族融合程度遠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甚至高過大多倫多和蒙特利爾。

盡管如此,反亞裔的情緒依然存在,不久前就有一個華裔老人在公交車上被打,並遭到種族歧視的侮辱。其實在加國曆史當中,不光華人受到歧視,差不多每個年代的移民都受過歧視,如法裔人士、烏克蘭人士、黑人、印度裔及原住民都不能幸免。曆史事件提醒我們,應珍惜一個公正和寬容的社會,同時堅守公正和寬容信念,為不分膚色的平等社會而努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