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人時空

不求逐浪多沉起,但願隨風永蕩飄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之初,性啥啥

(2010-02-18 17:17:32) 下一個
人性善惡之爭久矣。這種爭論的焦點有兩個,一個是善惡的標準問題,另一個是人之天性在這個善惡標準上的取向。

中國古代對善惡的標準的爭辯通常來自不同的學派。儒家學者和老莊學者對善惡的爭辯就非常激烈。孔子以"仁"為儒學的基本範疇,納"仁"入"禮",形成"仁"、"禮"結合的仁禮學說,進而以仁禮學說為指導提出"天下歸仁"的"德治"綱領,並以此來教化人民,讓人民以仁禮作為善惡的大綱。

對此,黃老學派決然相反,莊子說:“聖人出,大盜生。” 他認為社會的大惡就是出於這些所謂聖賢的教化。人本來是樸素的,安上“仁”"禮"的衣冠,就變得可惡了。更有甚者,還將此演繹成“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極端結論。不過此話還是有一番道理,那就是,你將所有的人都用文明教化成好人,或者說天下壞人都死光了,不過多久,這些好人中也會分化出一些壞人來的。

由於善惡標準不一,人性善惡的辯論就沒有意義了。因為,同樣一種人的本性,張三說善,李四說惡。比如,人本性中有一種在饑餓狀態上爭奪食物的本能。你可以將其描述成貪婪將其放在“惡”的一邊,也可以將此描述為人類乃以生存的競爭本性而放到“善”的一邊。

這樣一來,人性善惡之爭論就成了單純的“善惡”之爭,而與人性無關了。古代的思想家還是能夠從這個“善惡”爭論怪圈中跳出來,直接進入人之本性的辯論。其中有一個辯論就是人到底有沒有相同趨向的本性,或者說人到底有沒有天生統一的本性。

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就寫了一場自己和告子的辯論,我ZT出來:

【ZT】告子曰:" 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ZT】


告子的思想是,人生下來本性並沒有什麽特定趨向的,人性就像一潭湍流。東邊絕提,它就留到東,西邊絕提,它就流到西。實際上告子提出的是“人之初,性可善可惡”的思想。

孟子不同意告子這樣的思想。他是個很高明的辯論者,為了宣揚他的思想,他利用了告子話中關於人性如水的比喻。孟子說:“告子老先生您說得對,水的確不分東西,但水是分上下的。水往低處走,該是其固有本性吧。好了,水既然老往下麵走,那人性也是有先天趨向的,人一出生人性就向善的方向跑。”

孟子的這段話說得很巧妙,但不難發現其中的詭辯成分。按照這個邏輯,你可以搞出許多“人之初,性啥啥”的理論來。你可以從水的物理性,搞出“人之初,性本柔”,也可以從水的化學性,搞出“人之初,性本融”來。

不過你不得不佩服孟子的智慧,他借告子人性如水的比喻,略加推演,不僅推翻了“人之初,性可善可惡”和”人之初,本無性“等論調,還將“人之初,性本有”中的”有“變成了”善“。

孟子思想有兩個推論:

1. 人性是有的,天生俱來的;

2. 人的天性對善惡的趨向是統一的,人性就像水,它不僅是天生的,還帶有共同的趨向性。就像水總往下流一樣,人性總是向善的。

關於第一點,後來就很少有爭論了。因為,人生下來後自然帶有先天遺傳的天性,不會是一張白紙。關於第二點,一般有幾種質疑:

1. 人的天性是不善不惡的,善惡都是後天形成的,告子的思想就是屬於此類。

2. 人的天生本性是因人而異的。也就是說,你可能天生性善,我天生性惡。這種理論在某些宗教中有表現。比如,輪回理論說了,人的此生是和前生相連的。既然如此,你的前世善惡就會帶到此生來。

3. 人的天生本性是一致的。不管你是誰,就像孟子說的那樣,我們都是那水,水總是往低處流。不會出現,我流到低處,你流到高處。置於水流到的那個低處是”善“還是”惡“,大家就用不同的道德觀來說明了。

中國儒家學說發展到後來,慢慢接受了孟子關於人性的思想。而且由於”獨尊儒家“,善惡的標準也統一了。當在宋代《三字經》被推出後,”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成了一個統一的教育下一代的口號。

實際上,《三字經》也不是為了給小孩子灌輸”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而是告誡孩子們和家長們教育的重要性。本人覺得這六句需要連在一起理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有意思的是,你就是持有其他”人之初,性啥啥“的思想,也可以說明教育的重要性的,不信,老飄給你整一個,看是否說得通:

“人之初,性本惡。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不遷”

意思是:人生下來,本性很壞。雖然本性一樣,但人的習慣卻因人而異,這都是教育的結果,你要不教育,這惡的本性就改不掉。

有意思的是,對於”人之初,性本善“的爭論在現代社會又熱乎起來。不過都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都沒有人去懷疑“人之初,性本有”和“人之初,性統一”的正確性,直接接受“人之初,性本有”的前提,將”人之初,性本惡“作為反題。90年代,曾看過一場關於此命題的辯論,最後雙方還是停留於”善惡“標準的爭辯中。

還有一些人常將基督教中”原罪“作為”人之初,性本惡“中“惡”的依據,進而說西方文明和中國文明之所以有莫大差異就源於此。其實,隻要大家看看《聖經》中關於”原罪“的解釋,你就會發現“原罪”並不是人性。想象一下,中國人很長時間受到佛教輪回思想的影響,這種思想讓人相信人生下來其實就是前生的延續。有了這樣的思想,我們中國人真能無條件接受了”人之初,性本善”?

最後,出個測驗題,看看你到底持有哪一種”人之初,性啥啥“的思想:

1. 人之初,有本性嘛? 回答“是”,看2, 回答“不是”,看7

2. 人的本性是有共同趨向的嗎?回答“是”,看3, 回答“不是”,看6

3. 人共同本性是趨向善的?回答“是”,看第4, 回答“不是”,看5

4. 你是“人之初,性本善”論者;

5. 你是“人之初,性本惡”論者;

6. 你是“人之初,性可善可惡”論者

7. 你是”人之初,性本無“論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