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人時空

不求逐浪多沉起,但願隨風永蕩飄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師傅,老師和輩分

(2007-07-27 07:38:03) 下一個

相聲大師侯躍文先生突然去世了。作為名人,他的逝世掀起一些震動是正常的。說實話,我對侯先生相聲的喜愛程度比對他父親侯寶林次先生相聲的喜愛程度要差得多。印象最深刻的段子是83年第一次春晚時他的即興相聲表演。如果那個不是事先編排的,那他腦子的反應程度應該是極快的了。記得當時隨便在場內找一個名人,他都能編幾句話給唱出來,的確很有功底。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文中談到侯躍文去世後他的徒弟郭德剛能否出來頂替師傅扛起侯派相聲大旗的事情,並說主要障礙不是郭德剛的能力和名氣,而是他名字中的“德”字不合相聲中的輩分排序。“德”字輩實際上比他老師侯躍文還高。如果按照規矩,郭德剛應該要改名了。不過,郭德剛拜侯躍文為師也是前幾年的事情,在這之前,他早就出名了。你現在讓他改名,叫郭別的什麽剛,那不就是讓他要砸掉他毫不容易才闖響的品牌嗎?

由此,老飄想到了中西文化的區別。西方人的教育體係是以學校為基礎的。在學校裏,可以有持不同學術觀點和不同學術專長的老師們。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老師中吸取知識,有時可以從互相對立的學術觀點中結晶出自己的觀點。這種學習環境是自由的,老師的施教和學生的學習沒有思想上和觀點上的限製。有時候,學生還可以選擇不同的學校老拓寬自己的視野。

傳統東方人的教育就不同了。除了春秋戰國前那段時間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外,我們從小就被限製在一個狹窄的求學渠道中。不論是學習文化,還是學習手藝,你都要拜個師傅。雖然,學文化時候你拜的不叫師傅,叫老師,但其中的風格是相同的。師傅區別於西方老師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他們對自己的弟子定出了諸多的規矩。

第一條規矩就是拜師入門。拜師入門和到學校注冊是不同的。一旦你找到一個師傅,要向他學藝,你不光要像如同房拜天地一樣將自己的身心都交給師傅了,還向外界正式公布,你是師傅門中的人了。今後,你的言行一定要為師傅門派的利益著想。不利於師門利益的,即使是對的,你也不能說。如果,你不小心在這方麵犯了錯誤,你就要受到懲罰,甚至被掃地出師門。 從這點看,師門有點黑社會的色彩。

第二條規矩就是一旦入門,你就不能自由地退出你加入的門派了。拿相聲為例,你今天拜馬季為師,明天又想跟侯耀文去學,是斷然不行的。一來,馬季的門派會說你是叛徒,二來侯耀文也會懷疑你是來臥底的,不會接納你。就像過去女人一身不嫁二夫一樣,一般情況,你就隻能隨一而終了。

第三條規矩就是輩分。西方學校製度是不講究輩分的。今天你是我的老師,可能一年後我們就是平起平坐的同事了,或許幾年後你還可是做我的學生。但在師傅製度中,這種事情是不允許發生的。A收了BC為自己的學生,他們就是師兄弟。然後,B再收D為自己的學生,D就要稱C為師叔了。即使D的水平和成就比C大多了,但在師門之內,你不但要對AB要畢恭畢敬,還要對那個和你毫無關係的C要敬重有加。一兩代還好說,等過了十幾代後,八十歲老頭管十幾歲小童叫師叔師爺的事情就多了。

其實輩分不僅存在與師徒關係上,還存在於家族和親戚關係上。我們知道在同一個家族,論起輩分來還有清晰的家族世襲圖可查,在我們家鄉,人們為了方便,在取名的時候就把輩分放在名字中間。例如何本魁這個名字,中間的字就是輩分的字號。如果你遇到另外一個人叫何本發,你不管他是80歲老頭子還是3歲小孩,你以兄弟相稱絕無問題。 但是,你要是遇到一個不同姓氏的人,論輩分就比較複雜了。在我們家鄉,這種輩分係統是按婚姻和親戚關係來定的。 

 

可是這種論法有時也經常給人出難題。 例如,我的堂嫂姓劉,她的舅舅是姓何的,屬字輩。如此,堂哥自然就在姓何的家族給安排了比子輩低一輩的子輩上。 可是我的姑夫也姓何, 字輩。這樣一來,當我唐嫂的舅舅和我姑父一同到我堂叔家喝酒,這輩分就亂套了。這還好,大家就用舅舅和姑父稱呼就可以了,但是這時候如果我父親的一個徒弟也湊巧過來喝酒,那就糊塗了。這老兄別看年紀不大,輩分大得驚人,他也姓何,屬於子輩,按照立本正家聲來排,我嫂嫂的舅舅應叫他爺爺,我姑父應叫他老爺爺,可我堂哥依照我父親與他的師徒關係,應叫他弟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