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人時空

不求逐浪多沉起,但願隨風永蕩飄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曆史是個婊子

(2007-06-27 09:15:38) 下一個

聽過這樣一句話,說曆史是個婊子,有錢你可以隨意裝扮她,另外,你占有她她就為你服務,此話一點不假。當然嚴肅的史學家不會同意這個觀點,因為他們對曆史有不同的定義和感受。在他們看來,曆史是門科學,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有事實或合理推斷為依據。由此,兩種不同的曆史觀隨之出現了,嚴肅曆史觀,和忽悠曆史觀。

中國的曆史書籍也有兩類,一種是所謂的“正史”,另一種就是“野史”。 可是,你不能完全將“正史”全算成嚴肅曆史觀,而把“野史”全算成忽悠曆史觀,原因是“正史”中存在忽悠的成份,“野史”中也有屬實的成份。例如,大家可以到《二十四史》中去看看,凡是記載皇帝出生的章節,總是有異相的描寫。 不是他媽媽夢見神仙降臨,就是他爸爸看見猛獸呆在房梁上玩耍。更有神奇的,還有與《聖經》中耶穌出生相似的未婚生子的情形。 例如《史記》中的《周本紀》對周朝的始祖的出生是這樣描述的:

“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薑原。薑原為帝嚳元妃。薑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薑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給大家簡單翻譯一下這段話,說周的老祖宗,叫棄。他的媽媽叫薑原。薑原是嚳帝的妃子。 有一天,薑原到野外郊遊,看見一個特大的巨人腳印。然後她心裏就莫名其妙地突然高興起來,並忍不住要去踩這個腳印。踩了以後馬上就感覺身上懷孕了。過了幾個月,生了個白胖兒子。不過薑原以為生這個兒子是個不祥之兆,所以就把他拋棄在一個小巷子裏,指望過往的牛馬將他踩死。但奇怪的是牛馬見了這個小孩都繞過他不踩他。後來,薑原又把他放到樹林裏,可是林子裏有很多人,她怕他們告訴記者把這事曝光傳出去對自己名聲不好,於是就把這小孩放到結冰的河上,想將他凍死。可是,奇怪的事情又發生了,她還沒走,就看見一群飛鳥過來了,它們飛到小孩身邊,用自己身上的羽毛給小孩取暖。這時候,薑原害怕了,以為這是神的孩子,所以就把他抱回家養起來。由於自己曾經想拋棄他,薑原就給這孩子取名叫棄。 

假如我不告訴你這故事的出處,然後添鹽加醋地給你說,你肯定會說老飄忽悠你。但是這件事情放到中國正史的經典《史記》中,就有很多相信的人了。不過,這種事情不光中國有,外國也有。大家可能接觸過《聖經》。《聖經》舊約很多篇章實際就是以色列的曆史。在開始幾篇(也叫摩西五經)中,就有很多讓人感到難以置信的神奇故事,其中以諾亞方舟的故事最為有聲有色。 

我這樣一說,你可別產生了對曆史全麵懷疑的想法。很多正史文獻中記錄下來的東西都是真實的,現在很多考古研究和發現也都要參考這些文獻。前段時間看中央四台的《國寶檔案》節目,他們在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發現古代中山國的國王和王後的陵墓就是依照《史記》來確定墓主身份的。

其實,正史中忽悠成份大多來自傳說。在沒有文字記錄以前,部落和民族的曆史都是以傳說的形式用口語代代相傳的,這種傳說有時又叫民族史詩。雖然這些傳說中有很多富有想象力的忽悠,但某種程度上還是能給人們一種模糊的曆史畫麵。 個人認為,中國正史中商代以前的曆史傳說成份多於史料。但商代以後的曆史中史料成份就多於傳說了。商代後期的甲骨文獻和金文文獻都說明商代王室就設有史官,以掌管記錄統治者的言行及重大事件的圖書檔案,而這些史官紀錄的東西一般就是以事實為依據的。

如果說在沒有史料證據的情況下以傳說為依據來撰寫曆史是無奈之舉,那對現存曆史資料進行修改和想象的忽悠就是娛樂之舉了。我們看過很多這樣的書,它們以現存的曆史書籍為依據,通過作者的想象和加工,讓本來枯燥無味的曆史變成了栩栩如生的小說故事。我本人很喜歡兩本這樣的書,一是《東周列國誌》,另一個就是《三國演義》。 

《東周列國誌》,取材於正史《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四部史書,將分散的曆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冶為一爐,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曆史演義。讀起來不僅讓你對那段曆史有個全方位的了解,而且還讓你看到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曆史人物。不過在想象和忽悠的程度上,《東周列國誌》還比不上《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不僅改變了很多曆史事實,還改變了一些主要人物的為人處事方式。這部書後來還稱了中國人的一本道德參考書,這點從關羽的神化地位上就看得出來。想象一下,關羽不過就是一個將領,生前最高也就得到過“亭侯”的爵位。後來他不僅成了“武王”,“武聖”的頭銜,到了清代還給他冠上了“帝”號,號稱“關帝”。 

忽悠的演義之所以比正史更受人喜歡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傳播的渠道。過去人們接觸曆史有兩種途徑,一是自己去讀,另一個是聽別人說。對於正史來說,“讀”可能是唯一的有效途徑了。你要是把它給不識字的人講出來並讓他們理解股估計相當困難。可演義就不同了,一方麵它本身就是一部小說,故事情節不僅生動,而且語言非常口語化,再加上作者帶有豐富想象力的忽悠,娛樂性極強。 這樣的書你給人講出來,就是你沒有受過正規說書訓練,也會吸引很多人。我本人小時候接觸《三國演義》就是從我鄰居黃毛爺爺講故事開始的。估計在中國幾千年讀書人占比例很小的封建社會,廣大老百姓主要是靠“聽”來接觸曆史的。

不過,事情總有正反兩方麵。忽悠曆史有以上的積極作用,也有一些負麵影響。尤其是現代社會,作家多了,寫作的題材少了,一些人為了吸引讀者和觀眾,都擠進了忽悠曆史的行列。最近十多年,我們看過許多經過忽悠的曆史劇。當然,這中間有不少好的作品,像《宰相劉羅鍋》。雖然劇中人物和紳和劉墉的形象和真實曆史中形象完全不一樣了,但你仍然能夠笑得出來。可是,有些忽悠就讓人感到別扭。前不久看了幾集電視連續劇《香粉傳奇》,實在讓人感到哭笑不得。此劇以明朝洪武年間為曆史背景。劇中把朱元璋描寫成一個離休老幹部形象不算,還把他的兩個女兒都寫成國家大事的主要決策者。似乎朱元璋那些有名的大臣和他20幾個如狼似虎的兒子們都成空氣給蒸發了。另外,他的小女兒還身手不凡武功高強。我就不明白,她用三尺裹腳布纏著的小腳怎能跳起那飛牆走壁的舞步。

當然,這些都是娛樂。離奇一點,荒謬一點,隻要你不和我一樣喜歡吹毛求疵,也能對付過去。但有些明顯帶有私人傾向的忽悠就不能讓人平靜接受了。

前段時間看了一篇關於老毛嫡孫毛新宇博士關於中國抗日戰爭曆史的一段話:

“我一直研究認為,在二戰反法西斯戰爭過程中,我一直持這種觀點,隻有兩個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一個是蘇聯,在整個歐洲主戰場上,從犧牲的人民,耗費的軍力來說,到反法西斯的重大貢獻上,是功不可沒的,第二個就是在我爺爺的領導下,我們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8年抗戰。” 

“我這裏有一個數字,我們中國的抗戰,八路軍、新四軍,我們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一共在八年抗戰中共殲滅日軍150萬人。  

也許你可能對他這段話不以為然,但是你要看到下麵的數字,你就會佩服毛新宇博士的忽悠之才了: 

有資料顯示,日本方麵公布的二戰日軍總傷亡人數為195萬,其中戰死者有185萬。至於中國戰場上日軍的死亡人數,是有爭議的。但海外有資料援引日本出版的《昭和國事總覽》說,19371945年日軍在華死亡總數為40.5萬。日軍的大部份傷亡出自太平洋戰場。 

提請大家注意的是,毛新宇博士所提的日軍傷亡還隻是在他爺爺老毛領導下的共產黨軍隊的戰績,並沒有包括在正麵戰場上作戰的國民黨軍隊殲敵數字。

我不禁要想,如果老蔣的子孫輩中也有和毛新宇博士一樣有才的,抗日戰爭期間日本鬼子在中國土地上死上個一千萬是絕對沒問題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