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人時空

不求逐浪多沉起,但願隨風永蕩飄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談孔子論孝

(2007-06-12 12:45:47) 下一個

 

父親節快到了。提到父母,我們不免想起孝道來。老實說,我不是個孝子,多年飄泊在外,把年邁的父母留在家中,想起來經常感覺不是個滋味。但是,你又不能拋棄別的而不顧,回到父母身邊去照顧他們,隻好常常歎氣有星不能照月而無可奈何。估計現實生活中像我這樣的人還不少,如果你也有與我同樣的煩惱,那就讓我們借著父親節裏侃侃來彌補一下不足的孝行吧。 

 

中國人幾千年來一直很重視忠孝。這兩個字看起來很容易理解,但要仔細琢磨,確有不少豐富的內涵和引伸。如果粗略地理解,忠孝就是對君主和父母的順從。這種順從不僅表現在形式上,還表現在行動上和思想上。但是,行動和思想是個很難控製的領域,人們有千千萬萬種行為,有形形色色的思想,你要是把它們逐一分類,然後再評說它們是否忠孝,你恐怕就是弄個忠孝研究院研究幾千年也搞不明白。所以,為了保持忠孝之道,我們祖先製定了一係列能控製的形式來指導我們日常生活的行為和思想。例如,父母去世了,兒子要守孝一段時間。這期間,不僅不能搞任何娛樂活動,吃飯穿衣也要符合一定規矩。

 

但是什麽事都不能走極端,忠孝這種順從也要有個限度。拿來說,如果一個國家領導人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大部分時候都是對的,隻是在一些小的方麵犯了錯誤,我覺得底下人還是應該服從他和擁護他。但是,如果這個人所施行的政策基本上都是損害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時候,你要是還用字來約束自己,不僅不出來反對,還支持他,順從他,就成了為虎作倀了。這個時候,你對就應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如果你及時地指出並且幫助他改正了錯誤,其實對他才是更高層次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臣魏征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經常和李世民頂牛。但是李世民不認為他不忠,反而把他看成是自己能及時找出自己錯誤的一麵鏡子。

 

其實孔子也十分明白以上的道理。所以他對的解釋很講究分寸。一方麵他不允許對孝道進行踐踏,另一方麵他也發對把孝道絕對化和簡單化。古時候,家的單位比現在大。尤其是一些顯赫的家庭,估計有幾千人吃飯都不足為奇。這樣的家庭中,自然就需要製定自己的家規。另外,還必須有一個說話算數的家長。我們可以理解,如果老家長逝世了,他的兒子繼承接了班,有些老規矩可能就要更改了。這時候,一個問題出現了,兒子要改父親的規矩,是不是違反了孝道呢?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很難回答,而且明顯涉及到順從的度的掌握。如果,這父親昨天剛死,兒子今天就把他認為不合理的規矩給改了,自然會讓別人從感情上接受不了。可是,你如果過分強調對父輩的尊重,要求兒子一輩子對這些規矩不作絲毫修改,又嚴重挫傷了後輩人的創造積極性了。對此,孔子給了一個時間限度:三年。他老人家經過深思熟慮,說出了影響我們幾千年的名言: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至於為啥是三年,我估計也是孔子依照當時社會生活節奏訂出來的。如果孔子生活在今天,三年時間肯定要縮短。但是不管時間長短,孔子這句話給後人修改前人的規矩留了一條自由的活路。這個道理不僅對於家庭適用,對於國家也適用。三十年前老毛把國家大權交給了華國鋒,華國鋒為了表示自己對老毛的尊重和忠心,拋出了兩個凡是的論調。這個論調說白了就是終身不改父之道的思想。如果,中國當時就接受了他這種僵化思想來治理中國,估計現在我們比北朝鮮好不到哪裏去。

 

老鄧在這點上就做得高明多了。他一方麵認識到必須要對老毛時期的國家政策給予改革和修正,一方麵又考慮到人們的思想接受能力,在改革開放的步伐上下了一番功夫。他讓改革先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業到工業,從經濟領域再到金融等其他領域,步步為營地展開,避免了很多的動蕩。在意識形態方麵他尤其慎重,除非一些思想嚴重阻礙經濟發展,他能不動則不動。還有,對像如何評價老毛等容易引起爭論的話題,他既不下達徹底封殺令,也不容許大家亂放炮,而是建議擱置,20年後再說。實際上,20年後說不說,那是後一代人的自由了。

 

還有在處理香港問題上他也沿用了這種時間理念。想象一下80年代,老鄧如果對全黨說允許香港永遠保持資本主義,黨內外肯定有不少人反對。你想,共產黨人以解放全人類為自己終身奮鬥目標,豈能容忍自己的國家人民長期處於資本家的剝削壓迫之中?老鄧不失時機地拋出了50年不變的提法,這下好了,沒有人有意見了。現在你可能覺得這個提法很可笑,可是當初它可是穩定了幾億人的心。

 

孔子的3年與鄧小平的20年和50年雖然在時間長短和針對的事情上有所區別,但中間的智慧是相同的。他們倆都想到了人們對故人的一種感情,也知道這種感情因素會隨時間的推移有所淡化。雖然這個時間長短的製定可能不一定合理,但這種思維的亮點明顯是可取的。

 

孔子不僅在宣揚孝道時講究時間因素,還特別講究在不同場合說話的分寸。大家可能也有經驗,有時候你雖然發現自己掌握著真理,可有些場合你還不能把這真理說出來。不說出來,並不表明你不堅持原則,或者說你的真理是虛偽的。有些時候,就像上麵說的時間因素一樣,沉默其實也是為了尊重。

 

有一次,魯國的總統魯哀公曾經谘詢孔子,問: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按道理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依照後來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這話明顯是對的。但是那時候孔子知道魯哀公有點不願意聽取底下臣民的不同意見。一旦孔子說這話是對的,他就可以用此來壓製其他人的反對意見了。所以,為了避免這種事發生,孔子隻好一言不發,不說對也不說錯。

 

孔子回家以後,就把事情告訴了他的博士研究生子貢,說:小子,今天魯總統問我話,說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他問了三次,我都沒言聲。我問問你,你能答嗎?

 

子貢說了:孔老師你也太小看我了吧,我博士論文都印刷完了,準備答辯了。你還拿這小學生問題來考我。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難道老師還有不同意見嗎?

 

你猜孔子是怎樣回答的,他老人家是這樣說的:

 

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

 

好了,老飄用自己的話給翻譯一下這段話:

 

你小子讀書都讀到腳肚子裏麵去了吧,還TMD在這裏跟我狂妄,以後別給我端這博士架子。你知道嗎?在一個擁有萬輛戰車的大國,如果有四個與國王持不同意見的大臣,其國家疆土就不會流失。在一個擁有千輛戰車的小國,如果有三個與國王持不同意見的大臣,其社稷江山就不會有危險。在一個擁有百輛戰車的大家族,如果有兩個與家長持不同意見的家臣,其宗廟就不會毀掉。一個父親如果有個能堅持不同意見的兒子,就不會做無禮的事情。一個人如果有一個堅持不同意見的朋友,就不會行不義的事情。難道兒子不分青紅皂白地順從父親就是孝嗎?臣民不分青紅皂白地順從國君就是忠貞嗎?隻有仔細考慮對方對不對才去順從才算是真孝,真忠呀。

 

還有,以後開個論壇,如果有幾個堅持不同意見的灌客,論壇才不會倒。不過,這話說了你也不懂,等2500年以後,才把這句話說出去,知道嗎?哈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