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人時空

不求逐浪多沉起,但願隨風永蕩飄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溫溫恭人,惟德之基”

(2007-05-25 14:04:34) 下一個

 最近老飄讀了一些諸子百家的東東,雖然沒有全麵領會,但自感收益不小。其中對於荀子關於修身養性的篇章感觸最深。荀子是個很認真的人,他把人分為兩大陣營:君子和小人。不但列出了這兩類人的不同表現,還將人如何把自己完善成為“君子”進行了相當仔細的描述。不過,說實話,這君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就拿他在《勸學》中所說的“每日三省乎己”做例子,現實生活中有幾個人能做到這點就很難說了。就我而言,能夠“每年三省乎己”就很覺得了不起了。 

但是荀子除了給君子提除了像上麵那樣硬性指標以外,還有一些軟性指標,實際上也就是做人的一些指導性原則。我個人認為,這些軟性指標的東東實行起來比較容易些。例如這段:

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劌,辯而不爭,察而不激,直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夫是之謂至文。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此之謂也。

其中“寬而不僈,廉而不劌,辯而不爭,察而不激,直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實際上就是一些為人處事的技巧。按我的理解,那就是你不能說話做事太絕對了,要照顧別人的感受,不能傷害人,最後還點出“溫溫恭人,惟德之基”這個道理。

估計人們在現實世界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會做到“溫溫恭人”的樣子。早上上班,見到同事,不管和他有什麽矛盾,心裏對他如何別扭,你還是能腆個笑臉說個:“Good Morning”。生意場上更是如此,哪怕有一天你看見一個你很不喜歡的生意夥伴或是顧客,你說話處事起碼要有起碼的禮貌。要不然,你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對人表示了傲慢或是無禮,左口一個TMD, 右口一個shit, 不但會丟失商機,還讓人家笑話你不夠專業。

“溫溫恭人,惟德之基”不僅表達了處事技巧層麵的意思,還說明了一個人道德修養上一個重要的指標。每一個人都是人類群體中的一員。你想要被人尊重,就不但要尊重自己,還要尊重他人。我們很容易理解,如果有一個中國人在某個地方受到了欺負,大家都會為這個人不平。因為作為中國人的一個分子受到了不尊重,我們就會感到中國人這個群體沒有受到尊重。再從大一點的範圍說,如果世界上任何地方有人沒有受到人該有的尊重,你也會感到不舒服。所以,要保持一個文明的世界,我們就要 “溫溫恭人”地對待所有的人。要不然,所謂的文明道德就沒根基了。

荀子的“溫溫恭人”並不是說讓大家都禮貌相待,互相說好話,不爭執也不辯論。其實激烈的討論和交流應該是君子之間互相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尊重對方,要“辯而不爭,察而不激,直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

可以看一下三十年代那時候上海文人之間的論戰。撇出極少數人以外,大體都沒有走出互相尊重的斯文框架。我們知道魯迅先生算是筆鋒比較犀利和尖刻的,但是你到他文章裏去找找,有幾句粗野罵人的話,有幾句侮辱別人家人的語言,有幾句把別人推向動物類的文字。70多年過去,盡管你可能不同意他們的觀點,但他們的文章依舊向你展示著文化的絢麗色彩。

同樣是激烈的文字論戰,我們再看看文革時期的大批判文章。不管是中小學生的作文,還是人民日報上的社論。當我們提到劉少奇和被推倒的地主資本家們,有幾篇是把他們真正當成人來尊重的。除了“打倒”,“批臭”,“踩上一百隻腳”等動作以外,我們還用“害人醜”,“狗腿子”,“黑心狼”把他們引到動物群裏。這種文章,現在拿起來讀一讀,除了為那個時代苦笑一聲以外,你還能得到什麽? 

我們知道中國曆史上有一個大昏君隋煬帝。 此人統治期間,荒淫無道,億萬人民受其殃及者不計其數。這樣一個皇帝,如果你要泄憤的話,怎麽罵都不過分。如果你在他的統治下生活過,你都能恨他恨得直咬牙。但是,你看看我們的史書是怎樣評述他的(摘自《隋書》):

史臣曰:煬帝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於是矯情飾貌,肆厥奸回,故得獻後鍾心,文皇革慮,天方肇亂,遂登儲兩,踐峻極之崇基,承丕顯之休命。地廣三代,威振八紘,單於頓顙,越裳重譯。赤仄之泉,流溢於都內,紅腐之粟,委積於塞下。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狹殷周之製度,尚秦漢之規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內懷險躁,外示凝簡,盛冠服以飾其奸,除諫官以掩其過。淫荒無度,法令滋章,教絕四維,刑參五虐,鋤誅骨肉,屠剿忠良,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頻出朔方,三駕遼左,旌旗萬裏,征稅百端,猾吏侵漁,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條以擾之,嚴刑峻法以臨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內騷然,無聊生矣。俄而玄感肇黎陽之亂,匈奴有雁門之圍,天子方棄中土,遠之揚越。奸宄乘釁,強弱相陵,關梁閉而不通,皇輿往而不反。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流離道路,轉死溝壑,十八九焉。於是相聚萑蒲,?胃毛而起,大則跨州連郡,稱帝稱王,小則千百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澤,死人如亂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茫茫九土,並為麋鹿之場,忄棄忄棄黔黎,俱充蛇豕之餌。四方萬裏,簡書相續,猶謂鼠竊狗盜,不足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亂,振蜉蝣之羽,窮長夜之樂。土崩魚爛,貫盈惡稔,普天之下,莫匪仇讎,左右之人,皆為敵國。終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萬乘之尊,死於一夫之手。億兆靡感恩之士,九牧無勤王之師。子弟同就誅夷,骸骨棄而莫掩,社稷顛隕,本枝殄絕,自肇有書契以迄於茲,宇宙崩離,生靈塗炭,喪身滅國,未有若斯之甚也。《書》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傳》曰:吉凶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觀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我不知道當初魏征他們編《隋書》時是怎樣的心情,不過在他們棄文從軍的革命經曆中能看出他們當時對隋煬帝荒淫統治的憤怒心態。可是,魏征他們沒有把隋煬帝驅逐出人類,也沒有把他驅逐出君王之列。不僅如此,他們還是把他的功績寫出來了。對於他的錯誤,盡管語言慷慨激昂,隋煬帝之荒淫躍然紙上,如:“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狹殷周之製度,尚秦漢之規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內懷險躁,外示凝簡,盛冠服以飾其奸,除諫官以掩其過。淫荒無度,法令滋章,教絕四維,刑參五虐,鋤誅骨肉,屠剿忠良,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但你卻找不到一絲無端人格辱罵之詞。更多的,你看到了教訓,還看到了編史者對隋煬帝的同情。千年後,你再來讀它,仍能從中找出如何做人的啟發。這些,不光記載著我們輝煌的曆史,也描繪著我們民族“溫溫恭人,惟德之基”之文化風範。

在網上,也在現實中,我們經常能聽到那些為民族振興,國家崛起的呐喊。可是有多少人用心去了解我們這個本就是振興了的民族文化內涵,有多少人去研究曾經讓中國崛起了幾千年的道德基石。如果,今天李登輝叫一句“兩國論”,我們就罵他是狗,明天陳水扁說一句“台海一邊一國”,我們就罵他是蛇,後天日本首相參拜一下神社,我們就罵他是豬。你怎樣去對我們的先賢們說我們是文明的炎黃子孫?你怎樣去承繼這個“溫溫恭人”的燦爛文明?你實在想罵,你就應該去學學我們老祖宗,然後把陳水扁他們當成人來罵,罵出我們的文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