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人時空

不求逐浪多沉起,但願隨風永蕩飄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飄侃《三國》:空城計(上)

(2006-08-02 06:22:48) 下一個

兵不厭詐,戰爭中敵情錯綜複雜,虛虛實實,再好的軍事家也會犯判斷錯誤。想當初曹操40多萬大軍追殺劉備的幾千兵馬和數萬手無寸鐵的隨行老百姓,來到長板橋頭。看見張飛單槍匹馬一人立於橋前,竟然不敢前行。有人說這是曹操膽虛,其實不然。作為身經百戰的曹操,槍林箭雨如同杯酒碟菜,還能以個人生死為念而懼怕之?他是在琢磨張飛單槍匹馬立於橋頭的用意。如果張飛不是拿雞蛋碰石頭找死,那就是劉備諸葛亮他們安排伏兵在對岸。要是不分青紅皂白渡河殺將過去,諸葛亮來個半渡而擊之,哪怕他們隻有幾萬兵馬,就足以讓曹軍自亂。弄得不好,大好的勝利局麵就要喪失掉。

當時曹操在那裏觀望,這張飛也在橋頭觀望。這時候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表現出來了。其實曹操完全可以按兵不動,站在那裏看張飛表演。我估計,等半個時辰,張三爺可能就堅持不住了。實際上,老張呆了十幾分鍾就不耐煩了。為了釋放他緊張的壓力,張飛就扯起那破鑼嗓子瞎喊。

也可能是老天不滅劉備,張飛這一喊不光緩和了自己的心理壓力,還出現了另一個神奇的效果。曹操身邊有個帥哥,叫夏侯傑,是曹操家的親戚,長得高大威猛,一表人材,可武藝不咋地。曹操為了自己的威儀,常常把他帶在身邊。夏侯傑一看張飛這豹頭環眼的凶惡樣子就覺得很詫異。他正想回頭跟曹操表達他對張飛相貌的厭惡,不想這張飛炸雷般的叫聲就過來了。這帥哥嚇了一跳,雙腿控製不住就哆嗦了一下。可他的坐下馬不知道主人為啥哆嗦呀,還以為這主人要讓它衝鋒呢,所以這匹馬前蹄起,後蹄蹬就要加速。

這下壞了,夏侯傑沒有任何思想準備,一下子就從馬背上栽下去了。也是他倒黴,下就下去吧,可一隻腳還纏掛在馬鞍上,這樣他就來了個倒插蔥,頭先著地,正好碰在一個碗口大的石塊上,當時就摔成了重度腦震蕩。如果施行急救,他還沒事。可是這事還真湊巧,他那隻留在馬鞍上的腳經過馬的掙紮,終於自由了,接著慣性,這後腳的馬刺正踢在身邊曹操的馬身上。曹操那匹馬是匹千裏馬,平時曹操都很少用鞭子抽它。它哪裏受過這馬刺的滋味呀,疼得這匹馬咆哮起來,直衝張飛而去。

這下,把曹操嚇壞了,一想我哪能打得過這殺豬的呀。好在他還冷靜,心想,我不能讓馬急停,否則弄得不好,自己也會摔下去。曹操輕輕帶住韁繩,讓馬調轉個90度,沿河邊的小路飛馳而去。曹營兵將一看夏侯傑摔了,曹操跑了,也不知道發生啥事,一起跟著跑。這就苦了這帥哥夏侯傑了,混亂之中讓萬馬踩得粉身碎骨。

這張飛一看,高興壞了,還以為曹操他們真怕他喊叫呢。後來他又高叫幾聲,還別說,這逃跑中落後的曹兵這次還真怕這叫聲了。他們也不知道夏侯傑怎麽死的,都瞎傳是讓這張屠戶的破鑼嗓子給嚇死的。大家一想,那威風凜凜身高馬大的夏侯傑都受不了,我們就別逞能了,都跟著曹丞相跑吧。其實很快曹操就把馬停住了,可是這幾十萬兵動起來可不是一時半刻能停下來的。等到曹操把部隊控製住,再次回到長板橋時,張飛早撤了,並命令士兵把橋拆了。

這張飛雖然勇猛,但在計策的實施上還差點。曹操一看張飛把橋拆了,立刻明白剛才個單槍匹馬是個兒虛架勢,立馬命令部隊過河。最後,要不是關羽從江夏借來得一萬兵正好到了,攔腰纏住曹兵廝殺,讓曹操誤以為是諸葛亮安排的伏兵,慌亂之中下令撤軍,那劉備張飛他們當時就完了。

相似的計策,我們的天才軍事家諸葛亮先生也玩過一次。其對手是不比曹操差的頂尖高手司馬懿父子。與長板橋張飛當時的情形相比,諸葛亮這次的險情更為嚴峻。諸葛亮在這個計策的整個運轉中表現出穩重和超人的心理素質不得不令人欽佩。 下麵,我就給大家侃侃諸葛亮的這一傑作———空城計。 

在侃空城計之前,老飄還需要介紹一下當時的背景。諸葛亮平定孟獲以後,回到成都就開始為北伐作準備了。後來,魏國皇帝曹丕剛40歲就染病身亡,他的兒子曹睿繼位。封曹真為大將軍,曹休為大司馬,華歆為太尉,王朗為司徒,陳群為司空,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司馬懿申請鎮守西涼。曹睿同意,遂任命司馬懿為西北軍區司令員,提督雍、涼等處兵馬。

諸葛亮一聽曹丕死了很高興,認為攻魏的時機已到。但是又聽到司馬懿來鎮守雍、涼二州,心裏就有點發毛了。後來參謀長馬謖獻離間計,派人到魏國散布謠言,說司馬懿要造反,致使司馬懿丟了兵權。消息傳到成都,諸葛亮大喜。立刻給劉禪寫了個報告要北伐。當時劉禪有不同意見,認為維護和平和發展經濟要緊,還說丞相您抓孟獲抓累了,得休息休息。可是諸葛亮哪裏聽得進去,幾句話就把劉禪給駁回去了。劉禪沒辦法,隻好抄起橡皮圖章在報告書上惡狠狠地蓋了一下。這樣,諸葛亮親率34萬兵馬由漢中出發,殺向秦嶺外的魏國邊境,也就是現在的陝西天水一帶。

當時魏主曹睿派了自己的姑父高幹子弟大笨蛋夏侯懋做總司令來對付諸葛亮。交戰以後,諸葛亮率領的蜀國軍隊象砍瓜切菜一樣把夏侯懋打得落花流水。後來諸葛亮活捉了夏侯懋,並且用計招降了軍事天才薑維。最後,諸葛亮連續攻城略地,已經飲馬西安西邊的渭河了。

沒辦法,曹睿又派大將軍曹真領兵到西安抵禦諸葛亮。諸葛亮打了幾戰,又獲大勝,殺了曹真的兩個先鋒。而且,更讓諸葛亮高興的,由於這樣的戰績,使得以前從西蜀叛變曹操的,現任魏國新城太守,鎮守上庸的孟達思想動搖想回歸蜀國。上蒼把成功的光環那麽近地罩在諸葛亮的頭頂上。

可就在這時,一個人的出現,又把這光環殘酷地從諸葛亮頭上三尺處給取走了。這人就是後來完成統一大業的晉國首任皇帝司馬炎的爺爺司馬懿。

原來曹真連敗幾次的消息報到許都,曹睿很吃驚,急忙向群臣問對策。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鍾繇急忙推薦了司馬懿。曹睿立刻下旨給司馬懿官複原職,自己禦駕親征往西安進發,讓司馬懿火速到長安商量軍情。

司馬懿得到聖旨後,又獲悉了孟達要造反的事,就沒有遵旨去西安,而是立刻調軍去對付孟達。其實這時候諸葛亮已經得到司馬懿複職的消息,可是他的決策就有點馬虎了。他應該立即派參謀長馬謖帶兵去搞定孟達的起義事宜。這馬謖雖然在具體戰術上沒經驗,但腦子絕對好使,搞政變耍陰謀詭計是一點問題也沒有。可是諸葛亮和馬謖商量此事後,隻是給孟達送了一封信,讓他提防司馬懿。結果,孟達沒把這勸告當回事,等司馬懿大軍一到,孟達的起義就被殘酷地扼殺在搖籃之中。 

司馬懿解決完孟達,立刻入長安見曹睿。並率領20萬大軍出來對付諸葛亮。這期間,諸葛亮幾乎沒有任何軍事行動和應變調動。等諸葛亮得到司馬懿的部隊動向後,才意識到司馬懿可能會派兵去占街亭來阻斷自己的糧路。這才急忙派參謀長馬謖帶兵去守街亭,不想犯下了用人的致命錯誤。 

每次看《三國演義》,我都對諸葛亮這種做法很不理解。第一,作為如此高明的軍事家,戰爭打了這麽長時間後,諸葛亮竟然對街亭這樣的軍事要地視而不顧,等到司馬懿帶兵出來以後才意識到這一點。難道他就這樣自信,這魏軍之中除了司馬懿就沒其他人會想到這計策?其實,在戰爭史中,很多巧妙的計策往往是下層軍官和士兵想出來的,古代戰爭也是這樣。老飄認為,諸葛亮軍事部署上出現這樣的疏忽有點不應該。 

另外,諸葛亮的用人決策實在不可恭維。我看過一些關於四野打仗的回憶錄。曾經有個將軍說,林彪對自己手下每個兵團及其指揮員的特點極為熟悉。有的擅長攻堅,有的擅長防守,有的擅長大範圍穿插。到戰時使用起來,如同使用自己四肢一樣自然。我想,諸葛亮作為蜀國的最高軍事統帥已經不少年了,這些將軍謀士都是他提拔的,每個人的特點因該也是了如指掌。他完全可以派一個善防守的將軍去守街亭。其實,將軍王平完全就可以擔當此任。可是他竟然還無道理地派出了沒有實戰經驗的參謀長馬謖!

後來馬謖犯了低級錯誤,丟了街亭。諸葛亮得到消息後,又非常被動地采取消極應變決策,命令軍隊撤退到漢中。這又反映了諸葛亮作戰過於謹慎和缺少戰爭中大謀略思想。老飄以為,失掉街亭其實對蜀兵並無多少威脅,隻是糧道暫時不通了。當時蜀軍還有不少糧草,占領魏國好幾座城市後繳獲也不少。諸葛亮完全有時間有辦法與司馬懿周旋。老飄列出幾個選擇:

選擇一:使用圍魏救趙之計。立刻棄司馬懿於不顧,集中所有兵力包圍西安。你想,這曹睿一被圍,會立刻命令司馬懿回防。這樣有兩個戰機。第一,可以對司馬懿采取圍點打援的戰略,選擇有利地形伏擊司馬懿。第二,等司馬懿一回防,立刻撤軍去奪回街亭。

選擇二:派一員大將(薑維或魏延)回撤入漢中和劍閣防守,自己帶兵斷司馬懿的糧道。這樣司馬懿處於兩麵受敵狀態,肯定不舒服。說不定他就撤回去了。

選擇三:回到所占領的城內防守,尋找戰機與司馬懿周旋,慢慢擴大根據地,糧草可以從魏境各地去掠奪。

可是諸葛丞相選擇了回撤,提早宣布了這一次北伐的失敗。試想要是官渡之戰中曹操換成諸葛亮,我想曆史就不一樣了。曹操當時不光兵力不如袁紹,最後自己的糧食都快吃完了,可是人家曹操仍然堅守等待戰機。諸葛亮就因為丟失了一個有利地形,就喪失了繼續戰鬥的勇氣實在不可恭維。

不過,諸葛亮的整個撤退過程還是做的很好。除了沒有損失兵力以外,把糧草都運回漢中了。而且在指揮撤退時,還冒險地戲耍了司馬懿一把。總算給自己的失敗找回點麵子。這既是下麵老飄要說的空城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一輩子 回複 悄悄話 現代戰爭是不可能有技術層次上的空城計的, 有的隻可能是戰略上的空城計。好文! 拜讀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