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產業篇(二)》
川普政策中的“製度型次優行為”:從鐵鏽帶、煤炭到製造業回歸
一、製度經濟學原理回顧:為何要做“賠錢的買賣”?
川普政府(無論2016–2020,或當前2025年政綱)都體現出一種特征鮮明的製度邏輯:
“願意為了挽救一個產業、穩定一類人群、複興一種社會結構,去承受賬麵損失,以換取製度穩定與文化忠誠。”
這種“賬麵上不劃算,製度上必須做”的政策行為,在經濟學中被稱為製度型次優均衡,或製度偏好幹預(institutionally preferred suboptimality)。
這在川普的以下政策中體現得尤為典型:
二、政策案例一:挽救鐵鏽帶的“製造業幻影”
鐵鏽帶指美國中部與東北部傳統製造城市群,如密歇根、俄亥俄、賓州等地。這裏曾是美國產業心髒,如今卻衰落嚴重,空心化嚴重。
川普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口號背後,實質包含三項製度部署:
1. 關稅保護主義複活:
對中國、越南、墨西哥等低成本製造國征收高關稅;
人為抬高進口成本,誘導企業“回流”或本地采購;
雖提升了部分產業就業,但整體成本上升,企業利潤縮減,是一種結構性“犧牲效率保就業”的選擇。
2. 製造業稅收減免(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案》)(《大而美法案》):
降低企業所得稅,從35%降至21%;
鼓勵資本回流美國並在本土投資;
實際上許多資金流入股市回購,並未形成大規模工廠重建,但製度意圖明確——製造“看得見的希望”。
3. 公共資金支持地方工業區:
設立“機會區”,為私人投資提供減稅誘因;
向傳統工業城市提供基礎設施建設補貼;
雖多數項目效率低,但“存在感強”,具備製度示範效應。
三、政策案例二:複興煤炭與傳統能源的“逆時代支撐”
即使在全球主流都推進“碳中和”的背景下,川普依舊堅定支持煤炭產業,背後有三重製度邏輯:
1. 文化與身份政治維穩:
煤礦工人與白人藍領是川普選票核心,維係其工作不僅是“經濟收益”,更是“文化忠誠”;
“我會讓你們重新工作”是對“製度邊緣人”的安撫。
2. 能源獨立的象征性安排:
即使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更便宜,川普政府依然主張“煤炭是美國能源安全備胎”;
保留煤炭發電站、不給清潔能源補貼,是政治態度的體現。
3. 國家安全產業再定義:
將煤炭、石油與鋼鐵、航運並列為“基礎安全支柱”,從而為其不經濟的運行模式提供合法性。
這些政策在賬麵上無法與太陽能、風能競爭,但在製度上維係了一個“傳統勞動結構+能源主權觀”的組合。
四、政策案例三:製造業回歸的製度型誘導
川普並未通過行政命令強行搬回製造業,而是用製度性工具設計激勵結構:
1. 對離岸企業“懲罰性關稅”:
特別針對將產能設在中國、東南亞再轉口回美的公司;
借關稅製造“逆全球化定價環境”。
2. AI/芯片製造的“國產化法案”(與共和黨國會聯合推動):
大力補貼在美設廠,如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獲得數百億美元補助;
雖單位成本高於亞洲,但換來供應鏈安全與製度話語權。
3. 國防采購本地化:
通過《國防生產法》,要求政府采購傾向“美國製造”;
利用聯邦支出引導國內製造回歸。
這些策略多不具有經濟效率最優性,但構成了製造業製度回歸的“護欄體係”,使得回流至少成為“理性選擇之一”。
五、川普的製度經濟學,其實是一種結構主義
川普並不反市場,但他重構了一個現實主義製度框架:犧牲效率,換穩定;讓利於底層,穩住結構;放棄全球均衡,重建本土認同。
在這一點上,他的政策不是“短視”,而是有意識地構建一種“製度性中產幻覺”——哪怕這背後是高通脹、高補貼、低效率,也要給人以“回到從前”的社會信號。
這正是製度經濟學最深層的命題之一:政治穩定與文化認同,往往來自次優分配,而非帕累托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