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手機,或說碎片化網絡資訊的鬥爭,已經有些年頭了。是在大約十幾年前,從我有了第一部iPad開始的。iPad給過我不計其數的快樂時光,包括所有上廁所的時間。平板一拿,不覺時光飛逝。在網絡世界的暢遊,讓我忘記周遭的一切,仿佛進入無我的心流狀態。可惜,這種平板上的心流,不像運用在工作和學習中的時候那樣,總會給我平靜和滿足感。我跟進過無數論壇狗血、明星八卦、扮靚小貼士、各大商鋪打折信息、笑話集錦、曆史名人揭秘,也不能說我毫無收獲。可是,多數時候,當我終於能以萬鈞之毅力,叉掉最後一個窗口,把發燙的平板拿去插電以後,我感到內疚和空虛,同時發現飯沒做、碗沒洗、衣服還在洗衣機。這感覺可不好。
有了智能手機後,鬥爭變得更加困難了。因為我從前並不會把iPad帶著到處走動,掙紮隻限於在家的時候。現在可難了,這個惱人的小妖精,幾乎二十四小時,跟我形影不離,時時刻刻都可以誘惑我,使我屢屢成為對自己失信的人——拿起手機前:就五分鍾,看看天氣和郵件;拿起手機後:股市行情不能不看,有沒有人回我的帖啊?關注的博主更新了沒有?上個星期網購的衣服 ,到哪兒了?……哎呀不好,三十分鍾了!不行不行,這條短視頻,我得打開看看說的啥。如此這般,一而再,再而三地,無法自拔。放下手機後:今天天氣啥樣哩?
多年下來,我發現:隻要不碰手機,什麽都來得及做;隻要碰了手機,那,就什麽都有可能咯。在工作日,情況會好一些,畢竟工作占據了巨量的時間。到了節假日,早上起來,先刷個手機;吃完早飯,再刷個手機;等家人洗漱出門,還有五分鍾,刷個手機;上了車,今天不歸我開,坐後排刷個手機;排隊結賬,前麵還有三個人,刷個手機;餐館等飯,刷個手機……一個休息日下來,本以為還能在自由的時間裏,幹出什麽大事,卻原來隻是多出了幾個小時自由上網的時間而已。
幾年來,我做過多次努力,想把手機偷去的時間奪回來。至今,取得了一些些成果。總的來說,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在努力。我的成果之一是,改掉了帶手機上廁所的習慣。這個好處非常明顯。我家裏某個還沉溺於此習的人,平均上廁所要三十以至五十分鍾。我卻可以速戰速決。我的邏輯是:既然可以在任何地方上網,為什麽要在廁所上網?是因為廁所的氣氛特別溫馨嗎?
成果二是,部分改掉了起床就要摸手機的習慣。從某一天開始,我把手機的充電器移出了臥室。這樣就很大程度避免了深夜和早晨刷手機的可能。然而不時地,我仍然會在從臥室去廚房的路上,繞道探望我的小親親。這每一次繞道,基本上,二十分鍾就沒了。手機,簡直了!時間吞滅器。
所以,為了集思廣益,我買了本書《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 by James Clear)。這本書給出了一些改掉壞習慣的思路。比如說,你要讓做這件事變得困難、沒有吸引力、沒有滿足感、同時要讓跟這件事相關的物件消失。像是,你特別嗜吃一種炸薯片,就可以把它藏在一個很難看到的角落,或者根本不買。一段時間你看不到它,就可能會忘記,至少不會頻繁地吃。沉迷於看電視的人,可以每次看完電視,就拔掉所有的接線。再看的時候,還得把所有的線重新接上,有時候嫌麻煩,就會算了。
但是我覺得這些辦法,對手機不太適用。因為手機不僅是娛樂工具,也是生活和工作工具。我到哪裏,都必須帶著,地位不輸我的鑰匙。而且我的手機現在都不用開關機,指頭一點就能看,啥困難都沒有。再加上,手機無與倫比的吸引力和即時滿足感。看起來,手機的設計簡直是對改掉壞習慣的見招拆招,生來就帶有上癮機製。
但是,所謂開卷有益。我雖然沒有即刻從這本書裏,學到戒掉網癮的辦法,卻學到了一個建立好習慣的門道。那就是:讓這件事變得簡單。舉例來說,鍛煉的目標不要定成做一百個俯臥撐,而是一個。讀書的目標也不要是一百頁,而是一頁。萬事開頭難,你隻要開始了,後麵有些是自動發生的。最後你會發現,幾天之後,你絕對不止每次做一個俯臥撐。關鍵的問題是,第一個。我親測有效。
在這之後,我忽然意識到,如果我不再糾結於和手機的纏鬥,而是致力於好習慣養成,手機問題將不攻自破。假如我可以提高鍛煉和讀書的優先級,每個休息日,鍛煉兩小時,讀書三小時,好好做飯兩小時,那我就根本沒什麽功夫刷短視頻和雞零狗碎帖了。或者,轉化零碎時間的職能。五分鍾,做點手臂運動。三分鍾,冥想一下。一分鍾,聆聽周圍的聲音。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好的一天和壞的一天的區別,往往由幾個關鍵時刻的選擇決定。”希望我讓健康的選擇成為習慣,擺脫與手機的每日角力。
我發現我的視力急速下降,不離不棄的手機就不那麽重要了。我很怕因為手機讓我成為睜眼瞎。
你對手機認識很清楚,描述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