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作品

自然風光,社會情態,隨便說說,慢慢道來,直敘胸臆,怡情養性,廣交朋友,遊曆世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吳淡如的一個小故事

(2012-11-13 13:40:38) 下一個

吳淡如的一個小故事

巴頓

 

吳淡如是一位台灣作家,很有影響力。她的自我生活更見多姿多彩,為人羨慕。她的一本名叫[昨日曆曆,睛天悠悠]的書,寫到了她的成長過程,像一本傳記。她這樣介紹自已:吳淡如愛生命,也愛生活。她用自已最想用的姿態歡舞。她在澆花擦地中體會生活,在工作中品味生活,在旅行中看見生活,用運動感受生活,在寫作中領悟生活。她把寫作放在最後。對她來說,寫作隻是她生活中的一個環節而已。但是如果沒有諸如寫作、畫畫、做陶藝等創造性的工作,她就無法使身心得到安寧。她總是享受朝氣蓬勃的生活,而不爭結果。她說,所謂自我實現,未必要立下多大的目標,隻要時時有些成長,就會感到生命的喜悅。執著於競爭,執著於名利,曾經使她像一塊滄海中的浮木,鬱鬱不得歡。如今,她走出了人生的鬥牛場,把人生看作一場遊戲,而不是競爭。這樣,她終於走出困境,進入到坦然、和諧與滿足之中。

當代生活中有很多殘酷的東西,使得她那可愛的小弟弟在剛滿二十四歲時[生於一九七一年],突然從高樓上跳下來結束了生命。弟弟的死使她重新思考了人生和社會,以使自已變得更為堅強。不可否認,在遺傳基因裏的確有某種先天的東西左右著人的一生。但是後天的釋然與超越,是可以戰勝先天的躁鬱症的。吳淡如的遺傳基因裏也有像她弟弟那樣的憂鬱症傾向。為什麽她弟弟自殺了,她卻活得好好的?

人生需要解脫。當然,解脫並不容易。可是,吳淡如經過努力,最終解脫了。這正如有人從宗教裏找到了人生的答案,有的人從哲學裏找到了人生問題的答案。其實,人生沒有答案。人生隻是一種過程而已。

這個過程要盡量達到快樂的境界。最完美的人生就是精神和肉體都處在歡舞之中的時刻。這種時刻在你的生命中占的比例越大,則你的人生越美麗。如果你把歡樂當作人生的自的,你也就徹底解脫了。名和利等等的虛榮也就敗在你手裏了。吳淡如的這個解脫的過程,自從弟弟離開人世那天算起,化了六年時間。

她弟弟名叫吳育誠,他有遺傳的憂鬱症。那末,是生活中的哪個事件促使他作出自絕的行為呢?是他的不止一次的戀愛裏的一次所愛之人的棄絕。而當代社會中存在的成功或失敗的拚鬥,以及對成功的頌揚,對失敗者的嘲笑等等,才是諸如校園槍殺案或嫉妒毀容案等等人生慘劇的根源。是社會生活中種種不當的思想和行為,一些成見、偏見等等所產生的弊端,成了脆弱人生的殺手。

許多社會現象都很難簡單作出結論:在某些貧窮的東南亞或南亞或幹旱的非洲,人們掙一口飯吃也難,反而極少人自殺,隻想找法子活下去。相反的,在最富裕最湖光山色的國家,例如芬蘭,自殺率之高,令人難以想像。為什麽?

幾天前在美國,歐巴馬和羅姆尼爭總統當,場麵十分激烈。但這種激烈中沒有使人產生自殺的因素。特別當羅姆尼敗選之後,他一點也沒有失麵子的感覺,還上台與歐巴馬這個勝利者共同慶祝。這種心態就是人生的最佳心態。羅姆尼盡管沒有當選,但他同樣快樂,同樣幸福,因為他參加了競選這個過程。更因為在美國這個國家裏,博愛是普遍存在的。愛在美國和青草一樣多。是充滿愛的環境培育了美國人的這種最佳的人生心態。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人類最需要的是關懷和愛,而不是成功或贏。在當代社會裏,嚴重缺乏的往往是這種關懷和愛護。吳淡如以及她的父母和親友們在吳育誠自殺之後的反省和檢討中,都一致承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最多的是成功的鞭策,甚至是過份的催逼,使孩子們處於一種社會的緊張的網羅之中,使之缺乏自信,而少有被真正的關愛。社會往往把那種過份的對成功的企盼當作了對孩子的愛,使孩子失去了自由自在、天然成長的空間。社會對孩子是如此,對成年人也往往是如此。

這一切在像澳洲這樣的國家裏相對顯得並不嚴重。而在漢語世界裏則相當嚴重,值得大家關注。

11/11/2012於大雪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