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駭人的真實——《霍亂時期的愛情》

(2024-05-08 03:44:22) 下一個
寫作能打動人的唯一途徑就是真實。一句真心話勝過一篇漂亮的假話。
不能不承認的是有些作者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說的不是真話,他隻是拿著筆麵對一張白紙的時候過於鄭重,像演員即將登台,想在觀眾麵前展示最好的自己,粉飾不可避免,粉飾得越用心真話就越少。
一篇不夠坦誠的文章像一件材料、設計都精良的衣服,唯一的不足就是沒有靈魂。這個也不能全怪作者,讀者也要負相當的責任,有的時候作者是為了迎合了讀者的趣味。
那些神化的英雄和愛人讓人興奮,任何試圖反映人性弱點都是對至高理想的褻瀆。平庸的作者和平庸的讀者的默契,體現在那句“王子與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上,誰要是追究那“幸福生活”什麽樣就是不識時務,是殘忍地打破別人的美夢。
氤氳模糊的生活隱約有快樂的可能,痛苦也不那麽真實,相比之下條分縷析生活就不那麽好玩。作者自己那一關就不好過,要看愛人物的程度。
平常的愛絕不肯多說人物的一點不是,因為人物在心裏的根基不穩,一句話人物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樣子。隻有到了真愛級別,抓住了人物的靈魂,才什麽都敢暴露。比如林黛玉有冰清玉潔的靈魂矗立在那兒,所有的小毛病都那樣可愛。
愛可以有很多個麵,尤其是世俗的標準也摻雜在內時;真愛隻有一種,就是愛上一個人的靈魂,唯有靈魂不可替代。馬爾克斯顯然深愛人物的靈魂,因為有靈魂這個有力的支撐,《霍亂時期的愛情》的男女主角滿是煙火氣,他們的每一個舉動都能看到人的特質。
情不知所起卻一往而深。人生總有那麽一刻,像是極其偶然地遇到一個人狠狠地撞到心中最敏感的一處,從此孽海無涯,一生一世甚至幾生幾世地糾纏下去。幾生幾世是理想化的說法,總是因為一生纏綿不絕,期望瓜葛永繼。其實背負著一段真情,一輩子就足夠了。
弗洛倫蒂諾.阿裏薩跟費爾明娜從無意間的一瞥開始到五十三年後的相守,每一步都紮紮實實地落在世俗的塵土上,又每一步都奔向愛的天堂。這是馬爾克斯最該得意的地方。
每個人都向往過愛情,絕大多數的人又在生活裏磨滅了對愛情的向往。四五十歲曆經世事的中年人逐個問過去,至少中國人裏不會有幾個同意世界上真有愛情這東西。究其根源不外乎兩種:不是把愛情看得過於簡單,就是把愛情看得過於複雜。
《霍亂時期的愛情》如果看得簡單,這個故事在費爾明娜嫁給醫生就可以結束了,弗洛倫蒂諾完全有理由就此把她忘得幹幹淨淨。然而感情不依從物理學的邏輯,無法給出因為這樣所以那樣的唯一答案。根植於靈魂深處的愛也不是田野裏的禾苗,能幹幹淨淨連根拔去。
人幾乎都給未死的感情建過墳墓,然後不再回頭,那墳墓就真的成了墳墓。然後到處說根本沒有愛情這東西,完全不知道自己正是扼殺愛情的劊子手。
把愛情看得太複雜的也比比皆是,以為愛情必然得轟轟烈烈、海誓山盟、同生共死,認為一飲一啄的平常歲月平淡無奇,不知道那正是俗世愛情的溫床。馬爾克斯不偏不倚,把愛情的尺度掌握得剛剛好。
弗洛倫蒂諾和費爾明娜的感情完全符合初戀的特征:小題大做、進展緩慢、搞不清自己和對方的狀態、聚少離多產生的更大的想象空間,還有專一和為愛犧牲的勇氣。穿越種種阻撓的書信保證了他們精神上的交流,生活中缺少朝昔相處的熟識,無法對外貌認同,靈魂的光環反襯出了肉體的不盡人意,費爾明娜太年輕,理所當然地認為肉體等同於靈魂,因此做出了荒唐的決定:跟弗洛倫蒂諾分手。
嫁給烏爾比諾醫生以後她立刻就意識到嫁給他的理由和跟弗洛倫蒂諾分手的理由一樣不充分,她並非出於任何感情,而隻是在年齡的壓迫(才二十一歲,當時的人早婚)下不想放過一次好機會。她的婚姻並沒有特別的幸福或者不幸,正是婚姻該有的樣子,各種小打小鬧、偶爾的同床異夢,時間久了自己也分辨不出“到底是不是愛情”。
而弗洛倫蒂諾從療傷之旅的一次偶遇開始,經曆了各式各樣的女人,這是男人常有的風流韻事,按理總有一天終結在某個女人身上,前麵的女人就成了通向這個女人的石子路。
弗洛倫蒂諾卻不是這樣。他找所有女人的時候都不是一個人去的,總是在心裏帶著費爾明娜。那些女人就像安眠藥,隻是讓他在為了費爾明娜失眠的夜裏給予他短暫的安撫,副作用就是讓他更清楚地知道費爾明娜無可替代。
讓人心痛的是如此誠心地朝夕守望,結果隻能是一回相見一回老,費爾明娜從一個豆蔻年華的女孩變成了鬢發如銀的老婦人。弗洛倫蒂諾為了能持續地被愛折磨開始對抗衰老,還沒有人能在這樣的對抗中獲得勝利。
烏爾比諾醫生去世,弗洛倫蒂諾也已經到了摔一跤就可能致命的年紀。然而這並不是不幸。他正是因為衰老不能去拜訪費爾明娜,讓她意識到他的重要性。隨著各種真假參半的醜聞被媒體披露,弗洛倫蒂諾終於迎來一次好機會:帶費爾明娜開始準備了一生的旅行。
隻看前麵的介紹會給人一個錯覺:他們的愛情執著而美好,讓人一眼看去就是完美的感情。如果翻開書逐字逐句看下去,就知道馬爾克斯多麽殘酷,他筆下的現實駭人的真實。
弗洛倫蒂諾的每一次豔遇都有不同程度身心的投入,費爾明娜的每個生活細節都在滿足和疑惑間徘徊,五十一年的時間裏他們都在命運的魔掌裏各安天命。
不同的是弗洛倫蒂諾更清醒些,他一直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裏。而費爾明娜幾乎在“半個世紀奴仆般”的生活裏被迫放棄了一切自我,烏爾比諾醫生的死幾乎將她變成了那個曾經的家中的“幽靈”。她的自我意識開始複蘇後處理丈夫的遺物,希望因此把他連同失去他的痛苦忘掉,然而她發現這努力無疑是徒勞的。這又是人的一個難以逾越的坎兒,人們常常被習慣綁架忘了自己的初衷。
馬爾克斯對弗洛倫蒂諾下手很重,讓他沒有一刻稱心快意,這折磨也是極大的成全,讓他在艱苦卓絕的追尋中產生“情聖”的光環。也正是因為有這個光環,馬爾克斯把弗洛倫迪諾生活的角角落落都寫個遍,讓讀者一遍又一遍地驗證他就是個人。
對費爾明娜馬爾克斯也毫不留情,從她的一點點小算計到她衰老的皮膚,無一不是毫不隱晦地精心刻畫,細致到能從字裏行間嗅到老年人酸腐的氣息。那跟玫瑰的氣息相去甚遠,卻是經歲月打磨的愛情味道。那才是真實的俗世的愛情,可能發生在你我他之間的、觸手可及的感情。
惟願人們不要因為它麵目的平常忽視它。
惟願人們能把它擎在掌心好好嗬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一窗青山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小二哥李白' 的評論還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想必翻譯措辭也會有區別,有機會找來看看。
小二哥李白 回複 悄悄話 喜歡香港出版的譯名:《愛在瘟疫蔓延時》
一窗青山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aBrisa' 的評論 : 謝謝鼓勵!
LaBrisa 回複 悄悄話 很有詩意和哲思書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