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際會, 2000年後受公司外派回國工作了。 原先隻簽了2年的合同, 心想走一步看一步再說, 沒想到一幹就是二十多年, 從美國公司幹到歐洲公司, 直到去年60歲時按照國內的標準年齡退休了。職場生涯三十餘載, 三分之一在美國三分之二在中國。
閑了一年, 遊山玩水不亦樂乎, 上上網課學些興趣愛好, 開始整理記憶寫寫回憶錄, 或許能告訴孩子們一些他們不知道的關於父輩的故事, 我們這一代人經曆的可能比上下幾代人的加在一起還要多。和朋友們在一起時,常常談起何處才是最佳的養老之處, 不由得不想想黃金十年後更加長遠的未來。 我的兩個孩子都在美國工作了, 一個已經結婚, 但還沒第三代的影子。我們每年回美國看看他們, 然後四處遊一遊, 所到之處今非昔比。 世界永遠在不停地變化, 但有些東西卻永遠難以改變。今天的中國和美國, 和我二十多年前經曆的都大不一樣了。
生活在別處, 這山不如那山高。都說葉落歸根, 可是我們的根到底在哪?”夢裏不知身是客,隻把他鄉作故鄉。“ 國外有朋友想回國沾沾人氣, 國內住久了的卻向往簡單寧靜的生活。 兩邊各有各的好, 我們這一代人似乎注定要不停地畫圓圈: 從一個起點出發,費盡周折,最終又回到原點,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何處是歸宿? 除了精神需求和物質保障, 這也和醫療保險和財稅規劃密不可分。 回國這些年, 兩邊都在報稅, 美國全球征稅的政策和中美CRS的協議像一道去不掉的緊箍咒; 美國的出租房管理起來常感鞭長莫及, 好幾次遇人不淑, 被無賴房客欺騙了好幾次, 承受了重大損失最後隻得不了了之; 中美交惡, 殃及池魚, 我們夾在中間不舒服。
走還是留, 其實就是一個終極拷問: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有意思。俺的情況和博主差不多。回國20年,先美國公司,後歐洲公司。該不該洄遊,回美是洄遊,還是回中國是洄遊。
這次在斐濟旅遊,有來自美國的華人旅客問:Where are you from? I replied: This time from China. I Guess I so replied because I don't know where I am from. We are not American. We are not Chinese.
還是要怪尼克鬆。如果他不把衝繩“還”給日本,多好。上海到衝繩不到兩個小時。可以衝繩買個房子,兩頭跑。當天來回都可以。O(∩_∩)O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