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勤於學習,善於自省,變教訓為經驗,從失誤趨成功。勇於開拓,敢於進取,繼往開來,譜寫新章。巴郞身處環境、社會、以及自身的發展變化之中,耳聞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筆錄存之,欲與文友們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茂子舊作109。《徒步散記》

(2025-04-26 01:27:02) 下一個

茂子舊作109。《徒步散記》

一一一一    

 

萬州長嶺鎮涼水井(村),因村口有一口清代古井而得名。

百年老井,滄桑依舊。井水香甜,滋潤過一代一代山村人。情悠悠,街綿長。青石板,曾留芳。

這口古井邊,曾經是村裏最熱鬧的地方。當年,每到黃昏,挑水的漢子便三三二二來水井處挑水,水桶裏溢出的水,漉漉淋濕了一條街。女人們在水井邊洗衣淘菜,聊些家長裏短。而今,老街的人搬走了,古井已不複當年的熱鬧,但卻如一麵鏡子,真實地見證了山村當年的生活。

 

從涼水井出村,一條山道向山巔上的茶店子蜿蜒。經過茶店子新農村、一碗水、譚世珍墓地,然後下山。六年前,我曾獨自探索過這條線路,驚歎於他的幽靜和古樸。

 

而今,我帶幾個朋友故地重遊,途中古樸依舊,幽靜依然,象行走在世外桃源。

 

行進沿途,峽穀幽深,溪流淙淙,怪石嶙峋。時有古橋引我跨澗越溪;也有鳥鳴鶯唱伴我古道攀行。在美景中翻山越嶺,遍地折耳根挖得手軟,疲憊被一掃而光。

過茶店子老街不遠,有一口終年不幹涸的百年老井,這就是傳說中的“一碗水”。據說,水井由當地聞名的菩薩譚世英生前所鑿。

譚世英墓地旁,還有一座古廟遺址,很有些年代了。古廟多有人為破壞的痕跡,隻剩下山門和半壁圍牆。麵對這殘破的古廟,讓人無比憎恨當年的那些破壞者來。

 

從一碗水出來,沒作過多停留,便順著山勢往長嶺方向的廟壩直下。遇小路則順小路疾行,遇公路則大步流星,約兩個時辰便趕到了318國道旁的廟壩。

幾年不來,廟壩已小有變化。這裏正打造安溪穀,新修了許多休閑娛樂設施。公路上,出現許多前來遊玩的車輛,可喜可賀。順便買點土雞鴨,土雞蛋,是徒步山野的紅利。

今日徒步,全程約六個小時,難度係數中等偏上。絕佳的線路,美好的享受,我不敢獨占,因此貼出來和大家分享。

 

其實,選擇徒步的意義,不在於去了哪裏,看到過哪些名勝古跡,挖掘了哪些鮮為人知的民間傳說;在於能給自己精神留下什麽東西。每一次徒步之後,我都會用日記作些記錄,發表點所見所聞和見解,希望能給看到我文字的朋友們一點幫助。

一一一一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