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勤於學習,善於自省,變教訓為經驗,從失誤趨成功。勇於開拓,敢於進取,繼往開來,譜寫新章。巴郞身處環境、社會、以及自身的發展變化之中,耳聞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筆錄存之,欲與文友們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血性少年》巴郎

(2025-02-07 02:17:23) 下一個

《血性少年》巴郎

 

68年秋,在中央的嚴令下,在成都軍區和重慶駐軍54軍的強製下,重慶的兩派終於放下武器,武鬥基本停止。隨之,上山下鄉運動開始,重慶新成立的市革委雷厲風行,將閑在家中的老三屆初中生高中生知青,統統地趕到了農莊山鄉邊疆漁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就有重慶某中學戰鬥隊的一部分,因同屬一中學,68年知青分配時,10餘人,全分到了萬縣龍駒區馬頭公社。這些十七八歲到二十出頭的少年,在火熱的戰場摔打了兩年,性劣狂躁,怎麽能忍耐這高山鄉村的艱苦無趣?呆了不到2個月,大夥約起,不辭而別,走出山區,扒車泅船,去了湖北河南等地,參與當地的武鬥。

 

69年九大召開,全國山河一片紅,再無武鬥可湊熱鬧。於是,這夥知青,經貴州雲南,越境去了緬甸,再無蹤影。73年我下鄉後,還聽重慶來的老知青謠傳他們的音訊,而公社知青名單上,他們的姓名還赫然在冊。其間,還時而聽到有鄉民津津樂道地,述說這群知青下鄉來的臭事軼聞,在鄉民心目中,這群莽撞血性的少年,隨著日深月久,倒成了馬頭場上的傳奇。

記於2020092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