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化革命》巴郎
重慶兩派,八一五派和反到底派,因立場觀點不同,引發武鬥。隨之再因爭奪即將成立的省市革命委員會席位,大打出手,動用現代化熱兵器,攻城略地,愈打愈烈,不可開交,在炎夏八月達到頂峰。
重慶在抗日戰爭時期就遷入和建立了一批兵工廠,在文運前開始的“三線建設”中,又經中央批準開始建立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在重慶武鬥中,兩派都極力占據各大型軍工廠礦,極力搶奪重慶這個常規兵器工業基地,把它當成了全麵內戰的武器彈藥庫。這是重慶武鬥規模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67年夏秋大規模武鬥之後,雙方偃旗息鼓,休養生息了幾個月。在進入68年後,戰火又起,在春夏時分達到高潮。當“文化革命”演變成“武化革命”之後,群眾組織也隨之發生了再一次演變,此時兩派都連橫合縱,按工、農、學等界別劃分成的全市性大規模組織。
這一階段,兩派群眾組織中再無文運初期的“革”與“保”,“造反”與“保守”的區分。民眾在響應領袖“要關心國家大事”的號召下,分別加入了武鬥的兩大派中。大家都自認為是革命造反派,指責對方是“老保”。自認為立場觀點分歧明顯,水火不容,“在路線方針問題上決無調合的餘地”,隻能靠武力來解決。
於是,專門從事武鬥的戰鬥隊野戰隊應運而生。一些原來頗有名氣的組織在武鬥中被打垮,或遭受重創而名存實亡。而一些原來不大知名的組織,在武鬥中因敢打敢拚而名聲大振,不可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