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勤於學習,善於自省,變教訓為經驗,從失誤趨成功。勇於開拓,敢於進取,繼往開來,譜寫新章。巴郞身處環境、社會、以及自身的發展變化之中,耳聞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筆錄存之,欲與文友們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重慶派鬥》巴郎

(2024-11-20 01:18:43) 下一個

《重慶派鬥》巴郎

 

進入67年夏天之後,中央文運,在林彪、江青授意之下,發出“揪軍內一小撮”、“支左支派”、“文攻武衛”等號召,煽動全國的造反派以暴止暴。風浪連天雲彩幻,武鬥進化難想象; 文明對話變謾罵,拳來腳往發扯光; 藤帽鋼釺棍棒舉,刀劍手雷機關槍; 全國的武鬥迅速升級。

 

成都,打響了全國武鬥第一槍。但就武鬥的規模和程度,卻遠遜於毗鄰的山城重慶。從66年底至68年底,重慶陷於了空前動亂中。66年12月,造反派與保守派,曾在市體育場內外發生數萬人大規模流血衝突,成為重慶的首次大規模武鬥。

 

到1967年,重慶的保守派式微,並在夏季前,土崩瓦解,退出了文革政治舞台。而造反派則分裂為兩大派:八一五派和反到底派。八一五派最早起源於重慶大學“八一五”造反兵團,而逐漸發展壯大囊括各行各業,成為重慶最大造反派別,等同於成都的紅成派。反到底派,則是因為立場見解不同,由八一五派分裂出來的派眾組成,迅速擴展,成為能與八一五派抗衡的強大組織。反到底派的派名,還是由劉結挺所取,因此自然是挺劉張支持省革籌的,等同於成都的八二六派。

 

重慶“八一五”造反兵團隊歌:

  “八一五革命派勇敢戰鬥,可挨打,可挨鬥,決不低下革命的頭。

   八一五革命派勇敢戰鬥,頭可斷,血可流,毛澤東思想決不丟”!

表達了與反到底派針鋒相對,勢不兩立的決心和意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