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中美之間突然就達成了一項為期90天的暫行協議,各自退了一步,具體的細節,留給這90天去談,消息一出,美股暴漲,加上川普去中東跑一圈,又弄來萬億投資,更加刺激了市場,累積下來,美股一周漲了8%左右,對於指數而言,這算是很可觀的了。但是中國A股反應卻非常冷淡,波瀾不驚,後麵甚至連跌幾天。
資本的走向一目了然,錢是不會撒謊的。
其實貿易戰不是個輸贏問題,看各方應對,應對的好,就能成贏家,應對不好,也不是單純的輸那麽簡單,對美國來說,貿易戰最大的意義,是重新梳理秩序,總體上是全部推倒重來,在這件事上去論輸贏,我看站位就錯了。
貿易從來都是雙方覺得能長期維持,這才走的下去,其實是很公平的,就是個必須雙贏的事兒,不然就一定走不下去,無法持久。所以不要一口咬定美國一定是錯的,它錯自然要承擔錯的後果,這點是肯定的。
中國要想的是,就算美國這次不鬧這麽大動靜,它的這個模式,是不是可以一直走下去?
我在中國還處於物質匱乏時期接受的政經教育,那時候講到經濟危機,對一個場景是印象極深刻的,那就是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時,奶農寧可把牛奶倒掉,也不讓它進入商業流通渠道,這是純粹的市場行為,目的是保護價格。
而課本上則把這事當做證明資本主義製度糟糕的典型例證,我還記得我的那位袖珍小老師無比自信的說,波音747早就研發出來了,但是束之高閣好多年,新技術一直用不上,這要放在我們國家,這絕對不可能!
很好玩吧,一個一張汽車圖紙用30年的經濟體,去談論波音飛機的這個那個,同學們其實對波音747毫無感覺,但是對牛奶倒進下水道,那是相當的憤慨加咽口水,怎麽能這樣呢?
不時的產能過剩是近現代經濟一直無法完全擺脫的情況,隻能是不斷提升調控藝術,再加上福利政策,讓這個所謂的頑疾發作的時候,不至於那麽的慘烈,但要想完全擺脫那純粹是做無用功的,因為其實它是一件完整事務的另一麵,就像白天黑夜無限輪轉那樣,白天有白天要做的事,晚上有晚上的任務,加合起來,才是完整健康的。
現代成熟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裏,產能過剩,也就是經濟過熱的時候,很多指標會有預警,股市就更敏感,然後宏觀政策就會來鬆發條,加一加息,股市跌一跌,各位都消停點,過剩產能降溫,轉型,或者死掉一部分,這一陣子過去了,發條緊一緊,降一降息,各位都跑起來,股市造起來,成熟產能,新興產能熱乎起來,就這樣經濟螺旋性的上漲,調控的最高藝術就是經濟慢增長不衰退,當然這是比較理想狀態。
市場經濟其實就是模仿自然生態,生物鏈思維,在一物降一物的閉鏈循環中保持長期的繁榮。
後來中國加入了由美國主導的這個全球化的市場經濟,以中國式的靈活與折中讓各方接受與它打交道,這裏的折中就是從一個計劃經濟的經濟體向市場經濟妥協,由此開始經濟騰飛,原來的接納方想著你看到好處了吧,那你肯定更會向我靠攏啊,可實際上不是,中國可能並不認為這是市場經濟的作用,而是政府領導力和民眾吃苦耐勞的結果。。。。。。
我常想如果奧派經濟學的靈魂人物哈耶克還健在,他會怎麽看待中國,中國創造的經濟奇跡會改變他的看法嗎?我想不會的,中國體製決定了它是不會接受經濟衰退的,尤其是經濟增長和政績掛鉤了之後,衰退不就是否認領導嗎!
經濟如果是每個分散的單元磨合互反饋的結果,那一定是持久且健康的,國家的作用是保護每個單元的合法性、獨立性和活力,絕不能插手怎麽做,如何做,美國強就強在這裏;中國則相反,在利用市場經濟強起來之後,因為現代技術手段的增強,各種所謂下一盤大棋的計劃性越來越強。而社會層級越高,單元越複雜,就越需要接近自然生態體係,就越忌諱計劃,計劃會積累許多本該周期發作需要排除的問題,產能過剩就是最典型的表現,當生產和消費不匹配的時候,本就應該調整了,在中國體製下,這種自適應的調整無法發揮,隻能積累,造房子就一直造到遠遠超過需要,造高鐵要造到出現很多站點長草閑置,造地鐵也是,產能年年增長,自己消化不了,還好有國際貿易,既然產業鏈全又強大,物美價廉,為了維持運轉,那就向全世界開進,直到多個地區和國家受不了,吃不消,本質上,其實這就是一種另類的倒牛奶行為,甚至更糟,1929年的倒牛奶還是為了價格保護,保護市場,如今的倒牛奶,長期看會嚴重損毀當地經濟,導致了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等地區基本上在製造業這塊很難發展得起來,這會導致巨大的不平衡和資源錯配。
所以關稅戰根本上不是在意那幾個點的稅錢,而是必須阻止這種態勢。是質變之戰,不是量變之戰。
中國應該在這件事上有所警醒,爭取緩衝時間,要有根本的改變,否則,再大的體量,也經不起數錯並罰,人口塌陷,地方債違約潮,房地產過剩以及產能過剩的大規模反噬,尊重市場,尊重經濟活動中每一個基本的單元。。。。。。
當然我也知道,這幾乎隻是一個不現實的願望,但願人長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