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蘭閣

認知無限,永無止境
正文

西方文化還需要入侵嗎?

(2023-11-11 04:24:26) 下一個

萬聖節過去一周多了,這是我眼中最奇異,好玩,最有暖意和愛心的節日,我的孩子從咿呀學步開始就參與,到現在工作了上了大學,我還是督促他們積極參與,隻是從過去的要糖者變為裝扮搞怪的發糖人了,稍有遺憾的是這兩年參與的大小朋友好像沒那麽多了,可能和非西裔的移民多了有關,另外,扮裝搞怪也是萬聖節的重要看點,以前有些家庭做的真用心,硬是給你做出一個現實版的卡通樣恐怖場景來,聲光電道具布景上齊,真有氣氛!

可惜,現在這番用心不太能看到了,當然它的精髓還都在,淘氣包和對他們的滿滿愛意,一直是這個節日的重點,搞怪裝扮也是,而且,這個特點,正在以一種別樣的方式在全世界傳播,比如在上海,變成了萬梗節。

終於看到年輕人是年輕人的樣子,隨性,釋放,有想法,敢於表現,也許是三年疫情過於壓抑,之後的綻放就特別絢爛,同樣是街頭活動,比起五四和六四,我覺得這透著一種高級感,表達自我,表現自己對世界和社會的看法和觀點,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是中國最缺的元素。

又來的事情是,每當洋節來臨,輿論裏一股子抵製聲浪也隨之而起,可是讓人沒有底氣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除了吃就是吃,基本沒有什麽精神元素,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和萬聖節,打動人的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或缺的東西,很容易捕獲人們的關注點,那些在相應節日裏要表達的情緒,情感,正是現代人需要的,既然自己拿不出來,人們借用來表達,有何不可?

春節,七夕,清明節形式上可能接近相對應的洋節,但是內涵差的很遠,中國轉型現代化工業社會也幾十年了,也沒有發展出符合現代人的節日元素,文化進展上可以說是止步不前,春節是傳統農耕社會的大節,是農人的節日,傳統內容很多,也挺出彩,但除了合家團圓,沒一樣能符合現代工業性社會的精神需求,大色塊堆積,吵吵鬧鬧的春晚一年比一年式弱;七夕什麽牛郎織女會的說法,民間的認知度很低,也不是官方認可的傳統節日;至於清明,純粹就是祭拜掃墓,緬懷亡故的親人,再無其他。

洋節受追捧,完全是其傳遞的文化內涵深入人心,如果我們也有個傳統節日,給母親送上一隻康乃馨,陪母親吃一頓飯,不用宣傳,自會傳遍世界的,既然沒有,那麽借用來表達有啥問題?

從睜眼到入眠,現在城市生活的人們,每天的24小時,無時不刻都在與西方文化共處交融著,西方文化幾乎進入到了生活工作的每一個細節裏,或獨立的,或融合的,或纏繞的,文化有軟件也有硬件,所有意識上的,行為方式上的是軟件,那些物化的則是硬件,現在中國造確實很發達,但是物化這些產品的都來自西方文化。

這並不奇怪,因為現代社會的運行準則是現代化的先行者實施,推廣和製定的,國內的教育一直把這個過程看作是被剝削,受欺辱或者是所謂的天朝尊嚴被碾壓的過程,這個理念經過多年的灌輸幾乎成為國人共識,一個可笑、可悲、可惡的共識!

中國近代百年翻天覆地的變化過程,就是逐步接納西方文化的過程,連現代國家政權的祖師爺都是舶來品,那不是西方文化?好不好另說,誰能說馬恩列斯是中國哪個村那個屯出產的嗎?

傳統中國也不是沒有好東西,相對少罷了,再加上被破壞了不少,很多是撿也撿不回來了,這些沒人提,我和新加坡人,台灣人,馬來華人打交道,能感覺到傳統中國的一些影子,細枝末節處,像古籍一樣的存在著。

西方文明構建了現代化社會,文明是文化的產物,中國進入現代化體係,西方文化入駐便再自然不過,還用得著費力入侵嗎?真有出息的話,那就要去創新,與時俱進,賦予古老的傳統節日新的內涵,否則,不用人家入侵,自己的節都有可能自然死亡,春節很大一部分內容是走親戚,如今中國如此大量的獨生子女,還走個毛的親戚!

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木子力_ 回複 悄悄話 雜文博主,財經也和對吃的態度一樣,太複雜了,太密集了,反而是不好的,簡單些會更好!
花開彼岸天 回複 悄悄話 哈哈,改成文學博主了。中國沒有宗教,是個現實主義社會。吃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基礎。搬到美國之後發現,在吃的上麵花的時間越來越少,吃的越來越簡單,反而身心舒泰,這樣騰出了時間可以幹別的。

中華文明保存在台灣,亞洲文明在日本。一次夜宿京都,聽到晚上打更的聲音。不僅黯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