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時候在南昌過春節

(2023-02-27 19:32:53) 下一個

今天是2023年大年初一,春節。若幹年前,我們叫“過年”,不記得從哪年開始才有“春節”這個叫法。

這幾天想到一些往年過春節時的情況,有不少是與春節沒有直接關聯的往事。想想還是趁現在還能記得寫下來吧。

記憶中小時候印象最深的一次春節,好像是1937年初我才八、九歲時在南昌的那次。當時家住在南昌王陽明路豫章支路,實際上這條路隻是一條能等汽車的短巷子, 住戶隻有巷子盡頭的兩家人家。右邊是我們家,左邊吳家是當時江西省財政廳長吳JT家(即我們現在還經常有聯係也在紐約的吳MX之父吳伯伯)。這兩棟房子是江西省政府為兩位廳長修建的“公館”(那時也稱“官邸”,屬於公房。父親當年任省建設廳長,後任南昌市長)。

同樣是兩層樓,第三層是頂樓斜邊的一間大廳,做儲藏室用。房前有一塊不小的草坪,正對大門的盡頭是修在房樓旁的“停車房”,那時國家很窮,無力給廳長、市長配備小轎車,隻停了一輛黃包車以及車夫的住房。他每天送父親到辦公室上下班,到城裏其他地方辦公務。

我家可能人丁較多,在樓後接出一段兩層樓房,二樓有走廊,與不多的幾間房間相連。當時姐姐DW和小姑姑(我父親的小妹妹,比我們姐姐大不了幾歲)都住在後邊這些房間裏。樓下是傭人們住房。姐姐和小姑姑都在離家不遠的葆靈女中上學,我們幾個大點的弟弟則在女中附小讀書。這所中學是江西省當時最有名的教會學校之一。校中教職員有不少是從外國來的天主教神父和修女。吳家幾個姐姐也是在這個女中讀書(吳家的孩子是四女二男比我們少一個)。

1937年春節

那時家裏人多,長輩除父母外,“祖母級”就有四位,是祖母、外祖母和兩位姨祖母(二嬤和三嬤),還有父親的兩個妹妹,是前邊已提到過的小姑姑和由日本留學學成歸國不久的大妹妹,我們叫他“胖姑姑”,加上我們兩女五男的七姊妹,已有十五口之多了。

那年春節,家中十分熱鬧。我們幾兄弟都穿上新衣。這實際和往年一樣,每到過年都換上新衣,也因都在長個子吧。姐姐和小姑姑穿的是大紅色緞子旗袍。好像除JW和LW因還小,那天早已入睡,我們大點的幾個都在和大人們一樣,除夕守歲。初一淩晨大家給長輩們拜年(也許是父親早就從國外留學回來後帶回的“新規”:沒有下跪磕頭,隻是鞠躬賀喜,也沒有“恭喜發財”,而是“恭賀新禧”之類的賀詞)。門外響起爆竹聲,發出的火光與早已布置好的各式燈籠亮成一片,真有一派過年、節日氣氛,但我也記不起來看舞龍舞獅是在當夜,還是在初一的白天,這些節目是當時春節過年少不了的。

這也是我們家在南昌過的最後一次春節。

到了1938年初,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我的出生地南京已失守,被日軍占領,還聽說殺死很多人。位於長江南邊的南昌也不昌盛平安了,大人們都在考慮和準備向南方逃難的問題,哪裏還有心思過年、歡慶。

可能還在1937年底,因日本飛機常到南昌轟炸,全家老小全回江西金溪老家躲避空襲,這也是我今生唯一的一次回到江西老家。已記不得三八年的春節是在鄉下老家還是在南昌渡過,但因那年“臘八”,我清楚記得是在金溪老家為我過的10歲生日。當時按國內習慣算法都是過虛歲生日,隻要進入十歲,就算十歲,現在一般是滿十歲才算十歲。聽說因鄉下沒有賣肉的商店,當天還為我生日宰了一頭肥豬,並分發村民們共享。

約在1937年某時,當時的中央政府軍事委員會(蔣介石是委員長,故那時一般都稱他“蔣委員長”,至於選“總統”的事是在1945年抗戰勝利後的事情了)為抗日戰爭的需要,當時政府已將父親從南昌市長的職務上直接調去香港,與剛從國外回國不久的宋子良組建專運由國外進口抗日戰爭物資的“軍事委員會西南運輸處”(為保密對外稱“運輸公司”)由宋擔任主任,父親為第一副主任,實為主持該單位工作。另一位副主任是曾留學法國的吳琢之。(很多年之後才知道,當年與我們很熟悉的吳叔叔,竟是有“中國居裏夫人”之稱的物理學家吳健雄的小叔叔,而當年吳健雄來美留學的旅費都是這位小叔為她支付的等等趣事)。

38年初,可能在我過完生日不久,按父親安排,全家老小由金溪回到南昌,數日後,即坐火車南下,直抵廣州。約在廣州小住數日,由廣州坐船出珠江口抵達香港。當時在港住址我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是九龍山下的“英皇太子道361號”。原因可能是因為大人們怕我們這群男孩初來乍到,跑出去玩,又不懂廣東話,一旦走失連家都找不到,一再教導我們用廣東話熟記家中地址。

記得,我們隻在香港呆了半年多,父親工作單位遷往昆明。我現在估計,可能因抗戰物資因日軍繼續南侵,進口渠道由香港轉為當時的法屬越南和英屬緬甸之故吧。

在香港的半年多,隻有姐姐和二哥、三哥曾到離家不遠的一所學校借讀約一個學期,我們幾個小的都未上學。

在港的半年多,常帶領我們外出遊玩的是九叔(GW的父親,那時GW等弟妹可能隨九嬸還在內地)。我還清楚記得,九叔那時年紀還輕,高高的個子,稍黑的皮膚,穿一身新做的白色西裝。用現代的話說,真是一個大帥哥。他隨大哥(我們的父親)比我們早些時來到香港,已能說些廣東話,母親讓他帶我們外出也較放心。

那年八、九月間,我們全家老小由父親代領,上了一艘法屬萬噸級海輪,離香港去越南(那時叫安南)。船過瓊州海峽後,到越南海防上岸。來接的汽車把我們送到一處臨海名叫“桃園飯店”法式建築的旅館居住。當時天氣很好,祖母,外祖母等幾位大人坐在海邊靠椅上觀賞海景,我們幾個孩子則蹲在海灘上拾揀那些從未見過的海螺貝殼。當時有幾張照片拍下那些難得的鏡頭,都貼在上海家中的老照片簿上。可惜在文革中被燒毀而蕩然無存了!

抗戰八年春節也是八次,除第一次的1938年春節在江西之外,其餘七次好像是四次在昆明,三次在重慶。因為正是抗戰期間,前方打仗,我們在西南的大後方,也要時時防空襲躲警報,年節都過得比較簡單。

其實,在重慶我們也過了四次春節,最後一次是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春節。抗戰期間重慶人,(那是也是四川人)把從長江下遊江浙一帶,連同東北華北逃亡來到西南後方的都叫做“下江人”。抗戰勝利後,大量歸心似箭的“下江人”擠在重慶朝天門的碼頭旁,等著東去的船隻回鄉。

那時姐姐DW正在抗戰初期內遷成都華西壩的南京金陵女大讀書,二哥LW也正在內遷重慶九龍坡的上海交大讀書。兩個大學為遷回原址南京,上海,都等到1946年暑期才成行。

我和其餘幾個兄弟很幸運,父母決定送我們到北京(當時還叫北平)讀中學。在重慶過完抗戰勝利後的第一個春節不久,正是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那天,我們幾人在父親部下趙先生帶領下,到位於重慶市區在長江中心的小飛機場(叫珊瑚壩機場,可能是當時最小的民航客機機場),經過六個小時的飛行,到達北平。

當時離開重慶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六年後我大學畢業竟被分配到西南工作,以成都為基地工作、生活了34年。然後於1988年10月由1940年代抗戰勝利後來美留學、定居美國的姐姐DW及姐夫劉JB的安排下移居美國至今。

 

NW 2023年春節寫於紐約長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我愛雅禮 回複 悄悄話 根據我在史海裏(不是百度)尋找的結果,文中提到的江西財政廳廳長應該是吳健陶前輩。我看到不少有關他的一手史料,包括他在1933年的一張照片。如果博主與我聯係,我不會讓您失望的!

我愛雅禮 回複 悄悄話 作為南昌葆靈女中、南京金陵女大校史的業餘愛好者,我很高興看到這篇文章,我已發私信給博主,可是尚未收到回複。正如我在私信中所說的,如果博主願意告訴我您父親、姐姐和家族中其他人的姓名(如有韋氏音標更好),我極有肯能找到您可能尚未見過的有關他(她)們的一手中、英文史料,期待您的私信回複,我不會讓您失望的!
lanago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笑薇.' 的評論 : 九十四足歲.思維敏捷,記憶力驚人!
笑薇. 回複 悄悄話 37年8, 9 歲,現在90幾歲了, 還能寫下這樣的文。
NW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mp' 的評論 : 謝謝! 學習了.
tmp 回複 悄悄話 也是珍貴的口述曆史,難得老先生記憶如此清晰,娓娓道來,讀此好文,有幸。祝您平安喜樂!有空多寫好文。
另,“春節”稱謂始於民國。
百度這樣說:
1913年7月(民國二年),袁世凱批準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
林向田 回複 悄悄話 珍貴的回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