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靜好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正文

聯邦政府裁員和Fed降息

(2025-02-16 10:00:44) 下一個

下麵的分析基於宏觀經濟的一般邏輯和當前(或近期)美聯儲政策動向的常見解讀,實際結果還需結合當下實時公布的經濟數據和政策信號進行判斷。以下為一些核心角度的分析,供參考:


1. 聯邦政府裁員、項目削減與經濟下行的預期

  1. 聯邦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
    美國聯邦政府的支出占GDP相當可觀。如果政府因為預算壓力而進行裁員、項目削減,一方麵會直接減少公共部門的崗位需求,另一方麵還會對與政府項目密切相關的私營部門產生負麵影響(比如承包商、供應商等)。這可能導致整體就業市場承壓,失業率上升,從而對消費信心和總體需求造成打擊。

  2. 對GDP增速的影響
    減少政府支出往往會對GDP增速產生下行壓力。如果該下行壓力疊加消費與投資放緩,整體經濟有可能進入“減速甚至是衰退”的風險區間。如果衰退跡象比較明顯,美聯儲往往會考慮降息以刺激經濟(或者至少是放鬆金融環境、緩解企業融資和消費者信用壓力)。

  3. 對通脹的影響
    政府支出的下降可能使需求端的通脹壓力減弱。但需要區分:

    • 通脹主要來自於哪一方麵(供給衝擊、服務行業薪資上漲、全球能源/大宗商品價格、消費者需求等)。
    • 如果此前通脹的主要推手逐漸消退(比如供應鏈瓶頸緩解、能源成本回落),再疊加政府支出放緩,也確實容易引導通脹進一步回落。
    • 但美聯儲關注的並不僅僅是當下通脹回落幅度,還要確保它能回到 2% 的目標區間並且保持可持續性。

2. 美聯儲可能降息的觸發條件

  1. 勞動力市場鬆動或失業率顯著上升
    過去一段時間裏,美國勞動力市場始終算是偏緊(失業率處於曆史低位附近,職位空缺率也較高),這是美聯儲一直在觀察的關鍵數據。如果聯邦政府大量裁員、項目削減,以及由此帶來的連帶效應使得失業率出現了“突破式”的上行,或者各項領先指標(如初次失業救濟金申領人數、職位空缺率V.S失業人數比)惡化明顯,美聯儲會更傾向考慮“停止加息”或“開始降息”來避免經濟硬著陸。

  2. 通脹回落到可接受水平
    美聯儲當前(或近期)的政策基調是“先確保通脹真正得到控製,然後才可能考慮降息”。如果隨著政府支出減少、經濟需求端放緩,通脹數據(特別是核心通脹)開始快速下行至美聯儲目標區間(如核心PCE接近2%),美聯儲的政策重心就會從“控通脹”轉變成“保增長”。一旦保增長、穩就業被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多次降息是有可能的。

  3. 金融穩定或其他突發因素
    如果在政府支出收縮背景下,企業和個人的償債壓力激增,金融市場出現較大波動(比如小銀行危機再次抬頭、企業違約率快速上升),美聯儲也有動力迅速降息數次來“救市”或“維持流動性”。這一條也需要關注短期意外事件和金融係統的風險。


3. “一次” vs “2-3次”降息可能性的對比

  1. 一次降息派的邏輯

    • 通脹不一定回落得那麽快:如果核心通脹仍然頑固,或通脹粘性因素(服務業薪資上漲等)依然存在,美聯儲不想再冒“再次推高通脹”的風險,因此今年或未來一年隻降一次,用於微調即可。
    • 經濟下行不會太劇烈:如果市場對衰退的預期並沒有兌現得那麽激烈,或者是“輕微衰退”,那麽美聯儲也不需要進行多次降息,把利率維持在略高區間就行,以免再度刺激通脹。
  2. 2-3次降息派的邏輯(所持的觀點)

    • 政府裁員、項目削減的力度大,經濟麵臨明顯下行壓力:如果失業率持續爬升,企業獲利急劇收縮,消費支出遇冷,GDP增速滑坡明顯,那麽美聯儲可能需要更迅速、更大幅度地轉向寬鬆,2-3次降息以緩和下行壓力。
    • 通脹與需求端相關度高,需求收縮會加速通脹回落:如果通脹大部分是需求拉動型,那麽需求一旦顯著走弱,通脹回落可能也比較明顯;美聯儲就沒有必要死撐在高利率上,尤其如果下行風險進一步威脅金融穩定和就業。
    • 曆史經驗:在過去幾十年的加息-降息周期中,美聯儲一旦真正開始降息,往往不是隻降一次就完結,而是連續操作來實現政策目標。當然,具體次數與經濟、通脹、政策目標之間的平衡有關。

4. 綜合判斷:2-3次降息的可能性有多大?

  • 當前多數主流機構預期(參考)
    市場上一些大型投行或經濟分析機構的基線預測是“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初開始降息,幅度可能會在 1-2 次左右”,但也不排除如果下行壓力超預期,降息次數會更多。

    • 如果要出現 3 次降息的情形,一般意味著經濟基本麵出現了更明顯的衰退或金融市場出現較大的危機苗頭,使得美聯儲需要快速放鬆政策。
  • 關鍵看失業率和核心通脹的真實走勢

    1. 失業率能否明顯上行:如果今年看到失業率持續攀升到 4.5% 以上甚至更高(從目前可能在3.x% ~4%的水準到4.5%-5%),就說明就業市場真的“鬆動”了。
    2. 通脹是否能夠降至2-3%甚至更低:美聯儲一直強調通脹目標是2%,如果核心通脹能下行到3%甚至接近2%,再加上經濟疲弱,那麽大幅降息的空間就被打開了。
    3. 財政與政治環境的變數:聯邦政府裁員、項目削減的規模及進度如何,國會在財政預算上的博弈有沒有更大衝擊。這些都可能成為美聯儲決策的外部壓力變量。
  • 在“較大下行壓力”的情境下,2-3次降息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果對經濟下行的判斷比較悲觀,認為聯邦政府的財政緊縮對就業和消費的衝擊會很大,而且也確信通脹會隨之快速回落,那麽美聯儲放鬆2-3次利率是合理預判。
    但如果事實證明通脹仍有黏性,或者財政緊縮並沒有如想象中那麽劇烈(比如政府雖宣稱削減項目但最後隻做了一些象征性動作),失業率未出現大幅度攀升,則降息2-3次的概率就會降低。


5. 結論與建議

  • 結論
    在“政府支出下降、失業率明顯上升、通脹趨於下行”的情形下,聯儲在一年內多次降息(2-3次)確有不小可能性。前提是經濟衰退或下行壓力相對明顯。
    相比之下,如果經濟韌性仍在、通脹黏性較強,或者財政緊縮力度有限,導致經濟並未出現“硬著陸”或深度衰退,聯儲更可能隻是做1次左右的“試探式”降息,或者幹脆延後降息時間、保持利率高位更久。

  • 建議關注的指標與事件

    1. 月度就業報告(失業率、非農新增就業、薪資增速等);
    2. 通脹數據(CPI/PCE的同比與核心數據);
    3. 企業端和消費端(消費支出變化、零售銷售額、企業盈利預警、PMI指數);
    4. 政府預算和財政政策的實際落地(尤其是未來幾個月國會關於預算方案的博弈、政府實際支出規模)。

根據觀察這些數據的變化,再動態評估美聯儲在年內或明年降息次數的可能性。在現實中,美聯儲往往會根據數據“走一步看一步”,不會過早承諾具體的降息次數,也就是說,他們更傾向於讓市場“看數據”,因為通脹形勢和就業市場仍在不斷變化。

因此,認為 2-3 次降息,核心前提要先看“經濟衰退或下行壓力是否比市場目前預期更強”,隻要這一點足夠確立,多次降息的概率就會上升。整體而言,從曆史和政策慣性看,一旦確認開啟降息周期,多次行動的概率往往比隻降一次要高一些。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