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見南山

終於完成20餘萬字的長篇小說,特意申請文學城博客連載發表。盼望早日和文學城網友分享!
正文

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

(2023-07-18 18:03:38) 下一個

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

 

我來自印城華人教會。感謝我們教會的每日讀經活動,當我們一家第一次坐在一起讀經時,當我第一次聽到兒子大段大段朗讀《聖經》的時侯,非常激動,以前從沒見識過他那樣的風采,後來他讀《詩篇》時,更是句句是真理,這時候再看自己的兒子特別可愛,比和自己頂嘴時可愛多了。有時支使兒子做點兒什麽,他會說:“不!”但讀經討論時,如果問兒子:“《聖經》上講的對不對?是不是這麽個道理?”他回答:“對!”或“是!”這時候的兒子非常敬虔,可愛。

事實上通過共同讀經,我們的認識,態度,原則都統一到神的教導上,我們的分歧就少好多。之前我總抱怨兒子和我們交流少,沒有共同話題,每日讀經之後,我們一家的交流溝通變得容易多了,關係也和睦多了。

每天晚飯過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讀經是我們最親密的時光,就著讀經,我們可以共同討論一些話題,了解兒子的動向,也可以及時給他一些提醒。總之,我們一家通過每日讀經受益很多。

這讓我想起曾經有一次朋友的孩子生病,我們原來的教會為此進行接力禁食禱告,我也報名參加。原以為多少要吃點苦頭,結果發現一餐不吃沒什麽大不了的,相反,把那段時間專心用來讀經禱告,效果出奇的好,和神非常親密,感覺非常美好。神的作為很奇妙。

為了配合每日讀經活動,我們教堂的主日學特別開設有讀經研討班。有課堂討論時間,大家可以把自己讀經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或大家共同討論,或有講員解答問題;同時,讀經研討班會根據讀經進度中遇到的問題,設有專題講座以幫助大家對聖經的了解。

比如說有關聖經曆史背景的講座。其實了解聖經當時的曆史背景對理解聖經很有幫助。比如我們常說隻要對神“心裏相信,口裏承認”就能得救。在現今的北美,承認自己是基督徒是很容易的事,而且可在教會結交朋友,在教會吃午餐。甚至有人說我一輩子隨心所欲,臨死之前再“心裏相信,口裏承認”也能得救,一樣上天堂。其實在保羅所說的那個環境,主也說過,人們將因他而動幹戈,凡屬於他的,必須敢於背負十字架,為他喪失生命。當我們了解這個背景後,對神“心裏相信,口裏承認”就不會流於輕描淡寫,敷衍了事;而是從心裏信靠,讓主做我們的主人,生命的主宰。

還有一次,周五晚上查經之後作結束禱告,一個姐妹說她朋友讓我們小組為她的朋友禱告,這個姐妹朋友的朋友是個有三個幼兒的年輕媽媽,剛剛得了疾病,很危險。不由分說我們小組就為她做了禱告。但是禱告完了之後,我的心裏很虛。聖經裏說主耶穌是中保,聖靈用說不出的歎息替我們禱告。那我算什麽呢,有何得何能,有什麽資格,麵子,為我們小組姐妹的朋友的朋友祈求禱告?上帝會垂聽嗎?我當時就和小組的弟兄姐妹分享了我的不安,並且說那周的讀經研討班討論的專題是如何禱告,怎樣的禱告才不是妄求。

結果,我學到的是《約翰福音》157節:你們若常在我裏麵,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裏麵,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

原來隻有常在主裏麵,常在主的話語裏麵,祈求才成就。所以不要問主有沒有垂聽我們的禱告,有沒有成就我們的禱告。得先問我們有沒有常在主裏麵,有沒有常在的話語裏麵。

怎樣才能常在主的話語裏麵?怎樣才能常在主裏麵?開始您的每日讀經吧!

您也許顧慮從什麽時候開始,從《聖經》的哪個章節讀起。您隻要在我們教會的接待廳拿到《每日讀經日曆》,按著日曆進展到哪個章節,就讀哪個章節,不必顧慮錯過的部分。我也邀請您參加我們教堂的讀經研討班。

我們家庭讀經時,角色是這樣分配的,兒子讀英文,先生讀中文,我帶查經,就是講解。我有時自作聰明,把我所謂的人生經驗夾雜在裏麵。可兒子是在教會長大的,信仰純正,一下就聽出了這個雜音,就抗議。那我就改正唄,以後隻能老老實實地專注於查經。想來也很欣慰,我的些許偏差都騙不了兒子,那以後也不怕什麽歪門邪道能騙得了兒子。

《馬太福音》243-5節:耶穌在橄欖山上坐著,門徒暗暗地來說:“請告訴我們,什麽時候有這些事?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什麽預兆呢?”耶穌回答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

如果我們常在主裏麵,常在主的話語裏麵,就不會被假基督迷惑。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要培養一個真正的古董鑒賞家,就天天讓他看真跡,天長日久,如果有一天他看到贗品,憑著感覺,他就分辨的出來,無需置疑。

最後,我想用《詩篇》13節的鼓勵來結束我的見證: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幹。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為印城華人教會的每日讀經和讀經研討班所做見證

 

                 本文刊登於《生命季刊》總第61期20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