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55.《望海潮·東南形勝》柳永

(2024-01-16 18:28:17) 下一個

《望海潮(1)·東南形勝》

柳永

東南形勝(2),三吳(3)都會(4),錢塘(5)自古繁華。煙柳(6)畫橋(7),風簾(8)翠幕(9),參差十萬人家。雲樹(10)繞堤沙,怒濤卷霜雪(11),天塹(12)無涯。市(13)列珠璣(14),戶(15)盈羅綺(16),競豪奢。

重湖(17)疊巘(18)清嘉(19)。有三秋(20)桂子,十裏荷花。羌管(21)弄晴,菱歌泛夜(22),嬉嬉釣叟蓮娃(23)。千騎擁高牙(24),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25)圖將(26)好景,歸去鳳池(27)誇。

 

1.  望海潮:詞牌名,為柳永所創。雙調107字,前段11句五平韻,後段11句六平韻。

2.  東南形勝:(國家)東南部地理位置重要之處。

3.  三吳:即吳興(今湖州)、吳郡(唐朝治所在蘇州的一個郡)、會(kuai4)稽(今紹興一帶)三郡,在這裏泛指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區。

4.  都會:都市。

5.  錢塘:即今浙江杭州。

6.  煙柳:初春黃色的柳芽子很小,從遠處看柳樹呈現出一種朦朧的質感,稱“煙柳”。

7.  畫橋:彩繪的橋梁。

8.  風簾:擋風的簾子。

9.  翠幕:翠綠的帷幕。

10.雲樹:形容一片樹木遠看如雲霧一般。與上麵“煙柳”對應。

11.霜雪:此處指白色的浪花。

12.天塹(qian4):天然大壕溝、江河,此處指錢塘江。

13.市:集市。

14.珠璣:珠是珍珠,璣是一種不圓的珠子。這裏泛指珠寶和貴重物品。

15.戶:家家戶戶。

16.羅綺(qi2):綾羅綢緞。

17.重湖:以白堤為界,西湖分為裏湖和外湖,所以也稱重湖。

18.????(yan3):山峰。

19.清嘉:清秀美麗。

20.三秋: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農曆九月。

21.羌(qiang1)管:即羌笛,羌族之管樂器。

22.泛夜:為“夜泛”的倒置。泛,劃船漂遊。

23.釣叟蓮娃:釣魚的老翁和采蓮的姑娘。

24.高牙:高官出行時的儀仗旗幟。牙:軍旗,竿上以象牙飾之。

25.異日:改日,將來。

26.圖將:畫出。

27.鳳池:即太液池,皇家園林中的池塘,這裏指朝廷。

 

柳永(約984—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柳永是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於沂州費縣(今山東費縣)(另一說生於濟州任城縣),他是北宋傑出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於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鹹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寓居江南,幾年間沉醉於淺斟低唱的生活。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之後的十多年時間裏,柳永在汴京生活,他四次參加科舉考試均落第。在此期間,柳永流連於歌樓酒肆,寫下了一些風格較為低俗的豔詞,為士大夫所鄙視,影響了他的仕途。屢試不中的柳永遂離開京城來到民間,十年時間裏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50歲左右的柳永進士及第,曆任睦州團練推官、餘杭縣令、曉峰鹽監、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柳永入仕很晚,品階低微,但在各任均頗有政績,是一位盡職盡責地方官。約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在潤州(今江蘇鎮江)去世,終年約69歲。

柳永是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麵革新的詞作大家, 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拓展了宋詞的表現形式。柳永的詞結構巧妙,善用鋪敘,坦率生動,雅俗共賞。柳永對宋詞的發展貢獻巨大,他的作品對後世詞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柳永在世期間其詞就廣受民間唐風睞,有道“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柳永自撰作品集《樂章集》,南宋時有9卷,已失佚。現存古本為明毛晉編《宋名家詞》本,及清朱孝臧編《彊村叢書》本。1965年唐圭璋編《全宋詞》收柳詞212首。

詩詞影響力總體評分: 8

 

唐風:唐宋時代沒有像西方那種遵循透視和光色原理、高度寫實的肖像畫。那時某個人究竟長得像什麽樣子我們並不確切知道。然而,在今日的詩集和網頁上,幾乎每一位大詩/詞人都有肖像插圖。他們的形象通常是一臉正氣、大義凜然,或是慈眉善目、五官端正。可有一人例外,此人就是柳永。柳永的肖像插圖看起來皮笑肉不笑,透著幾分油膩甚至猥瑣。

宋雨:哈哈哈,柳三變真是倒黴,一千年以後還有人依照八卦和偏見損他,認為他是一個整日沉迷於煙花柳巷的浪子,人品低下、作品鄙俗。插圖畫家很可能是受到這樣的影響,於是創造了一副反麵形象。事實上,柳永對宋詞的發展居功至偉,其品德也並不在同時代士大夫之下,他晚年入仕之後還是一名優秀的地方官。此外,他作品的題材並不限於男歡女愛。他描述羈旅生涯和都市風光的作品也非常出色。

唐風:關於柳永其人和他的作品,需要辨析和正名的地方不少,隻能在賞析柳永作品時慢慢說。我們在這裏隻談兩件事,一是關於他的死亡和下葬,二是《望海潮·東南形勝》一詞的寫作背景。如今,常看到一則被人津津樂道的關於柳永的八卦故事,說他在秦樓楚館混跡一生,死時身無分文,由妓女湊錢買薄棺下葬。這裏麵有多大的真實成分?

宋雨:這種說法來自於明代馮夢龍的短篇小說集《警世名言》,幾乎肯定是杜撰的。柳永出生於官宦之家,母親劉氏也來自書香世家。柳永父親柳宜為前南唐監察禦史。南唐滅亡後柳宜歸順北宋,先任縣令之類的小官,逐漸受到重用,官至正三品工部侍郎。柳永兄弟三人皆為進士。

唐風:柳永始終是一個追求功名、積極用世的人,他十幾歲時撰寫的《勸學文》中說:“父母養其子而不教,是不愛其子也…… 學,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人。” 一個少年就有此見地,他是不會自甘墮落的。約24歲至40歲期間,柳永一直在汴京“複習迎考”,四次參加科舉考試均不第。於是,他悵然離開京都來到民間,與樂工、歌女合作,潛心填詞。

宋雨:在柳永50歲左右的時候,宋仁宗親政,推出“恩科”,那一年(1033年)科考的標準降低,柳永再次放手一搏,終於進士及第,考中“第三甲為初等幕職官”。宋代文官分為選人和京朝官兩檔。柳永成績一般,隻是選人。在地方上當了8年多的小官之後,趕上範仲淹“慶曆新政”,允許高官從選人中舉薦京朝官,柳永幾經波折,終於在1043年近60歲時成了京朝官。然而,京朝官也分京官和升朝官兩檔。又過了好多年,柳永終於升為太常博士,有機會每天上朝見到皇上了。

唐風:真不容易啊!然而這時候柳永已經年近70。宋代規定,官員70歲即退休。於是沒過多久,朝廷給了他一個屯田員外郎的虛銜讓其致仕(退休)。柳永的後半生是入仕為官,他有20年的從政生涯且善終。然而此後不久,柳永卻是在潤州(今江蘇鎮江)去世的,這有點蹊蹺,也讓後人有不少猜測。

宋雨:是的,一種說法認為柳永退休後離京回歸故裏,當行至潤州時患病,卒於此地,棺木存於僧舍多年。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那時中原往家鄉福建的交通,最好就是先走大運河。而潤州是大運河進入江南的第一個重鎮。而棺木存於僧舍說明是是要準備移至他處的。然而古代的通訊極不發達,突然的離世或許讓信息長時間無法傳達給遠在異地的家人。於是在20年之後的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王安禮(王安石之弟)任潤州知州時,出資將其安葬。

唐風:據說此後不久,柳永的兒子柳涚了解情況以後,便謝官而卜居潤州,改葬柳永於北固山下,並請書法家、堂弟柳淇書碑。此後柳家便定居鎮江,他們的後裔也多居住於此地。據說當代著名史學家柳詒徵,著名企業家柳傳誌等都是柳氏後代…… 現在我們回到這首《望海潮》。它比較長,我們先分句解析 —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宋雨:長調的“起”非常重要。本詞一上來就博大而有氣勢,給全詞奠定了基調。“東南”是指國家疆域的東南部;“形勝”即地理位置優越的地方;“三吳”即吳興(今湖州)、吳郡(唐朝治所在蘇州的一個郡)、會(kuai4)稽(今紹興一帶)三郡,在這裏泛指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區;“錢塘”即杭州。

唐風:這種描繪,像是在高空先鳥瞰全景,然後用變焦鏡頭逐漸拉近, 即先是東南地區,然後三吳都市,最後聚焦杭州。杭州這個位於形勝之地的自古繁華之城,怎能不讓人神往?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宋雨:“煙柳”一詞,我們在賞析韓愈的《初春小雨》時詳細分析過。初春時節成片的柳樹從遠處看上去,呈現出一種朦朧的景象,故稱“煙柳”。雕飾華麗的橋梁(畫橋),擋風的簾子和翠綠的帷幕都是典型的江南美景。而且“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兩句平仄錯落,對仗有致,讀起來朗朗上口。

唐風:“風簾”在江南很常見,它既是室內與室外的一個軟性的分界,其質感和飄動又易產生聯想,因此在詩詞中常被用到,如“卷上珠簾總不如” (杜牧), “一簾風月閑” (李煜), “一簾幽夢” (秦觀),“江上舟搖,樓上簾招”(蔣捷)等等。

宋雨:“參差十萬人家”中“參差”一詞,不少文章和書籍(包括《唐宋詞鑒賞辭典》)都將其解釋為“大約”、“差不多”。十萬人家是個虛數,作者要表達的就是杭州人口眾多,規模宏大。

唐風:但是我傾向於將“參差”解釋為“參差不齊”的本意。杭州不完全是平的,市內街道縱橫,一眼看過去就是參差的視覺效果。這不是亂,而是大都市的錯落有致。

宋雨:你的解釋有道理。作者站在一定的位置和角度放眼望去,參差不齊的萬幢房屋鱗次櫛比,繁華景象非同一般。在那個時代,全國絕大多數地方還都是鄉野僻壤。相比之下,這樣的都市景象是相當令人震撼的。

 

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唐風:這三句是描寫杭州郊外的自然景觀。江堤上的樹木遠看如雲;錢塘江不時卷起怒濤白浪;江口寬闊、一望無邊。有人把“雲樹”理解成“高聳入雲的樹”,我認為是不對的。作者說的是視覺產生的心理感受,與前麵的“煙柳”同出一轍。另外,對“怒濤卷霜雪”一句,你發現後人有“彎道超車”的問題嗎?

宋雨:嘿嘿,我知道你心裏麵想的是“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假如現在把蘇東坡揪過來對質,他敢說沒有借鑒?其實呢,後世幾乎所有詞人都或多或少地向柳永學習,但他們中好多人都不願意承認。這其中除了認為柳永作為“白衣卿相”檔次不夠之外,我看更有才華不濟產生的羨慕嫉妒恨。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唐風:作者以“珠璣”和“羅綺”兩個細節繼續渲染杭州的富庶 – 集市上擺滿了珠寶,家家戶戶都有許多綾羅綢緞,滿目繁華奢侈。對於這種明顯的誇大其詞,我倒是不反感,因為知道這是非實際情況的誇張。

宋雨:前麵兩句的對仗非常好,但誇張得有點過頭,“競豪奢”這句我不喜歡,土豪氣太重,覺得有損於杭州的美麗,是畫蛇添足。這句甚至讓我聯想起西晉時石崇和王愷爭豪鬥富的事情。或許我這聯想太豐富了。

 

重湖疊巘清嘉。

唐風:這是本詞下闋(下片)的第一句。下片的第一句稱為過片,又叫過變或換頭。過片起到一個將上下片銜接的作用,非常重要。過片手法繁多,須根據具體內容和詞風而定。常用手法包括承接、轉折、上問下答等多種。

宋雨:本詞的過片顯然是屬於貫通承接式的。作者在下片著重寫西湖的景觀。西湖以白堤為界,分為外湖和裏湖,所以稱“重湖”。“疊巘”是描述西湖周邊的靈隱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巒疊嶂。而“清嘉”二字則顯示湖光山色的清麗美好。這一句是一個非常凝練的過片,很好地承接了上下片。

 

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

唐風:“三秋桂子,十裏荷花”這八個字後來簡直成了杭州的“名片”,用以顯示杭州的人傑地靈、溫潤美好。然而,桂花與荷花在江南隨處可見,杭州的風景名勝很多,且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諸多讚美杭州的詩詞文章。這八個字有什麽特別的呢?

宋雨:首先這八個字言簡意賅、抑揚頓挫(“十”字是入聲字,依古音讀就更有味道)。雖然句子來自柳永的詞作,但對杭州桂花的讚美前人早有。白居易《憶江南》中有“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宋之問《靈隱寺》詩雲:“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而這又跟中秋夜桂花從月宮桂樹上飄落人間的傳說相聯係。另外此處“荷花”當然是指西湖的荷花。把這些放在一起,“三秋桂子,十裏荷花”就有些不同凡響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

唐風:作者進一描寫杭州的歌舞升平和百姓生活其樂融融 — 白天羌笛悠悠,夜間菱歌陣陣,釣魚的老者和采蓮的姑娘都喜笑顏開。顯然,柳永在此不是追求什麽客觀真實,而是竭盡溢美之詞,努力把這首長調當成《杭州賦》來寫,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這種出現多次的四字工對也暗示了這一點。

宋雨:你把“蓮娃”解釋為采蓮女,我有不同意見。我認為“娃”就是娃娃,小孩子的意思,與“叟”對應。這句就是說老人垂釣,孩童弄蓮,一起嘻嘻玩耍。想起過去國內的年畫,胖娃娃騎在鯉魚背上,手持荷花和蓮蓬。

唐風:你這個理解不無道理。但“娃”原本是美好的意思,古代多指美女。繈褓中的嬰兒古代也有稱娃。但大一些的孩子古語一般用“童”。這裏如果作者的原意是指兒童,卻因韻腳的緣故不能用“童”字,於是用了“娃”字。這樣的解釋是不是合理,我不能肯定。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宋雨:“牙”即牙旗,為將軍的旗幟,此處代指杭州的高官。眾多的騎士簇擁著長官,乘著醉意聽鼓樂歡歌,吟著詞調看好景煙霞。這日子也太愜意了!而且宋代的官員俸祿高,像知州這樣的官舒服得很,何況那時是百年的太平盛世。這官要是一直作下去,“隻把杭州作汴州”就完了,不必想著回朝了。

唐風:詞中寫高官出行如眾星捧月一般,除了表現其氣派之外,還表現他們與民同樂的善舉。像蘇杭這中好地方的刺史或知州,那都是求之不得的好差事,所以當年劉禹錫、白居易、蘇軾等都是主動要求外派此地的。當然幹到死是不可能的,每一任就兩年,到時候必須離任。正因為如此,作為投贈詞,柳永寫下了末句 —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宋雨:“異日”意思是將來的某日,“圖將”即用圖畫繪出。“鳳池”在各處都被解釋成“鳳凰池”(意即中書省或宰相職位),這恐怕不是最合適的。我以為“鳳池”應被解釋為太液池,即皇宮水池,此處指代朝廷和皇帝(明朱瞻基《太液池送黃淮辭政》中有“天香早折仙桂枝,筆花五彩開鳳池”)。這兩句是說將來把好景畫出來,您回京以後就可以在朝廷裏炫耀一番。

唐風:結尾兩句,比起本詞宏大的開篇和巧妙、自然的過片,從氣勢和格調上都明顯遜色,但考慮到這是一首投贈詞,是寫給地方長官的,在最後祝其屆滿後回朝高升,帶一點奉承的語氣不難理解。我認為柳永在此寫得比較自然,整首詞算不上虎頭蛇尾。

 

宋雨:《望海潮·東南形勝》從多個角度濃墨重彩地描繪了杭州風景的優美,城市的繁榮和百姓安居樂業的富足生活。我們不必考證它是否準確,也不必探討它究竟有什麽意義。它是一首意境優美、功力深厚的韻文佳作,這足以使它流傳千年。

唐風:盡管結尾格調稍遜,本詞曆來仍被認為長調的傑作。它開篇宏大,布局合理,鋪敘縝密,過片考究,音律協調,在類似題材中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宋雨:說到本詞格律,它押平聲韻(平水韻六麻韻),雖有起伏但不劇烈跌宕,而是角度變換與流暢鋪敘相結合,娓娓道來,非常符合本詞這種歌頌的題材。另外,古詩詞若押平聲韻,其發音與我們今天的漢語普通話基本一致,因此在一千年後,我們依然可以充分領略這首詞的韻律之美。

唐風:自古就有一種說法,說當年金朝的皇帝完顏亮讀完此詞後激動不已。想想自己的國家還過著遊牧的落後生活,而中原農耕民族已經如此發達,江南的杭州簡直如同人間天堂一般。完顏亮認為再也不應該固守北地了,於是加劇了南侵的步伐,最終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這應該是戲說。

宋雨:確實是戲說。柳永的時代,女真人還是部落民族,棲身於遙遠的白山黑水一帶。後來女真各部落統一並建立金國,與宋朝聯合滅了遼國。金國進而逐漸有了滅宋的野心,其目標當然是首都汴京(今開封)。當時汴京已營建二百年,其規模與繁華程度又不是蘇杭可比的。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後,宋朝固守長江天險,定都杭州(改稱臨安)。南宋又苟延殘喘了近140年。

唐風:關於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人們一般沿襲南宋學者楊湜《古今詞話》中的說法,即本詞是柳永在青年時期宦遊江南的次年(1003年),為謁見當時的杭州知州孫何所作。根據楊湜的故事,孫何門禁甚嚴,柳永無法求見,就作《望海潮》,請名妓楚楚在孫何前歌唱。孫何問詞是誰作的,楚楚便提及柳永,孫這才請柳永進府。

宋雨:然而當代著名詞學家、已故浙江大學教授吳熊和先生考證指出,上述說法是錯誤的。吳先生認為本詞是柳永晚年自朝中退休以後,贈資政殿學士、杭州知州孫沔之作,這時的柳永年近七旬。我認為這種說法更有道理。宋朝不同於唐朝,高官推薦對於考中進士是沒什麽用的。而且宋朝的科舉采用 “糊名製”,而且考生的考卷都讓人重新抄寫(即“謄錄”),評卷人是完全不知道出自哪位考生的。在柳永那個年代,希望通過巴結一個地方官而出人頭地,完全是緣木求魚。

唐風:我也不相信這首詞是柳永早期的作品。若按照原來的說法,柳永作這首詞時年僅19歲左右。而《望海潮·東南形勝》是一個自創的長調,詞牌創立者須在音律方麵有極高的造詣,對杭州一帶的曆史、地理、文化、城市生活也要有相當的了解。從寫作技巧來看,本詞開篇氣勢宏大,鋪敘考究,多角度描述典型事物且層次分明,用詞和對仗極為精妙,寫實與誇張穿插使用,甚至連奉承的分寸也恰如其分。要達到這個火候,我認為對於任何一個未到弱冠之年的人來說都是極為困難的。我同意這是柳永晚期的作品。

【論壇於網友交流。點入在最下邊。】

https://bbs.wenxuecity.com/mysj/302392.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sxsj/203185.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romance/948362.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poetry/921589.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romance/94892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3)
評論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bcdaren' 的評論 :
這些畫像根據想象臉譜化了,不能當真。我放在這裏也是逗趣。
abcdaren 回複 悄悄話 對柳詞在下是佩服、讚歎的。一方麵不想置評苛求於古人,也因為自己沒有那麽多的研究。
對著上麵的幾張畫像,倒有些感覺:李白、柳永、杜甫畫得有些內涵;白居易像看不出想表達些什麽;蘇、辛的畫像顯然是畫家按想像美化,或像文革時的正能量廣告一樣,模式化了。不知諸君可有同感?如果再看看西方文藝複興的肖像名作,還是有不少差距吧?希望有才能的畫家未來會湧現,把唐宋八大家的風貌用國畫深刻地呈現出來!
abcdaren 回複 悄悄話 愚見:柳永畫像不應解讀為惡意,福建附近許多人就長這樣。和四川人大不一樣。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清漪園' 的評論 :
謝謝您褒獎、鼓勵。關於蘇軾的長相,下麵一段供參考:
"......和他屬於同一時代的喬仲常,卻留下了這樣一幅蘇軾畫像。 在他的筆下,蘇軾就是一個胡須不多,眉清目朗,麵長而奇,顴骨較高,身材修長,體態瀟灑的小老頭兒,這些形貌特征與文獻中的記載基本吻合。"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喜歡您的唐風宋雨一唱一和的講解形式,真是位知識淵博的好先生!謝謝。BTW, 蘇軾真有那麽帥嗎?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侃-侃' 的評論 :
您分析得很好。對誇張我有同感,所以文中說“對於這種明顯的誇大其詞,我倒是不反感,因為知道這是非實際情況的誇張。”
今天我可不閑,剛剛給客戶發過去一個report,馬上又要balance一大堆數據,下班可能都要晚了。。。
侃-侃 回複 悄悄話 大家都閑著,就瞎扯扯消磨時間。
總體而言,詞人以寫視覺、聽覺效果為主,讓讀者心向往之,神憧憬之。
列,陳列商品,把商家可賣的珍珠玉器、珠寶首飾擺放出來給買家看。
盈,直意充滿。假如把“戶”解釋為居民家裏,那麽我直覺的意思應該是家裏人都穿著綾羅綢緞,高檔服裝。否則除了窗簾門簾、桌布床單是絲綢製品可以讓人直接看見的意外,其餘平時不穿不用的綢緞衣物應該都是放在箱子櫃子裏,非人眼直接可見的。“假如你進到千家萬戶裏麵,就滿眼都是身著綾羅之人”。因此,在這種前提下,“盈”作“滿眼”解釋似乎更為恰當。
詞人在此處的誇張是顯而易見的。北宋經濟再發達,也不可能大多數人家裏都有西門慶那麽富裕,用上那麽多的絲綢織物,如果人人能有一身綢緞就已經了不得了。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侃-侃' 的評論 :
我完全同意,不必死摳某個字、詞的解釋。特別是這首詞,應該從宏觀上看。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侃-侃' 的評論 :
“列”是看得見的,是表明市場的繁榮;“盈”是一種狀態,不像形容市場,您再體會一下。
侃-侃 回複 悄悄話 文字這種東西,自然是個人解讀。
如果拘泥現實邏輯,那麽市場和商戶的陳列是公眾及目可見的風景,而家家戶戶閣樓庭院裏是否人人綾羅綢緞,要親眼目睹實在有點mission impossible。說到底,文學家的思維發散,讀者們不必死摳字眼。不過呢,咬文嚼字也是中華文化傳承裏的一項內容。一部《紅樓夢》養活了一個紅學界。哈哈!
侃-侃 回複 悄悄話 假如你去過杭州的絲綢市場,就會理解“戶盈羅綺”的那種感覺了。同樣在小商品市場裏,各家攤位的擺放也是“市列珠璣”的最佳實景。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侃-侃' 的評論 :
謝謝您的意見。我仔細考慮了一下,仍然傾向於這裏的“戶”是與“市”對應的,指民戶。柳永在整首詞裏都用了一些賦的寫法。類似的對應、對比有好幾處。
即便如此,“盡豪奢”也是指前麵八個字,而非僅四個字。而且,在柳永的時代,說一個地方、一群人“豪奢”,應該是沒有今天的“土豪”貶義的,所以他用來讚地方官施政有方。
侃-侃 回複 悄悄話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一點淺見:這裏“市”和“戶”應該是並列關係,市--集市,戶--商戶。集市和商戶中琳琅滿目的珠玉綢緞,是描述經濟的繁榮,而不是誇耀普通人民生活的豪華奢侈。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