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子糾纏的男人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麽?我又是誰?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別再忍氣吞聲了!華人女孩靠《反歧視法》拿下22萬美元賠償

(2025-05-01 07:05:11) 下一個

 

《別再忍氣吞聲了!華人女孩靠《反歧視法》拿下22萬美元賠償》

——種族不是你的標簽,而是你的武器

 

“你說你想升職,但你這口音,咋可能管好團隊?”

2023年初,Jenny Liu在舊金山一家初創科技公司聽到上司這話,腦子嗡了一下。她是組裏KPI最牛的工程師,連續兩年超額完成任務,代碼寫得比誰都漂亮。可三次升職機會,她全被跳過了。理由?“你太安靜”“溝通不夠美式”“客戶可能不待見你的風格”。

老實講,話裏話外就是在說:“你是中國人,太‘異類’了。”

Jenny一度覺得自己是不是太敏感。忍一忍,算了吧?她甚至在唐人街買腸粉時跟朋友吐槽,朋友勸她“別較真”。但那天晚上,她坐在公寓陽台上,盯著海灣大橋的燈光,翻著EEOC官網,手指在鼠標上猶豫了半小時,終於點下了“提交”鍵。

她拿起《聯邦民權法案》第七章(Title VII),狠狠反擊,最終——拿到了22萬美元賠償。

 

第一步:搞懂《反歧視法》,你的權利比你想的牛

一說“民權法案”,你可能覺得這是啥高大上的玩意兒,跟咱普通人沒啥關係。錯!Title VII講得明明白白:美國老板要是敢因為你的種族、國籍、性別啥的歧視你,那就是違法。

原文是這麽說的:

“It shall be an unlawful employment practice for an employer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any individual… because of such individual’s race, color, religion, sex, or national origin.”

翻譯成人話:你說我英語帶口音、說我長得不親和、說我“不夠西方”?抱歉,隻要這跟我是中國人有關,你就違法了。我查資料時還在X上刷到一堆亞裔博主聊這事兒,底下評論炸了鍋,有人甚至說:“這法律就是給咱們撐腰的!”

 

從隱忍到反擊:Jenny的轉折點

在決定起訴前,Jenny其實猶豫了很久。她平時是個典型的“碼農”,喜歡刷GitHub開源項目,周末去唐人街吃碗雲吞麵。她從沒想過自己會跟法庭扯上關係。甚至有次她問了個律師朋友,得到的回答卻是“這種案子不好打,費時間”。但那天刷X時,她看到一個亞裔博主發的短視頻,標題是“別忍了,告他丫的!”——這給了她一點勇氣。

她開始偷偷攢證據。錄音。郵件。業績表。她把這些存了快一年,才敢邁出第一步。

 

第二步:Jenny咋“無律師”告贏的?(你也能抄作業)

1. 攢證據,悄悄幹大事
Jenny保存了兩段關鍵錄音:

  • 一次會議上,上司說:“讓你做項目負責人,客戶不會買賬,你太Asian了。”
  • HR私下聊天時說:“公司確實有文化多樣性的gap,但我們也沒轍,領導愛咋說咋說。”

她還整理了業績評分、項目成果,甚至把其他升職同事的KPI拉出來比了比,擺明自己被“針對”。

2. 找EEOC,線上搞定
她花了一晚上搞懂EEOC官網(www.eeoc.gov),填了投訴表格,把證據一股腦兒上傳。說真的,那堆表格看著就頭大,她還檢查了三遍,生怕漏了啥。

EEOC很快啟動調查,六個月後給結論:“案件有合理依據(reasonable cause)。”這相當於給Jenny開了張“通行證”。

3. 拿到“起訴通行證”,上法庭
EEOC給了她一封“Right to Sue Letter”(起訴授權信),有了這張“門票”,她在舊金山聯邦地區法院正式起訴公司,理由是“就業歧視、升職機會不平等”,違反Title VII。

4. 公司慫了,庭外和解
麵對錄音、EEOC調查結果、員工評價等鐵證,公司的HR慌了,主動提出“私了”,還簽了保密協議。

Jenny拿到了:

  • 賠償金 $220,000
  • 公司書麵道歉信
  • 要求上司做“文化敏感”培訓

 

第三步:法院站得比你想的“左”

我查了幾個類似的案子,法院對這種歧視案子真挺較真的:

  • Zheng v. Liberty Apparel(2003年):一個華裔女工因為“口音問題”被拒升職,愣是打贏了官司。這案子還被好多律師拿來當教材。
  • EEOC v. Abercrombie & Fitch(2015年):一個穆斯林女孩因為戴頭巾被拒錄,最高法院直接判這是歧視。
  • Wang v. Amazon(2022年,加州):一個工程師因為“文化不融合”沒升職,法院判賠$150,000。X上還有人提過這案子,評論區全是程序員吐槽自己也遇到過類似的事兒。

這些案子說明啥?你的口音、文化背景、長相,如果被HR或上司拿來當擋箭牌,拒絕給你升職或機會,那大概率是違法的。

 

第四步:你的權利,動手就能爭取

如果你也遇到這種糟心事兒,別慌,試試這麽幹:

  1. 攢證據,留底
    • 偷偷錄下對話(注意,有些州得雙方同意錄音,查查你那兒的法律)。
    • 保存郵件、Slack聊天記錄、業績評分,啥都別刪。
  2. 公司內部先投訴
    • 給HR發正式郵件,寫清楚“national origin discrimination”(國籍歧視),要求記錄在案。
    • 別怕得罪人,HR不解決,你還有下一步。
  3. 聯係EEOC
    • 上EEOC官網(www.eeoc.gov)或打電話預約,提交你的證據和案情。
    • 不用律師也能搞定,流程比你想的簡單。
  4. 謹慎發聲,保護自己
    • 現在X上好多人在發“職場歧視”視頻,熱度跟去年的AI裁員話題似的。但建議你等案子有眉目再公開,免得公司反咬一口。

 

寫在最後:你不是太敏感,是太隱忍

很多華人會說:“忍一忍就過去了”“沒必要搞這麽大”。但我要告訴你Jenny最後說的那句話:

“我們不是想要特殊待遇,就是想要跟別人一樣的機會。”

這不是鬥爭,是維權。你不需要當律師,不需要完美英文,隻需要做一件事:把你的故事講出來,把證據交上去,讓法律替你說話。

說真的,寫這篇花了我好幾天,查案例查到頭禿,還在X上看了一堆討論貼。希望能幫到你!

 

法律免責聲明
這篇文章是我根據公開案例和新聞整理的,盡量寫得準,但畢竟我不是律師哈!真要遇到法律問題,還是得找個專業的律師聊聊,別全指望我這篇參考哦。若需具體建議,請谘詢持牌律師。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