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澤宇,上海複旦大學本科畢業生,三年前以高技能人才工作簽證來到舊金山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他不抽煙、不喝酒、不發朋友圈,習慣將一切歸檔整理——護照、簽證、社會安全號、稅單、信用卡賬單,無一不整齊。
2025年1月15日早上,他打開公司郵箱,看到一封標題為“係統身份驗證失敗”的通知。點開郵件,他的人生從美國的數據係統中“消失”了。
從合法居民到幽靈,隻因一道算法
起初,顧澤宇以為是係統錯誤。
公司HR告知:“你的社會安全號無法驗證,係統無法匹配。”
他登錄稅務係統,提示:“身份證明無法識別。”
嚐試重設登錄,係統回複:“此人不存在於聯邦稅務身份資料庫。”
他前往車管所,工作人員掃描他的駕照後皺眉:“記錄顯示你的駕照存在,但社會安全號欄是空的。”
顧澤宇追問:“什麽意思?”
對方回答:“可能你被錯誤標記為‘非真實持號人’。”
他愣住了:“非真實?我明明是活人!”
AI身份核查的“數據清理”
2024年底,美國移民局上線了一套名為CIVICSync的AI身份驗證係統,旨在剔除“可能濫用身份或已離境未歸”的移民個體。係統通過行為模型判斷一個人是否為“活躍合法居民”,依據包括:
• 近三個月手機號碼是否有通話記錄;
• 水電賬戶是否持續繳費;
• 是否頻繁與金融係統互動;
• 居住地址是否與簽證登記一致;
• 是否在AI情報模型中出現“異常社交行為”。
顧澤宇恰好觸發了多個“異常”:
• 他上個月更換了手機號;
• 因室友搬走,他短暫變更了公寓地址;
• 三個月前關閉了社交媒體賬號;
• 近期回國出差,簽證有效但因登機晚點未更新入境信息;
• 他曾在論壇發帖感歎:“美國租房好難,我是不是該回國?”
CIVICSync將這些信息綜合,貼上標簽:“疑似虛假身份長期占用資源,建議標記為數據庫注銷人群。”
在顧澤宇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他的移民身份、社會安全號、醫保、信用卡、選民資料被一鍵清除。他成了“合法幽靈”。
證明“我存在”的掙紮
顧澤宇跑遍了社會安全局、移民局、州議員辦公室,卻無人能恢複他的身份。
每個部門都說:“係統中查不到你的存在,請提供身份證明。”
“但我的身份證明都被你們刪除了!”
工作人員無奈聳肩:“我們隻能依據係統。”
他嚐試重新提交身份申請,卻收到拒絕信:“申請人不在記錄範圍內,係統拒收。”
他谘詢律師,律師歎息:“你得先恢複‘存在’,我們才能幫你。”
舊金山街頭的低語
有人站在舊金山灣區移民局門前,手持一張撕碎的社會安全卡,低聲說:
“在AI治理的世界,不需要槍,也不需要牢籠。”
“一串代碼,就能抹去你作為人的法律痕跡。”
“你仍在呼吸、走路、微笑,但法律上,你已經‘死去’。”
“你不是被誤判,而是被‘數據優化’。”
“你不是被追捕,而是被‘自動刪除’。”
後記
如今,顧澤宇寄居在舊金山中國城朋友家,靠現金生活。他無法工作、無法申訴、無法納稅,也無法離開美國——因為他已無簽證身份記錄。
他寫下一封紙質遺書,寄往舊金山聯邦法院:“我是人。請不要因為你們的數據說我不是,就讓我真的無聲。”
那封信,至今沒有回音。
他還活著。
但在這個國家,他已被標記為“不可檢索”。
法律免責聲明
本文基於公開信息及合理推測,僅為敘述性故事,非法律或技術建議。作者不對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或適用性承擔責任。讀者應自行核實信息並谘詢專業人士。任何因使用本文信息導致的後果,作者及發布平台概不負責。
知識產權聲明
本文為原創作品,受版權法保護。未經作者書麵許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傳播、改編或用於商業用途。引用本文內容須注明出處及作者。如有侵權行為,作者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