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另一個人共飲過一杯量子茶,哪怕此後你們相隔銀河,你的一舉一動,他都會感應到。可你們,永遠不再屬於彼此。”——維也納電車上,一個醉態可掬的物理學研究生
一
那是2022年。
世界喧囂不息。氣候危機、戰爭陰雲、疫情餘波、比特幣崩盤……但在維也納某個深夜,三位老人接到一通電話:你們三人,將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那一刻,量子世界仿佛靜默了一瞬。
二
安東·塞林格,奧地利物理學家,眼神裏總帶著一絲哲人的狡黠。
他堅信:現實並非獨立存在,而是被“提問”喚醒的。
“當你不觀察它時,它可能什麽都不是。”
二十年前,他讓兩顆光子背道而馳,奔向地球的兩端,各自“自由”生活。可當他測量其中一顆時,另一顆的狀態竟瞬間改變——仿佛一條無形的命運線,穿越時間與空間,將兩個“獨立個體”綁定在一份無法解約的契約中。
三
約翰·克勞澤,美國科學家,年輕時是個硬核懷疑派。
“量子糾纏?純屬胡扯。”
六十年代,他開始驗證貝爾不等式,試圖證明愛因斯坦是對的:世界是“局域實在”的,粒子行為不會彼此幹擾。
但實驗結果出人意料:粒子之間的關聯,遠遠超出了經典物理的“距離限製”。
他不信,拆了儀器,重裝,再測。一年後,數據依舊。
他再沒說過“胡扯”。
四
阿蘭·阿斯佩,法國人,舉止優雅,像個精於工藝的鍾表匠。
他改進了克勞澤的實驗,加入快速切換的偏振器,讓兩個探測器在毫秒間隨機變換設置,杜絕任何“通信”可能。
實驗結果表明:若粒子間沒有超光速通信,它們在“誕生”時便已達成某種協議——一種非經典、非人類可模擬的協議。
阿斯佩在筆記本裏寫下:
“不是我們理解了宇宙,而是宇宙用糾纏提醒我們:它從不為你我的理解而存在。”
五
三位科學家都已年近耄耋。
諾獎公布時,塞林格正在課堂上侃侃而談;克勞澤在果園裏修風車;阿斯佩與老友對弈棋盤。
名利對他們早已是浮雲。
他們更關心的問題是:
“人類能否接受,自己並非宇宙的主宰?”
六
如今我們知道:
• 兩個粒子無需信號傳遞,便可瞬間影響彼此;
• 這種現象無法用“隱藏變量”解釋;
• 愛因斯坦錯了,或者說,不完全對。
從哲學角度看,“我是誰”這件事,或許並非“我”能全權決定。
七
這些科學家不是詩人,但他們揭示的真理卻像詩的末句:
“你看到的不是月亮,而是你內心對月亮的渴望。”
尾聲 · 量子愛情故事(科普小注)
什麽是貝爾不等式?它是一道數學公式,用以檢驗宇宙是否遵循“經典局域實在”原則。
• 若粒子行為受“隱藏設定”控製,公式成立;
• 若不成立,宇宙則非經典。
結果:公式不成立。
這意味著我們的宇宙:
• 要麽允許遠距即時影響(超光速);
• 要麽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由觀測者定義。
所以,當你說“我在想她,她恰好來電”,從物理學角度看……或許不隻是巧合。
三位科學家的貢獻不僅止於此:
• 他們為量子通信、量子密碼和量子計算奠定了實驗基石;
• 開辟了安全不可竊聽的量子信息通道;
• 啟發了“量子互聯網”的研究方向。
但在他們心中,始終縈繞著一個問題:
“如果宇宙是一個答案,那它回應的問題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