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信:英王這麽重要一句話,國內媒體給翻譯錯了?

(2024-01-21 18:35:38)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6CHIjNXDwpN76VhFA9XZJA

英王查爾斯這麽重要一句話,國內媒體給翻譯錯了?

 侃哥 侃英語 2024-01-11 00:46 

Image 侃哥的第 2094 次原創

前段時間查爾斯發表了2023聖誕致辭,裏麵引用了一句名言:

 
 
 
 

And at a time of increasingly tragic conflict around the world, I pray that we can also do all in our power to protect each other. The words of Jesus seem more than ever relevant: ‘do 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

他提到,在這個悲劇與衝突與日俱增的世界,耶穌的這句教誨顯得比任何時候都有價值:“do 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

我搜了一下國內媒體報道,用得都是《參考消息》的譯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Image

大家覺得兩句話含義一樣嗎?覺得一樣的敲1,不一樣的敲2。

且不說直接把孔老夫子的話套在耶穌頭上合不合適,光看字麵,也是有所偏差的:do 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

前半句 do to others 是祈使句,意思是“對待他人”,後半句是 as 引導的方式狀語從句,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意為“正如你希望他們對待你一樣”。

換言之,你希望別人怎麽對待你,你就要怎麽對待別人。

再看孔子的這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也別強加給對方”。

這兩句乍一看好像是一個意思的“正說”和“反說”,但還是有本質差別的。

Image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考慮他人的感受,約束自己不要傷害他人,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他人。

而耶穌的那句“do 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別人),是從自己的要求出發,為求得到同樣的回報而善待他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在自己。

其實這也反映出中西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分歧。

其實耶穌那句教誨“do 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被西方人奉為道德“金律”(Golden rule)。

既然有“金律”,就有“銀律”(Silver rule),銀律是這樣的:Do not do to others as you would not have them do to you(不要對別人做你不希望他們對你做的事情)

你會發現,咦?這不就是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嘛?

這條道德銀律是不是來源於孔子不得而知,但的確和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驚人相似。

西方人之所以把這條作為“銀律”,次於“金律”,是因為他們覺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較消極,隻強調了不要傷害別人,不像“金律”那樣積極主動。

但畢竟是“銀律”,也有其重要作用,如果說“金律”是激發人的善,那麽“銀律”就是約束人的惡,或者說銀律規定了道德的底線,而“金律”是道德底線的升華。

因此,西方人認為實踐“金律”難度要大一些。也就是說,“不施害於人”比“施惠於人”容易一些。

了解了這些思維背景,我們再來看查爾斯引用的那句話“do 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很明顯這是西方道德“金律”,而孔子那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西方道德“銀律”,用“銀律”翻譯“金律”,是不是不太合適?

所以這句話不如直譯出來,就是“你希望別人怎麽對待你,就要怎麽對待別人。”

最後說一件小事情。

因為孔子對西方早期哲學思想的形成也有影響,所以一直也受到西方人景仰。

Image

美國最高法院門楣上有三座雕像:中間的是領受上帝戒律的摩西;右邊是古希臘立法先賢梭倫;左側是孔子,雖然這個形象跟咱們的審美有些偏差,但無疑西方人把他的地位擺得很高。

當然,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道德銀律,也隻是西方人的視角,在我看來,這句話境界很高,與意識形態無關,是不折不扣的普世價值,也希望在這句話的指引下,世界能少一些紛爭,多一些和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