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此處

謹以這些博文紀念走過的歲月
正文

文化休克

(2022-11-25 04:34:26) 下一個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是場麵上的詞兒,所謂big word。這類詞兒大都是做研究的人、有學問的人,為了種種目的創造出來的。換成普通人的日常話,那其實就是:頭暈了。其實,這也並非國際移民的專利。中國新文學經常提到的《子夜》,茅盾就曾設計了吳老太爺初到上海的一段戲劇化情節,細節已經記不確切,反正是夠悲慘。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其實人挪得不巧,也跟樹一樣下場。

 

移民初始,幾乎人人都會有一段“暈頭轉向”時期。就好像一下子吃得太多,會消化不良;環境一下子變得太多,人也就有點不知所措,舉手投足看得旁人煞是奇怪。這也有點像小孩子突發驚風,白天還好好的,晚上也沒什麽異狀,睡到半夜,忽然就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發燒昏迷。沒有經驗的父母一定會嚇得魂飛魄散。這種病症,旁觀者看得驚心動魄,患者本人卻是不知不覺。究其原因,那是小孩的身體對於外界的一種反應,對於溫度變化的一種條件反射。這“頭暈了”的狀況跟文化休克比較,起因、症狀大致類似。

 

來自大陸的移民,都知道政治學習。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同意,那是一種徒有其名的形式。無論是授者還是受者,誰也不會鄭重其事,誰也不會認為這是有效的教育手段,不過當它是糊弄人的把戲而已。可是,我曾親耳聽到不止一次,有人呼籲西方學校應該對學生實行政治教育,據說此舉可以提高年輕人的素質,改善社會治安、提升社會風氣……好處如此之多的辦法,如果在原居地都沒有奏效,怎麽可能會異地成功?!空洞教條的灌輸,竟然還奉為至寶,匪夷所思吧。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的不會相信。但白紙黑字當前,不容置疑。說的是陪著孩子上小學,看到了學校的氛圍如何平等,這些都是不錯的。然後舉例,師生之間直呼其名。雖然西方學校的大流並非如此,同學老師之間沒有嚴格等級觀念,但也不是毫無“師道尊嚴”,稱呼同學Dave可以, 老師就不能,大多數學校還是有所分別。當然,該所學校可能比較新潮,直呼其名也未可知。然後,又是舉例,Mrs Wilson。這我就不懂了,威爾遜夫人,在英文裏絕對是正式稱呼,孩子這種叫法,跟中國學校的王老師李老師完全一樣,稱謂雖有不同,尊稱的意思不相上下。這樣的不當舉例,誰能給它一個合理解釋。換了一種語言,怎麽就連常識也換丟了呢?

 

公平起見,也說說自己的糗事。單位裏的同事是接待員,又兼會計、總務。文具、紙張、茶水、雜物都是由她聯絡下單,一人包辦。那天早茶時間,我們倆在職員休息室聊天,剛巧桌上有一盒保鮮膜,是帶滑刀/slide cutter的那種。一塊小小塑料包著刀片,輕輕拉一下,保鮮膜就裁成,比起帶鋸齒的那種用起來方便得多。“下次采購,你可不可以幫我代訂一盒? 然後,我把錢付給你。”我倒是沒有忘記這裏不是一筆賬。她朝我看看,沒有接茬,笑著支招:“超市去試試,應該都有賣”,事情就結束在她這個反建議上。

 

又有好多年過去了,每次想到這一幕,我就覺得無法置信。我怎麽會說得出這種話來!在原居地,跟總務提這種公私不分的茬?絕對沒門——壓根就不會轉這種念頭。就算願意幫這個忙,自己何曾想過叫她如何做帳?如何操作?這種異想天開的荒唐事,毫無常識可言,無諉過他人,不知道為什麽居然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或者,都是頭暈/休克惹的禍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