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峰上下班豈能倉促推出
2006年11月7日
何必
錯峰上下班等措施將可能長期施行……略。)
這中非論壇剛剛開完,北京市方麵就急不可耐地召開什麽新聞發布會,表麵上看是總結論壇期間北京的交通管製狀況及其成效,實際上就是在邀功請賞,把自己幹了那麽點屁事嚷嚷得滿世界都是,唯恐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論壇期間,我每天還是要在這該死的北京道路上東西奔忙,充分體會到,即使是在論壇期間,北京的公交車到底都是什麽貨色。而對此,媒體上幾乎眾口一詞都是褒揚之聲,公交出行率達到40%,比平常的28%一下子提高了十多個百分點,這當然是令北京當局喜不自勝的。但真實比率是否有如此之高,鬼知道。
而6日一早,原本預料還處於交通管製當中,道路應該好走一些才是。可出門一看,整個東二環和東三環全線都被堵得個嚴嚴實實密不透風,交通廣播不時提醒機動車們盡量繞道行駛。原打算能夠快些到達目的地,但活活在路上耗出兩個多小時。實在不知道那些臭不要臉的官員們怎麽就拿論壇期間的北京交通塗脂抹粉然後就歌舞升平一大把。
非但如此,官員們還拿論壇期間的管製措施當作是成功經驗,想要在治理北京交通方麵如法炮製。
其實,進行錯峰上下班,這種政策設計原本就是個很愚蠢的路數。
為了緩解北京的交通壓力,竟然讓全社會都為了交通讓路,全部要調整工作時間,全部要打亂固有的生活節奏,全部要對應於不同的上下班時間而造成製度性混亂。
可想而知的是,家庭成員中不同的工作時間,以及如果有孩子還會因為學校老師不同的上下班時間而造成上下學時間的不同,如此將給社會帶來多大的製度轉換成本?有數據顯示,交通擁堵給北京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每年60億元,而如果采用錯峰上下班,製度轉換成本會有多大?是否足以衝抵擁堵損失並且還會有所剩餘?如果不然,那麽經濟學的簡單計算就會否定如此政策設計,可這種測算是否進行過?是否科學公正?
同時,采取錯峰將會涉及到多少人的上下班?這些人的上下班時間的調整又會牽涉到多少比如前往辦事的相關人員?
如此政策變遷,是簡單的一句“我們有一些會把臨時的措施變成長效的為市民服務的措施”就萬事大吉了?中非論壇是個暫時性的政府活動,采取臨時性的管製措施也就罷了;要將這種臨時性的管製永久化長期化固定化,那麽就不是北京委府為所欲為那麽簡單,必須要經過全社會的充分討論,形成不同交通主體的意見表達渠道,廣泛征求各方麵的看法,謹慎決策,方可能達成改善性效果。
從行政許可方麵看,事關北京上千萬人利益的事,必須經過法定的程序來決定,而不是官員的靈機一動。
從法律方麵看,這種牽涉到公共利益的事,必須經過廣泛的聽證過程,必須聽取利益相關者、特別是利益受損方的意見,而且這種聽取不是可有可無,必須是充分的。
特別是,北京是個首都,是個政治性很強的城市,不可能拿著中非論壇期間短時間的管製成效比附對照推測常效化的政策結果,也不可能用國內其他城市的相關政策頒行後果來比對。
而且,從國內其他城市實施錯峰上下班政策的實施效果看,開始時情況還算湊合,但隨著社會對於這種政策的熟悉和習慣,效果逐漸退化,而由於實施這種政策所帶來的負麵影響,卻日漸凸顯。不僅如此,由於當地委府在對社會事務的幹涉方麵隨意性太強,極大地損害了委府的公信力,強化了專製的色彩,為坊間提供了侵犯人權的把柄。
還應該看到,這次中非論壇期間交通狀況的變化,還有公車遭禁、公交增運、私家車主主動放棄駕車等多方麵因素,以及大規模的無處不在並時時刻刻的臨時道路交通管製所成就的,並不僅僅是錯峰上下班的功勞。如果單純憑借論壇期間道路交通情形來提供錯峰上下班製度的正當性和合理性,顯然是以偏概全的,是不科學也是不公正的。
……
所有這些,都折射出錯峰上下班製度,如果作為一個臨時性的管製措施,社會容忍了也就那麽著了;而如果將其固定下來成為曠日持久的製度設計,就會麵臨著諸多的困難、問題和麻煩,必須在推行之前進行謹小慎微的調研論證,避免一拍腦門叫好,一拍大腿決定,一拍胸脯擔保,然後再一拍嘴巴後悔,最終一拍屁股走人的官場醜態的循環演出。
北京的道路交通狀況到底如何?10月16日《北京商報》報道,交管部門表示,目前北京車輛迅猛增長,道路增長速度和車輛的增長速度嚴重脫節,這是造成擁堵的主要原因。(何必注,略。)
這個報道被新華社播發,在海內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BBC以此為由頭評論道,中國政府大力發展汽車工業的同時,卻沒有配套的道路建設,導致首都北京交通杜塞嚴重。在北京交通高峰時間,道路汽車的平均車速是每小時20公裏,在最繁忙地段的車速隻有每小時7公裏,稍微快過步行的速度。盡管如此,北京並不願意效仿上海等其他交通杜塞嚴重的城市收取汽車牌照登記費。在上海,每輛汽車收取的牌照費高達4萬元人民幣,大大增加了買車成本,從一定程度限製了私家車的數量。
實際上,就在開篇那個北京市針對論壇交通自我娛樂自我歌功頌德的會上,北京市在機動車保有量方麵的故意不作為的姿態畢現無遺。11月6日北京奧組委網站報道,劉小明在發布會上表示,北京交通並不害怕機動車的總量,關鍵在於正確引導和合理使用。(何必注,略。)
從中可以看看我們腦滿腸肥的官員們是怎麽指鹿為馬的吧。我真是為了官員們的德行而感到中國特色的與時俱進。
不限製機動車總量,表現出什麽?要振作內需嘛。反正錢在消費者口袋裏,能夠弄出多少就弄出多少;而且,一旦擁有了機動車,就等於上了個大套,保險也有吧,維護保養得有吧,年檢得有吧,上路就得違章違法吧,故意減少停車位,那麽多機動車總得有地方停吧,……所有這些,哪個不是為首都經濟做貢獻的?又有哪個不是為罰款經濟提供老老實實的對象的?
而所謂正確引導和合理使用,這意味著什麽?車你可以有,但怎麽用那就是委府可以為所欲為的事了,想讓你怎麽用就怎麽用,不想讓你用你就寸步難行。在使用管製手段上,現在已經到了非常隨意的地步,北京無論什麽路段,說交通管製連個招呼都不打,道路說封就封,為了什麽領導人的一輛車的路過,不惜攔截成百上千的車輛堵在一邊,這種景象盡人皆知。在如此威權政府的治理下,擁有機動車無非就是為委府提供了被迫無奈掏腰包的提款機。
說“人民群眾支持、市民自覺配合參與”,眾所周知這是什麽樣的真實狀況。即使不說真情,隻是看,既然人民群眾支持了,市民自覺配合參與了,委府方麵對於這些人有什麽表示?有什麽具體的補償措施?公民自覺對應著不自覺,近200萬輛私家車當中隻有40萬輛停駛,那麽,從行政方麵看,是不是應該對主動停駛的這些支持配合參與委府交通管理的公民有所鼓勵和補償?當然不會有了。支持、配合參與是公民的義務,而委府是沒有任何義務要對此進行政策設計的。
原本,對機動車保有量的上升所導致的交通狀況惡化,以及巨大的類似汙染、交通事故、出行困難等外部性的現在,委府也不會有任何作為的。誰讓你生在中國,誰讓你待在北京來著!
至於說公車改革與交通管理沒有本質聯係,這也就是我們那些嘴橫豎都能夠使用的官員們脫口而出的說辭。
中非論壇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預演。中非論壇來賓總共才1500人,奧運會將有數萬,如此推測,奧運會將成為北京交通、以及所有交通主體的一大災難,應該並非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