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股市還會大幅度下跌

(2023-01-21 05:46:56) 下一個

股市還會大幅度下跌

                                       2007年6月26日

何必

上周等了一個周末也沒有預期內的利空消息放出來,25日股市又跌了150個點……(略。)

記者在建議觀點裏寫道:(略。)

繼上周三開始的下探,周五達到了幅度擴充的格局。我周五那些上周初剛剛清倉的家夥,看著泛綠的大盤樂不可支,念叨著“綠油油,綠油油,小白菜……”並安然自得地分析著,最高委府對大盤點位的預期,應該在3300到3400點之間,所以調整是必然的。

上周連續的政策出台,密集於調整出口退稅範圍,治理信貸資金進入股市,等等。

進入今年,隨著經濟形勢的日益複雜,各界對於走勢的判斷也各執一詞,形成了莫衷一是甚至針鋒相對的預期。與此對應的是,政策接連不斷出台,讓人領教到行政權力在中國經濟當中越來越大的分量。

王未名給我發來BBC的相關報道。

2007年06月05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09:25北京時間 17:25發表

轉寄朋友      打印文稿

中國股市先跌後升

(何必注,略。)

而上周的劇烈震蕩,也使得BBC對此給予了關注。

2007年06月22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0:45北京時間 18:45發表

 轉寄朋友   打印文稿 

新增股計劃令中國股市下跌

(何必注,略。)

其中的說辭,與摩根大通的看法有著相似之處。後者最近認為,看好中國A股市場有三大理由:(何必注,略。)

但是,人們還是注意到,類似摩根大通這樣的機構,也時不常放出一些障眼法,為其自身在市場上渾水摸魚製造輿論。這種套路,從吳儀在美國向米國人增加200億美元額度QFII、緊接著國內股市就大幅度下跌讓QFII們抄底獲利的情形如出一轍。

至於具體到A股市場的向好,企業盈利能力、增長質量和整體經濟持續性,這都是似是而非見仁見智的喋喋不休。

不久前,南方都市報載文認為,泡沫之爭掩蓋股市真問題。中國股市最大的風險不在於投資者的不成熟,不在於股市過熱,而真正在於投資者對監管層能力缺乏信心,以及本土機構和專家研發能力的匱乏而導致股市話語權的旁落。

被金融界經常笑稱為“悲觀主義者”的謝國忠,一向因敢於發表警世危言而站在風口浪尖。最近的一次,是因為他發表了《警惕股市泡沫》的署名文章。在他看來,市場對金融股的估值已經陷入瘋狂。中國股市的長期平均市盈率大約在15至20倍之間。當市盈率超過25倍時,就很可能存在泡沫。他預測,在未來,中國股市可能會經曆一次痛苦的調整,如同2001年後所發生的那樣。

在我看來,謝國忠和易憲容應該是一個類型當中的人。從2004年開始,這倆主兒就對中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及其破裂後可能引發的結果大言不慚,鬧得中國那些大名鼎鼎的房地產開發商咬牙切齒地發言說,不怕政策,就怕像這倆家夥張嘴說話。

雖然,房地產泡沫並沒有像謝國忠預期的那樣在半年之內破碎,可市場上泡沫的存在卻逐漸讓越來越多的人形成共識。也正因此,坊間對於長痛不如短痛的判斷也甚囂塵上、普遍認為泡沫被強行穩定的事件越長,破碎後所導致的危險越大。目前人們意識到,房地產市場問題遠遠不是什麽經濟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更是個政治問題。就像郎鹹平所表述的那樣,房價高企本質上就是腐敗造成的。可也因此,在目前全方位失控的情況下,房價的合理化卻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從這個意義上說,謝國忠、易憲容們的危言聳聽,還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經濟學者裏麵還能夠有如此看空唱衰者,畢竟也算是幸事,雖然因此易憲容被拿下了行政官職。

與摩根大通那種精心謀算當中對股市的擊節叫好不同,也有西方媒體對中國股市裏蘊藏的危機憂心忡忡。路透社就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股市在一片叫好聲中節節高攀,但積累的風險也越來越大,極易形成資產泡沫,信貸資金大規模進入股市,曆來是政策管理部門嚴格防範的,因其極易形成資產泡沫並會在泡沫破裂後傷及投資者並累及銀行。而這種極具風險的投資方式也常常被定義為賭博。但不幸的是,這種危險的賭博方式,可能正在中國上演。居民戶貸款增速按理並不應該出現快速上漲,唯一可解釋的,是這些以原有房產或汽車抵押而借貸來的資金正悄悄地流向股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苦果自己遭殃。投資者也好,監管層也罷,縱容信貸資金大規模進入股市,無異於殺雞取卵。

而如果按照南方都市報的看法,市場恐慌本身就是來源於對監管層的不信任,以及股市研判能力低下所帶來的話語權的拱手相讓,這已經在核心層麵上決定了中國股市必定是個萬劫不複的泥沼。而在目前委府權力無限大責任無限小的大背景當中,監管不力早就不是什麽新鮮事,與民爭利成為委府生存常態,我們也就隻能眼睜睜看著“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卻無可奈何。

英國金融時報還用了中國觀眾熟悉的冰海沉船的典故來說明今天中國的股市。倫敦《金融時報》報導說:

搭載9000萬中國股民的“泰坦尼克號”目前似乎是如此安全:17萬億左右的市值,每天幾萬人的湧入,而且近兩日每日以100個點的速度前進,這正是電影《泰坦尼克號》海難前的狂歡。但是,在巨礁林立的風險海洋中,這艘巨輪還能行多遠,每個人都在觀望。與電影不同的是,在這艘隨時都有可能沉淪的巨輪上,你將看不到少年畫家傑克舍命救富家少女羅斯的情節,也將看不到婦女和兒童在海難前的優先逃命,更多的是,投資者在利益麵前爭相逃命的恐慌。當然,也許一些人可以全身而退,但更多的人將是從一無所有轉為極端貧困。

倫敦金融時報認為,今天的中國股市,已經無法用金融市場的曲線漲落來描述,“現在更多的是人性的舞台:無知、希望、貪婪和恐慌將是後麵演出的主角,並輪番推動市場的演繹。”

*政經風險 多方防範*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一篇文章也提醒說,萬一中國股市真的崩盤,那不隻是股民倒黴,沒有進場的12億非股民的利益,以及中國整體經濟的發展,都可能連帶受損。同樣不可忽視的,是股市泡沫裏蘊含的政治風險。一名財經分析師私下告訴本報:“中國股民不隻會跳樓,他們還會去天安門廣場靜坐,去自焚,外國記者趕去拍照片引起國際輿論,中國政府就怕這個。”

海外媒體報導說,中國政府對股票市場暴跌也做好了一些緊急應急措施。據報導,一些城市的醫療單位要求醫院和救護站做好準備,及時搶救因為股票崩盤而在股票交易大廳裏昏厥的股民。教育部最近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個高校保證飯菜質量,穩定飯菜價格。防止發生學潮。

教育部在緊急通知中,還要求各高校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並加強對學校校園網的管理,及時刪除有害信息,防止不負責任的炒作。

*“會出現大蕭條嗎?”*

《華爾街日報》發表一位讀者的意見說:“隻有那些經曆過大蕭條後又重新依靠自己的力量崛起的國家才能成為一個成熟的國家,一個偉大的國家。 這真的會是一個規律嗎?中國經曆過政治上的動蕩,卻從未經曆過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大蕭條。中國會出現大蕭條嗎? 我不知道。但是有一點似乎有些清晰:沒有經曆過大蕭條的國民必然是幼稚的。”

……

本周的開始,又被稱作是黑色星期一,股市暴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可中國社會可否捫心自問,如果真的股市崩盤,所有的中國人(當然包括12億非股民)是否做好了應對的準備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